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 这句话近乎老生常谈,但真正理解并且去做的企业很少。纵观100年发展历史,企业对“人”的看法,也经历了4个阶段。 1.0:“我只想雇佣一双手,却不得不跟拥有这双手的脑袋打交道。”-亨利·福特 在一百多年以前,老福特当时说了一句话,代表那个时代对人和管理的认知。他说:“我只想雇用一双手,但是我却不得不跟拥有这双手的脑袋打交道。”这个人啊,太复杂了。 其实只需要他能够像机器一样运转就行了,但是还需要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啊、调动他的积极性啊等等,非常复杂。当时对人的一个认知就是:上级决策、下级执行;下级尤其是工人最好像一个机器一样。不需要你动脑筋。 2.0:“在你们西方,经理决策、员工执行。我们的成功在于超越了这一点。”-松下幸之助 二战以后,日本企业超过了美国,后来松下幸之助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在你们美国人的观念当中,你们认为经理负责决策、员工负责执行。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超越了这一点,我们认为每一个员工都是有智慧的。一个组织要想能够成就卓越,就必须调动和利用每一个员工的智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像丰田的工夫提案制、丰田的品管圈等等,其实看起来非常小的动作,但是每年能够给公司节约或者创造的价值都是以数亿美金来计算的。这是第二个阶段吧,就是开始注重激发员工的智慧和利用员工的智慧。丰田甚至把员工智慧的浪费定义为第八大浪费。 3.0:“在明确的目标下,给予个人尽可能大的行动自由。”-惠普创始人帕卡德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知识工作者开始大量出现。在《管理的实践》中,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管理理念。有一个企业坚持践行,这个企业就是被视为硅谷精神象征的惠普。 惠普创始人帕卡德认为,“没有什么比目标管理对惠普的贡献再大了”。信任和尊重个人、鼓励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明确的目标下给予个人尽可能大的行动自由,即使放在今天,也没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做到。 曾任惠普中国区总裁的孙振耀先生,在回顾自己入职时的经历时说,“经理给我设定了工作目标,但他并不是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去做,也没有干涉我的工作方法,而是鼓励我自己动脑筋,想出达成目标的方法。” 4.0:“高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最优秀的人才。”-谷歌执行董事长施密特 到了最新的阶段,出现了典型的像谷歌这样的公司。按照施密特的说法,谷歌的员工不仅仅是知识工作者,更是“创意精英”。 读《重新定义公司》,有个印象非常深刻的段落,施密特说,如果你问一个公司的高管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他们可能回答你的是“要能够去制定战略”,但对我们谷歌来说,我们认为高管最重的事情是找到最顶尖的人才。 在这样的情境下,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又一次提升。按照曾鸣的说法,管理者的工作不再是激励,而是赋能。所谓的赋能,就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让员工全力以赴。 上面的梳理比较简单,但也足以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人才在组织当中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高。所以我们现在再回到那句老话: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我想大家会有一些不同的认知和感受。 经营人才不是口号,而是投入; 不是金钱的投入,而是时间的投入。 估计有很多创始人听完上面的内容,还是不太以为然。的确,今天很多企业都认为自己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但我想强调的是,经营人才不是口号,而是投入;不是金钱的投入,而是时间的投入。 这两年小米的声望像坐过山车一样。但我看好小米,我认为在雷军的领导下,小米一定会有个大大的深蹲起。因为在经营人才方面,雷军堪称楷模。 在小米如日中天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听过雷军找合伙人的故事。实际上早在近20年前,雷军就已经这么干了。 十六年前,在君联资本CEO Club第一次活动上,时任金山总经理的雷军就分享了他的体会与感悟: ……第二个问题是,能干的人都跑光了,公司也没多少钱,大家都觉得金山这回死定了,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基本都没有,甚至有一次我还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找人? 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非常没有信心,但我很自信,我和大家说,我们只要找50个人,而北京有一千多万人,只要下功夫一定能找得到!我用了一个很笨的方法,到处请教,你认为谁最棒?问了一圈下来,有了个二十人的名单,我就请名单上每一个人去吃饭,差不多每个人吃了三顿饭,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说服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现在也都离开金山了,我今天也挺感谢他们,当时他们能够接受三四千块钱的薪酬到金山来,很不容易。 我经常听到大家抱怨找不到人,以我的体会来看,那是你下的功夫还不够大。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把找人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像我们每年11月,大概会有10万到20万的预算在各个大学做金山公司的推介活动。 这个活动我们做的非常细,比如说我们去南开、去天大这些大学,一般会去10到15个人,我们一进去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宿舍里去问,你们这个年级谁最牛,一定要去那个最牛的宿舍去跟他们侃侃大山,送他们礼物,请他们吃饭,跟他们交流想法,然后再办一场讲座,来介绍金山是怎么看待我们今天这个事业的,怎么看待我们这个企业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发展的。 然后,再请我们一些做得很优秀的同志现身说法,而在这之前,几乎是把金山的介绍和报告的内容发到了每一个宿舍,在食堂、在每个地方拉条幅。有时甚至从大二就开始跟踪,了解哪些人是有潜力的。这样的话,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往往支付的薪酬不具有竞争力,比如我们付的薪酬大概只有华为的1/2,但我们还是找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人。 小企业,尤其是在逆境时,找人确实非常烦恼,我的看法是,你下多大的功夫有多大的回报,如果找不到人,首先应该反思一下找人在自己的时间表里面占了多大比重。 阶段总结 虽然很多企业说自己需要人才,愿意大力引进人才,但如果老板还是一种“控制”的思维,还是把人当人手、当工具的思维,其实你是很难真正地引进优秀的人才,包括能够用好他、留住他。 所以,如果确实把人才的创造力激发、优秀人才的引进、通过激发优秀人才的创造力来驱动公司的成功,最终就能够达到一个双赢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万科在做事业合伙人的时候,提出一个明确的理念:激发知识资本的创造力,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机会,是比互联网思维更大的风口。 重视某件事,最靠谱的衡量标准是:实际投入的时间。口头重视毫无用处,甚至徒增烦恼。作为公司的决策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 我真的重视经营人才吗? 我投入了多少时间主动找人? 我花了多少时间与下属一对一沟通? (待续,下面主要讲方法。) HR转型突破中心2017重磅课程, 面向CEO和高管的战略人才管理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