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冥想的时间安排及初学冥想的一些小窍门

 姥姥61 2017-02-18

冥想的时间安排及初学冥想的一些小窍门

有朋友问冥想什么时间做比较好?每次多长?现在就来回答一下。

冥想几乎一天中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做,我们在受训期间,从早到晚都做,我曾经狂热到以冥想代替自然睡眠,不过实践证明,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我个人的体会是,在不同的时间做冥想,效果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高质量的冥想,会把人带回既不兴奋也不松懈的均衡状态,结束冥想的时候,人全身很柔软,脑袋有些懵,心情很平静。仿佛回到初始状态,系统被重启一样,这个时候,可以让自己兴奋起来,也可以继续保持这份平静。

冥想恢复疲劳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冥想过后,精力旺盛,大脑工作效率很高。所以,初学者可以在晚上10点以前进行冥想,也可以在起床后练习,如果有条件,也可以把冥想当做午休的方式。初学冥想可以在晚上进行,但是到一定时候就不建议晚上冥想了,因为效果太强大,会影响正常的作息规律。

但是初学者未必有条件在家做冥想,很多朋友的夜晚都是奉献给孩子的,心中有所牵挂,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所以,如果有导师资源,可以像练习瑜伽那样去工作坊或者道场,在导师的指导及同修陪伴下练习冥想,效果会很好。

冥想的时长,最低要求是15分钟。因为让身体放松及让无意识确认注意力可以完全转向自己的内在,是需要时间的。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头脑按照习惯的节奏处理信息,是很快速的,瞬间会有大量的思绪和念头涌出。要让头脑慢下来,静下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初学冥想,每次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基本可以达到恢复精力的效果。进阶以后,时间可以延长到一小时。日常冥想,每天保证一小时已经很理想了。参加培训课,是强化训练,另当别论。

下面再分享一些小窍门,帮助我们迅速进入状态,提升冥想的品质。

冥想的时间安排及初学冥想的一些小窍门

首先是仪式感,这个很重要。就是在开始之前,可以做做操,按摩一下自己的身体,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热热身,做动作的时候,要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们现在要开始做冥想了,其他事情暂时不管了。”

冥想结束以后,不能很快递起身,要精细地对待自己,慢慢地睁开眼睛,慢慢地起身,起来之后可以伸伸懒腰、活动活动身体,同时默默对自己说:“好啦,我们又满血复活了,可以回归现实生活了。”

仪式感是与内心沟通的一种方式,让身心形成一种习惯,能够区分冥想和日常其他行为,不仅可以确保冥想的质量,更可以防范一些意外。

如果冥想过程被意外打断,也要记得默默告诉自己:“冥想结束了,我们要去忙了。”

冥想时最好远离手机,或者把手机设置为静音。播放冥想音乐,最好使用功能单一的播放设备,不要用手机,以免有来电或其他提示音造成干扰。

冥想过程中,并非绝对不能活动,例如身体某个部位发痒或者不适,是可以进行处理的。挠一挠、揉一揉都是允许的。

专注力是确保冥想效果的重要保障,疲劳、情绪波动都会引发专注力涣散,有所牵挂,也会导致专注力跑偏。例如想着孩子的功课、想着未解决的什么事,都会影响冥想的效果。所以,提高专注力是很重要的。

有几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帮助提升专注力。

首先是烛光。烛光的亮度足以形成鲜明的视觉暂留,但是又不像灯光那样刺眼。

这个练习很简单,就是调整好姿势以后,凝视烛光片刻,然后闭上眼睛,把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视觉暂留的烛光形象上。视觉暂留会慢慢消失,当烛光消失后,你的身心也会变得平静安稳下来。

其次是利用植物精油。把喜欢的精油一两滴涂抹在掌心,摩擦手掌后把头埋到掌中,深深吸气,这样精油的气味就进入了身体,能够帮助我们专注和放松。嗅觉是人类比较原始的感觉,不像视觉那样和意识结合得很紧密,所以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意识的限制,去到内心更深处。冥想过程中感到分神了,也可以再次把头埋到掌中,深深吸气,状态就回来了。

第三是专注于心口,即两乳正中膻中穴位置。心口是非常奇妙的地方,是当下的情绪生发和聚集的地方。当我们有情绪时,这里会淤堵、会沉重、会发冷发热;当我们平静时,气息经过这里,会有酸酸的、痒痒的、暖暖的感觉。把注意力放在这里,只要感受它,不要试图分析和评判它。

下面再分享四个放松头脑的小窍门。

冥想的时间安排及初学冥想的一些小窍门

对于初学者来说,头脑是比较不容易放松的。放松头脑也有窍门,不妨试试。

“打天鼓”

你可以采用站姿或者是坐姿,在确认颈椎与地面垂直以后,先放松颈椎,然后闭上眼睛。

用双手手掌的根部(手掌与手腕结合的部位)按住你的耳朵,用双手的各四个手指敲打你的后脑。由于骨头的传声作用,你会听到“咚!咚!”的声音,这就是“打天鼓”。

这是一个很古老而简单的健脑方法,主要振动的部位是后脑,可以起到按摩和缓解压力的作用,对脑供血不足也可以有一定的改善。

时间1分钟到3分钟即可。

叩齿

站姿或者坐姿,在确认颈椎与地面垂直以后,先放松颈椎,然后闭上眼睛。

用双手手掌的掌心蒙住耳朵,进行叩齿。3到5分钟即可,可以在起床后进行,也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

叩齿就是微微张开嘴,用自己的牙齿上下碰撞叩击,这是来自道家的古老的养生方法。蒙住耳朵的目的,是可以把叩齿所产生的振动信号放大,便于你调节节奏和力度,找到让你感到最舒服的节律。

叩齿所产生的振动是自下而上的轻微震荡,对整个大脑都有按摩效果。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头骨传声原理进行振动,可以有效降低脑压。

舌头操

站姿或者坐姿,在确认颈椎与地面垂直以后,先放松颈椎,然后闭上眼睛。

1.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舌头上,把舌头当成牙刷去摩擦牙齿,要尽量把舌尖运动的方向和区域扩大。

2.快速伸缩你的舌头,要尽量地快,就好像青蛙或者蜥蜴捕食那样。

3.如果你可以的话,请把你的舌头卷起来,横向和纵向均可。卷起来,然后展开,然后再卷起来,要求同样是尽量地快速。

3到5分钟即可,可以在起床后进行,也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

舌头的运动神经和大脑神经联系密切,这个练习不仅可以健脑,老年人常做这个练习,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

眼球操

这个练习有点难度,但是效果老好了。

具体做法是,坐姿,闭上眼睛,先在水平方向左右快速移动眼球,六十次。然后用眼球转圈,顺时针逆时针各六十次。第三步是在对角线方向移动眼球,左上到右下,右上到左下,各六十次。

视神经和脑神经的关系很微妙,当我们试图控制时,会觉得力不从心,甚至会有晕眩感。这种初期的不愉快的体验,是阻止我们持续练习的障碍。坚持一段时间后,控制能力就大大增强,感觉也会好很多。

晕眩感会给大脑制造点小混乱,而大脑面对混乱,会停止工作,这就达到了放松的目的。这种运动是对眼球的按摩,眼压的降低,会间接调整到脑压。这个练习还全面锻炼了眼球运动神经,能改善反射弧,提升大脑工作效率。原因是我们日常仅仅习惯于某些角度的眼球运动,这种运动模式会限制视野,进而限制大脑的视觉信息获取。例如有人思考时习惯斜着眼睛视而不见,有人习惯于低头皱眉视而不见,也有人习惯于干瞪眼视而不见,这些无意识的习惯并不利于大脑的活跃。

好了,今天先说这么多。小窍门很多,我没有系统整理过,想起来就分享,希望对朋友们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