分享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于何地

 江山携手 2016-01-04

   九百多年前北宋的大文豪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当代大作家汪曾祺(192O1997)登临岳阳楼之后,也写下一篇《岳阳楼记》。前者一直是中学语文的教材,而后者则作为前者的相关文章被多种中学教学资料所选入,拜读汪曾祺的《岳阳楼记》,有一句话定格在眼前:“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记》中对岳阳楼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这里的“邓州即今延安”不禁令人疑惑。

首先看延安的历史沿革状况:椐史料记载,夏,今延安市属雍州。商,属鬼方。西周,为犬戎与猃狁领土。
   
春秋时,本境为白翟部族所居。战国初期,中部和北部属魏,南部属秦,后全部为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本境属上郡。汉仍为上郡。

北魏,在本区南部设北华州和中部、敷城、义州、乐州四郡,北部设东夏州和遍城、定阳、上郡、朔方四郡,以及夏州的金明郡。西魏始设延州、敷州、丹州。
  
隋开皇三年(583),撤遍城、文安、中部、敷城、丹阳、乐州、金明七郡,仍设延州、敷州、丹州。大业三年(607),废州制,设上郡和延安郡。隋义宁元年(617),增设丹阳郡。
 
 唐、本区属关内道。武德元年(618),撤上郡、延安、丹阳三郡,设鄜州、延州、丹州。武德二年(619),增设坊州。天宝元年(742),废州制,设延安、洛交、中部、咸宁四郡。乾元元年(758),又废郡制,复设延州、丹州、坊州、鄜州。
  
宋,本区属永兴军路,仍设延州,鄜州、坊州、丹州。宋初,西北部被西夏占据。收复后,设保安、定边二军。庆历元年(1041),设鄜延路。元佑四年(1089延州升延安府
  
 金仍设鄜延路,初辖延安府、鄜州、坊州、丹州、绥德州(辖地在今榆林地区)及保安、定边二军。皇统六年(1146),撤定边军。大定十一年(1171),降保安军为保安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保安县为保安州。
  
元置延安路,领鄜州、葭州、绥德州(后二州在今榆林市区)。

查阅大量金元以前的历史材料,说法大致和上述情况一致:延安从古至今并未有过“邓州”的名称。

请看这样一则材料:“ 2006115,古老的邓州城内到处张灯结彩,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河南首届范仲淹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办。

南阳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兴维在开幕式上讲话。他指出,河南首届范仲淹文化节在邓州隆重开幕,这是南阳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盛事,也是南阳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光照千古的《岳阳楼记》,因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为后人世代景仰。其‘忧乐’思想蕴含的理想与现实、做官与做人、奉献与索取、民利与政绩的深刻内涵,连同他高洁的人品,已转化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岳阳楼记》的诞生地,其‘忧乐’思想更是深深地沉淀在这方古老的土地,内化为这方土地绵延千年的人文精神……” 

毋庸置疑,这样一个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大型活动是不会搞错地方,搞错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地点的。但为了慎重起见,我还是查了相关的材料多种,居然没有一个说《岳阳楼记》的写作地点是延安的。

那么为什么汪老先生会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可能是转载的过程中别人搞错了吧,但又因无法看到汪老的原稿而不能确定。暂且不管是谁的错了,但究其错误原因,我想会不会是和范仲淹确实曾在延州作过官有关。让我们再看一下范仲淹的主要做官简历:

范仲淹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颍州,终年63岁。

他第一次在朝任职时,正值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任秘阁校理,因大胆上书而触怒刘太后,被赶出东京,贬至河中府任职。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范仲淹被召进宫里,任右司谏。但没过多久他又因得罪把持朝政的守旧官员而受到排挤,再次被贬出东京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他由于在苏州治水功,第三次被召进东京,授天章阁待制。但这次他因揭露宰相吕夷简等人结党营私、嫉妒贤能的丑行而受到打击再次被贬,到陕西任职。

1039年,西夏军队进犯宋之边境,次年正月,元昊大军进逼延州(今陕北延安)。将他召入朝,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后来,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分别负责鄜延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泾原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甘肃平凉)。

庆历三年四月,宋夏局势刚刚和缓,宋仁宗便将范仲淹调回东京,升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庆历五年(1045年)初,罢参知政事,出任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地方官。

庆历六年915日在河南邓州花书院写就《岳阳楼记》。

提起范仲淹当时写《岳阳楼记》,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值得一读:说范仲淹与滕子京同在朝中为官,志同道合,后因二人竭力拥护搞变法,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因此相继被贬为地方官。范仲淹被贬到邓州后,建学府,重农桑,兴水利,惩贪官,几年间便把邓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一派盛世景象。可他没想到一方富了,八方荒乞丐涌向邓州。面对这种情况,范仲淹感触颇深,他想到仅仅治理好一方是不行的,只有整个国家富了,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动笔向朝廷写一份奏折,论述施政之道,强调为官者应以天下为公,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和以天下忧乐为己任的胸怀气魄。谁知这奏折刚写好,滕子京的信使便到了。

且说这滕子京被贬到岳阳,几年过去便把这岳阳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还重修了古迹岳阳楼,这是一件大事,让谁写篇文章作序呢?滕子京便想到了文采出众的好友范仲淹,于是,画了一幅岳阳楼的形势图,写一封信派人快马驰送邓州。
    
范仲淹对滕子京千里求文之举很感动,当晚以邓州好酒招待信使,开怀畅饮到二更。安排信使休息后,范仲淹乘着酒兴,于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形势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状物写景,一气呵成岳阳楼记的前半部分。景物铺衬好了,接下来该抒发心情了,他便把奏折中的核心观点融化到文章中去,便成了《岳阳楼记》。
    
范仲淹见把奏折理情融入《岳阳楼记》中,竟然浑然一体,天工妙成,很是得意。心想,自己的感触写到这篇文章中,比呈给一个昏庸的皇帝还好,于是他把奏折付之一炬。故此后人不见范仲淹的那份奏折,唯《岳阳楼记》传留人间。

    本文刊发于《中国教育报》2007629日第4版,《咬文嚼字》2007年第12期。作者武宏伟

 

(本文收录于我的专著《“三者”合一教语文》中,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f917700102e9fv.html。敬请大家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