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职业餐饮网 王依
“星巴克、漫咖啡等品牌已经将咖啡市场瓜分得差不多;
贡茶、COCO、喜茶、因味茶在茶饮市场激战正酣;
但在鲜榨果汁行业,还未出现独占鳌头的大品牌……”
这就是2009年6月米登燕创立水果先生时的想法,如今水果先生开出了35家直营店,开创了以鲜榨果汁为主打产品,绿色简餐为配衬的休闲餐饮新模式,成为北京地区餐饮圈的一批黑马。
然而在这7年里,米登燕走过不少弯路,前前后后也关了10家店。近期,米登燕做客职业餐饮网直播栏目“餐言餐语”,讲述了这创业7年来的心路历程,以及他所踩过的一系列坑。 水果先生创始人 · 米登燕
1 品类的坑:做果汁不可能大面积扩张 米登燕说:“品类定江山,选址定生死。”
他认为如果品类没选好,就是偏安一隅,选好了就是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扩张。
鲜榨果汁这一品类,虽然有一定群众基础,但是原材料种类多,储存压力大,供应链端非常重,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大规模扩张,这也就是为什么在7年的时间里,水果先生只开出35家门店,而且大多数是在北京。 2 模式的坑:水吧模式试错,关掉9家店 2009年,水果先生刚创立的时候,走的是水吧的模式,但也正因为这一模式,最终导致水果先生关掉了9家门店。
水吧有一个天然的特性,单价低、成本低、忠诚度低,而且店铺面积虽小,但是租金却很高,因为水吧卖的是人流,对选址要求非常高。同时,水吧模式对出品时间要求也很高,一般的奶茶店能够活的好,就是因为它们大多数都是半成品。
而,鲜榨果汁原材料是鲜水果,成本高,价格自然也不低,而且需要现榨,出品时间至少要5分钟。价格高,等的时间又长,随机购买力自然就会降低,水吧模式恰恰抓的就是随机购买的顾客。
因此,米登燕这一试错,直接就掉进了坑里,一下子就关掉了9家门店。在北京开一家店成本在30万到90万不等,这一代价可想而知。
店关了之后,出路在哪里呢?
米登燕发现,如果给顾客提供一个好的堂食体验,顾客会对单价、出品速度的诉求大大降低,后来水果先生摸索出了休闲餐厅的模式,通过几年的时间把这一模式成功跑通。 3 产品的坑:盲目做加法模糊了鲜榨果汁的定位 在店内生意不好的时候,往往就想着要改变,一般最先考虑的就是改产品,米登燕也是这样,但是没想到这一改就又掉进了产品的坑,而这一错误也是很多餐饮人的常犯错误。
当时,做鲜榨果汁生意不好,米登燕就想着加产品,于是就去市面上做考察,广泛学习,把市面上卖得好的产品一股脑都搬到门店,包括奶茶、咖啡、甜品等,高峰时期水果先生的品类多达13种。
在产品上大量做加法,短期的确有一定效果,业绩有所回升,但是却为水果先生长期发展埋下了潜在危机。
由于产品品类太多,渐渐顾客对水果先生鲜榨果汁的定位已经模糊。
米登燕认为必须要对产品做减法,他把这13个品类全部砍掉了,回归鲜榨果汁。同时,立足这一核心产品来寻找差异化,研发物理冷压榨工艺的榨汁机器来提高产品品质,并且提出时令水果时令喝法,每月都推出时令爆款产品。 通过这种方式,米登燕花了几年的时间重新在用户心中植入鲜榨果汁的定位。这时,针对写字楼的顾客对健康饮食的需求,米登燕在产品线中融入水果轻食,成为了重要的导流产品,最终也就形成了今天水果先生的产品线。 4 选址的坑:人多未必是好事 选址方面,大多数人会认为人流量是第一考虑因素,以前米登燕在选址之前也会安排专人去测人流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决定入驻。但是有了几次关店经历之后,米登燕认为,人多也未必是好事,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1)要关注消费动机
曾经水果先生在北京西南三环开过一个店,当时每天路过门店的人流量在6000左右,但是这个店只开了一个月就关掉了。
这家店位置位于一个大型超市门口,人流量的确很可观,但是大多数人的消费动机是去超市购物,这类人群对水果先生这样一个休闲餐厅的诉求就比较低。
(2)跟随战略也要有所讲究
米登燕发现,水果先生和星巴克的用户群非常相似,所以,当时米登燕就定了一个策略,就是星巴克去哪开,水果先生就去哪开,那个时候水果先生的选址都带着一丝星巴克的意味。久而久之,米登燕也意识到这种跟随战略也有一定问题。
如果在某一地区,星巴克这种世界性的大品牌,都只能卖到300单,水果先生再进去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而当星巴克能够卖到500单左右,水果先生进去至少也能卖个300单,所以跟随战略也不是一味盲目跟随。
(3)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水果先生曾经进驻到一个比较火爆的地标性购物中心,但当时的位置是属于人流末端,同类型的门店占据人流前端的位置,提前就把消费者给搞定了,到了水果先生的门店,基本就没有消费的欲望了。因此,米登燕认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5 用户的坑: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 米登燕曾经统计过,每天能够在水果先生的门店里喝到鲜榨果汁的有20万人次,但是对于核心顾客是谁、在哪里,米登燕都没有清醒的认识。
虽然顾客每天去门店消费,这种交易关系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粘性会很低。针对这一点,水果先生研发了自己的系统,通过系统数据反馈,米登燕发现80%到店消费的都是女性顾客。
米登燕将水果先生的核心客群定为25岁—40岁的白领精英女性,他认为,不必放下身段来满足路过你店面的所有人群,只需要围绕这些高势能人群来做文章,这些高势能人群必然会带来其他消费人群。
“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否则你将可能得罪所有人。” 6 供应链的坑:被逼自建供应链 连锁企业看似是前端的标准化,但实际上拼的是后端供应能力。一般小的餐饮企业不会选择自建供应链,也正因为如此,不少餐饮老板都吃过供应商的亏,米登燕也不例外。
在刚开始的时候,米登燕还没有去把握原材料源头,供应商以次充好,对果汁的品质影响非常大。
在被逼无奈下,米登燕利用四、五年的时间,深入到原材料源头,自建物流系统,鲜果直接能配送到门店。他没想到的是,这么做不仅拿到了优质的水果,而且能够节省成本,也建立了竞争壁垒。 7 扩张的坑:过度自我膨胀易陷进机会陷阱 2016年,米登燕原本预备在杭州开两家店,考察了半年,但最后被友人的几句话点醒而放弃。说起这段经历,米登燕至今还心有余悸。 “当时一个友人问了我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去杭州开店? 按照原来的计划,走出北京的第一站会去哪? 理想的店面是多大?” 面对好友的问题,米登燕反思了自己想去杭州开店初衷,仅仅是因为有认识的朋友,介绍了一个高端写字楼,能够拿到好的位置,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但是无论是城市属性还是门店面积都不符合米登燕的预期。
各种条件都不符合,显然去杭州开店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后来醒悟过来的米登燕意识到,正是因为近几年做出了点小成绩,就开始自我膨胀,差一点就掉进了一个机会陷阱当中。
回顾这7年的创业史,米登燕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但有句话说的好,踩过的坑,爬不出来的是坟墓,爬出来的就是财富。对于未来,米登燕说,不是老大,但是要有当老大的心。
(本文作者王依,微信WYbeijing13,如对文章有探讨,请加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