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路相克”是打球人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现象。球友们议论很多,又难以解释,颇感无奈。这种现象在其他球类运动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但因乒乓球的技战术繁多,各种变化特别复杂,因而显得十分突出,恐怕每个人都遇到过。作为一家之言,探讨一下其中的成因缘由,我想是有意义的。 所谓球路相克,一般是指某个特定人不能适应另一个特定人的球路打法而出现的不正常现象。以其他球友为参照系,前者的实力要高于或相当于后者,但实际交战起来却很难取胜。如果两个人实力有差距,水平低被水平高的打败,当然就不是被“克”的问题了。 这种现象,说穿了就是一个适应能力问题。通常表现为对方擅长的自己不适应,自己擅长的却打不出来或者对方很适应,比如来球与常人不同甚至是怪异的速度、旋转、落点、线路、节奏,总让自己感到不习惯,别扭难受,只能被动应付,上不了手,回球质量低。比较常见的不适应,还有吃发球,削球、倒板打法,左手持拍,不同性能胶皮的搭配,以及业余选手常见的不规范却实用、有个人鲜明特色的“一招鲜”的打法等等。 一旦对对方一种或几种打法不适应,短时间内找不到破解办法,自己的长处又被限制,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恐慌急躁,大脑空白,方寸大乱,然后是恶性循环,一步步走向失败。一些高手就是这样被“克”而败的。前不久的在一次比赛中,我市一位年过半百、学球不过十几年的业余选手凭借坚韧防守和重磅突袭,打败一位退役多年的专业高手,引起不小的轰动。 球路相克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克”,一种是“真克”。所谓假克,就是暂时性的不适应。以自己的技术和实力,和眼前陌生对手其实是可以胜出或抗衡的,但因为不熟悉,一时找不到正确的应对方法,处于被动落后状态。一旦适应了,就有可能反败为胜,常见的0:1、0:2落后,最终翻盘胜出,往往是这种情况。五局之内,你一定要跨过这道坎才有胜算,否则纵然再有本事,也只能英雄无语。我们常说打遭遇战就怕碰上球拍怪、打法怪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2015日本仙台女子世界杯赛上,华裔荷兰选手李佼在半决赛和三、四名决赛中,都是先胜两局再连败四局,分别输给石川佳纯和索尔亚。论实力、年龄和打法,后二人都优于李佼,但李佼以如今乒坛少见的中国式传统快攻和推挡,打得这两人极不适应。所幸她们还算功力深厚,第三局开始适应以后,李佼就没有机会了。此前实力更强的朱雨玲就没有这么幸运了,2:4输给李佼,爆出大冷门。平心而论,这三人的实力都在李佼之上,她们的输球,都只是暂时性的不适应,被李佼所“克”。七局之内,能适应并反败为胜,便是赢家;不能适应,“这一次”就只能咽下失利的苦果,没地方去说理的。 这种暂时性的不适应,有时要两三次、三五次才能适应,一段时间不打再碰上可能又不适应,但总体上说,技术能力上是没有问题的。以我个人感觉,比赛时碰上颗粒胶皮的最难适应,不仅在于怪,而且在于各人手法不同,以你打其他人的长胶、生胶、正胶的经验,不一定对付得了眼前的“这一个”。比如大家都知道长胶发球不会太转,但有些人的发球却是死转,比反胶还转;打生胶的很少用搓和削的,有的球友偏好此道,看他用力搓削下去,以为有多转,你要发起进攻,球却总是飞出界外。每次输了都会想,再给我几次机会就能赢,真有这样的机会,还常常真就能赢,问题是很多时候老天不会再给你机会了。所以,临场如何尽快找到正确应对的方法,是考验一个人适应能力的关键。 所谓真克,就是对方的特长打在你的特短上,使你始终难以摆脱。这种情况,一定是你的技术有比较明显的短板弱项,撞到对方枪口上了。以其他球友作参照,可能你的实力高于他,但解决不了自己的短板,你对他就是无可奈何,被克定了。这种事例也很多,有的人怕快,有的人怕转,有的人怕冲,有的人怕削,有的人怕你打角度,有的人怕你变节奏。业余球友大都有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不足,能完全修炼到家的,少之又少,这就使得相互间的“真克”比例比较高,有时还会形成连环套,甲克乙,乙克丙,丙又克甲,正可谓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 球友C君,曾在球友圈里号称“第一搓”,攻击力不强,搓功却是一流,又转又低又稳,让我推挡借不上力,屡屡失误,打不出自己的特长。比我实力低一些的人一般都能赢他,但我对他却是胜少负多。分析起来,不会拉弧圈球的短板太突出,缺乏有效进攻手段,对付搓削为主的对手就显得比较吃力。 反过来“克”别人的情形也有。体院毕业的L君,在同其他和我水平差不多的人打时,一般让四、五分球。但我和他打,不仅不用让,还时常有胜绩。原因就在于他的发球我不太吃(部分原因是不愿用发球取胜于我),弧圈球一般还防得住,推挡我又略占上风,而且借力推挡球速快,角度大,让他很不适应,导致进攻质量不高。总体上我还是处于下风,但比起其他人,我算是克他的。 相克的情况可以发生逆转,关键是能不能找到对方的弱点。球友D君告诉我,原先他遇上某位打生胶的球友时,总觉得很不适应,屡战屡败。后来经友人指点,赛场上再相遇时,通过死压对方反手位, 3:0轻松胜出。这就提示我们,有些“真克”,其实还是“假克”,只要找准对方的软肋盯住不放,就能反制于他,扭转以往的颓势。可见,适应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技战术调整能力,谁调整快,调整到位,就可能取胜,否则就可能一直处于下风翻不了身。 这种情况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有些人的屡次输球不一定是实力上的差距,只是还没有找对路子,没有探明对方的“死穴”。找到这样的穴位,就可能一举扭转胜负天平。有一位左手的球友一直是我很头疼的对手,对他试过很多种发球,软硬不吃。一次比赛偶然发现他连续吃了几个反手位直线急下旋,就紧抓不放,终于赢得久违的胜利。类似情况还有改变击球的力量和时机,变硬为软,变凶为柔,会使有些对手变得很不适应,原来很不好打的球一下子轻松许多。 球路相克如果出现在熟人圈里,一定是真克。那些有着怪招冷招一招鲜的,打遭遇战所向披靡的,在打熟了的球友面前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能战而胜之的,一定不是靠他与众不同的打法风格,而是凭实力水平。也就是说,被人适应了的实力,才是真实的实力。 不管真克假克,输给实力不如自己的,心里总觉得窝囊,不服气,却又无可奈何。但应当想到,这样的输球一定是有原因的,重要的是把原因找出来:是暂时性的不适应对手的某种打法特点,还是因为自己技术上的短板无法摆脱,或者是还没有找到对方的破绽“死穴”?找准症结所在,就有可能破解它,即使限于自己的能力暂时破不了它,也落得个心里明白,争取今后改进提高。 球界还有杀生和杀熟一说,都和适应能力有关。所谓杀生,就是遭遇生手有优势,一般在打法上有自己明显特色,对方一时难以适应;所谓杀熟,就是在熟人圈里表现出很强实力,但遇上生手时往往战绩不佳,其原因就在于适应能力较差。 厦门乒协 曾汉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