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初探

 shenlandeai100 2017-02-18
【摘要】“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文本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有评点式阅读、习作式阅读、辩论式阅读、朗读式阅读等。语文教师课堂模式的创新设计,能使语文课充满活力。
【关键词】学为中心;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古人曰:“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所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语文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不能再“一言堂”,不能再让学生“配合”,相反,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主宰着课堂的成效,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不能再居高临下。《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新课题。以前更多的也许是授学生以“鱼”,现在,我们必须授学生以“渔”。
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评课(初中)时,张玉新老师有一段话颇耐人寻味:我一直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搭桥、摆渡,并且使搭桥和摆渡自然、没有障碍,便于学生过河,甚至学生愿意主动过桥过河,是教师要努力追求的境界。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动态平衡。张玉新老师的话给我们“学为中心”的语文课以启迪,教师、学生、文本都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动态的,由他们生成的课堂更是千变万化、精彩纷呈的 ,如何让三者之间达到“动态平衡”,需要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来“搭桥”、“摆渡”,使学生愿意自己“过河”。我们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模式基本还在沿用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就算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会腻,陈旧的教学模式,一层不变,学生怎么会愿意自己主动“过河”呢?
新的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层次,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根据阅读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次尝试,很多教学模式得以创建,得以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评点式阅读
     基础好的班级可采用“评点式阅读法”,学生基础好,理解力强,文本摆在面前,无须老师做过多的点拨,自读已了然于心,激发了感想。通过评点,交流各自内心的感受,可让文本内容“张开”,可让思想深入,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深的东西。评点式阅读的教材,可以不仅仅限于课本,时尚美文,新闻故事,图画漫画,动画片,歌曲等都可作为教材。广东的王不了老师的方法值得学习,他的“贩读”、“倒影”、“短篇”等活动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学会思考,学会写作。这完全改变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新奇,而是一个学习、发挥、发展的巨大空间。当王不了老师展示他们班的学生的诗歌、评论、随想、随笔时,下面的老师惊叹了,“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想象、有能力……”当然,老师的指导很重要,一开始他们也许并不知如何评点一篇文章一幅画,只会说”好”或者“不好”,王老师一开始是下水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写评点,一起展示,再表扬写得好的,指出好在何处。这样几次下来,所有的学生几乎心领神会了。再加上选择的文本并不局限于课本,选择符合他们口味的时文或美文,他们的兴趣自然不减,这样兴趣+方法取得成绩也就理所当然了。这才是真正“学为中心”的课堂,千变万化,无非是引诱学生听说读写。
2习作式阅读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听过多次公开课,包括一些特级教师的课,他们都上得极好,很有特色,总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还是得意于自己的一次尝试。我摒弃了传统的一些上法,采用“习作式阅读”,跟以往的热闹大相径庭: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去读课文:一、课文是怎么写的?(提醒学生关注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的表达);二、请你以“从 到 ”为题来模仿课文写一篇文章,可以是自己的童年,也可以是自己的一段经历或一个改变。整节课安安静静,学生自己研究鲁迅的选材内容,品味他的语言,然后再构思自己的文章(教师巡视个别点拨)。一节课不够,延伸到课外完成。在尝试之初,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总觉得鲁迅的文章学生较难懂,以往总是要上好几课时,还觉得不能完全讲透,今天这样只作几句点拨,他们能理解吗?还要仿写,他们能写出什么呢?意想不到的是,两个班级,一个本地班,一个外地班,都写得有模有样,比平时的写作质量提高了一大截,《从小学到初中》,《从乡村到城市》《从老家到宁波》《从失败到成功》《从冬天到春天》等一篇篇鲜活的文章,让我收获了惊喜。从他们的文章中,我觉得他们已经读懂了鲁迅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以及鲁迅对童年的留恋、对自然的热爱、对老师的尊敬……因为,他们在文章中也写了自己学前的“乐园”和上学后的“校园”,他们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模仿得有声有色;他们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童年的留恋……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告诉我,他们读懂了课文!我又花了一节课来评点他们的作文,他们是一个个“小鲁迅”啊。就这样这篇课文学完了,以前讲得唾沫横飞的,这次于无声处听惊雷。学生的习作让我体会到,真的不能小瞧学生,只要引导得当,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还记得杜郎口的一位老师上《陋室铭》,只讲了三句话:一是今天我们学习陋室铭,请大家分组学习(有一生组织大家朗读课文);二是大家谈谈对陋室铭的理解与看法(每个小组书面展示);三是模仿这篇来写“XX铭”(写完后有小组展示:《自习铭》、《拔河铭》、《考试铭》等。)这种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写作为主,效果显著,湖南师范大学的张良田教授也对此方法倍加推崇,他称这种设计为“神来之笔”,不落窠臼。关键是让学生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学习此文,更多的不是关注“写什么",而是关注“怎么写的”的问题,使学习更深入。
3辩论式阅读
    《杨修之死》的教学,可让学生朗读课文后展开辩论。给出辩论题,如甲方:杨修之死,过在自己;乙方:杨修之死,罪在曹操。确定正方和反方辩题后,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准备,可以书面的,也可以口头的,然后课堂上进行辩论。学生积极性奇高,也许这种模式平时少用,学生非常积极地去准备,把课文研究透彻,并自己主动去找课外材料,已经不局限于课文。在辩论中学生理解了杨修的恃才放旷,锋芒毕露,不懂迂回,感受到什么是个性飞鸣,什么是疏放洒脱,什么是君子坦荡荡,什么是独步啸群雄;曹操的爱才与妒才,谨慎与狭隘,阴险与虚伪。。。在辩论中,学生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对待人才的正确态度等,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 ,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学生在辩论中已经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不着痕迹。一节课的辩论还觉得意犹未尽,他们这次是积极主动地自己“过河”了。老师所做的,只是观察他们的准备,回答他们的问题,需要时适当点拨。观点极左或极右时,审时度势引导。4朗读式阅读
苏立康先生曾说:“语文课要有读书的声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法是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否让它成为一种阅读课模式?完全可以。因为有的课文几乎不用老师讲解,只要学生朗读到位,反复朗读,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愫,比任何语言的诠释效果都要好。比如《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只需要指导好朗读,其他无需多讲,否则会破坏朗读的气氛,浪费本该用于读书的时间。记得很多年前,刘飞耀老师上这一课,他基本上采用了朗读式阅读的模式,他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所有在场的师生为之动容。学生眼中闪着泪花,心中热血沸腾,用朗读告诉我们,他们已深深地理解了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从朗读中已经心领神会,从朗读中获得共鸣,从朗读中感受那份深沉、执着及对土地的深情,还有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这时语言的诠释是多余的。在朗读中,其实一切已水到渠成。就像我,作为一名听者,好多课听了都痕迹渐逝,唯独这节课,许多年过去,仍似声在耳旁!这就是朗读的魅力吧。
现在很多诗歌和散文,都可以采用朗读式阅读。课堂以朗读为主,读完了一个片段也不用急着讲解,“此时无声胜有声”,让他们静思,问问他们,你觉得读得好吗?让学生自己品味该如何读。为他们创设读的情境,教师只观察学生有没有走进去。这样朗读与静思相结合,学生能走进诗文的境界里,自己读,自己思,定有不菲的收获。整节课教师可以基本不讲或者以读代讲,我们必须管好自己的嘴巴,因为我们太习惯于讲解了。唯恐学生不懂,唯恐学生不解风情,总是这么不放心,殊不知,你的激情飞扬对学生来说早已是“家常菜”了,非但点燃不了他们的热情,反而让他们习惯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语文课的懒惰,语文课的枯燥乏味也就显露无疑了。
   朗读书本,向古人学习。司马迁曾说: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鲁迅成年以后仍记得寿镜吾老先生大声读书的样子,先生自己在专心致志地读书,孩子看在眼里,会跟着学,跟着做,这是多么积极的影响。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自己有没有读过?我觉得我们应该去读,多少文章,是常读常新,而且老师的态度,老师的读书声是无声的召唤,学生会不知不觉被你带进文本中。
    此外,还有活动式阅读、倾听式阅读、联想式阅读、解疑式阅读等等。
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一位老师教学《我爱这土地》,他先教给学生品诗的方法,有四个示例,分别揭示四种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品析。学生品析活动时采用了“中国好声音”的样式。由一生站在黑板前,面向黑板,听另一生的发言,假如满意就转身,不满意就不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学生学得开心又轻松。还有一位老师教学《雨巷》,让学生倾听不同的录音,用“倾听”的方法,去触摸诗的内容和情感,继而让学生明白诗是如何表达的。倾听式阅读,能让学生在声音的引领下进入文本,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具有画面感的文章可以用“联想式阅读”,如《湖心亭看雪》,可以让学生闭眼联想: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一首歌或者一首诗来描绘,也可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改成一篇游记或诗歌。又如《过故人庄》,可让学生联想到郊外风光,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学了这篇(诗歌或散文),爱上这一类诗文,可以让学生学会这一篇,又“跳出”这一篇,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这一篇,教这一类。《月亮上的足迹》可以用解疑式阅读,这是一篇新闻稿,报道的是登月成功的过程,细看有两大疑点:一是发现大量统计数据有问题;二是没有感情色彩(这么重大的成功没有欢呼,没有赞誉)。所以第一怀疑数据,第二怀疑情感,带领学生去算数据、查资料,解开这两个疑团。这个过程是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在老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这样,教师用两个疑点来“摆渡”学生,使他们在解疑中“过河”。
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只是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基本的教学框架,提出一条思路,并不是供教师机械模仿或模拟的样板。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学为中心才会有效,有效是高效的前提和基础。有的模式大势推广,如“小组合作”、“三三六”教学模式等,推行本身没有错,但假如课课都要进行“小组合作”,
课课都“三三六”模式,显然就太机械呆板了。相反,我们有的优质课、公开课新的教学模式开创出来,是动了许多脑筋的,有的还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可惜比赛过后就慢慢沉没,似乎只是为了公开、比赛,为了拿名次、得好评,可谓昙花一现。这也太可惜了。其实,有很多创新模式,我们平时都可以信守拈来,随时使用。自己用了得心应手的且行之有效的,可常用,但不要一层不变,“教学改革贵在人心”,只有思维变了,课堂模式才会变。在变化中,我们的“摆渡”才会轻松。
    《礼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展开设计能给学生鲜明的感召力,比原来的四平八稳更有趣,更具吸引力。要让语文课堂这潭水“清如许”,就要让它的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善于创新,不拘泥于陈旧的或固定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文本的不同特质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才会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 王元辉四川省宣汉县厂溪乡梨子中心校 (636100)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主要就是作文能力。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小学生如何学习作文?我想把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探讨一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文起步离不开兴趣和指导。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够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正如小孩子学走路,离不开大人的搀扶。具体说来,在小学低年级时,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们说的能力,引导孩子们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鼓励他们写下来。这时,教师教的重点是培养孩子们写的兴趣。如,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吹泡泡,让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提高到说一段具体的话。首先只要求学生说“老师教我们吹泡泡。”这一句话,接着要求逐步提高,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吹的过程怎么样?泡泡的形状如何?颜色如何?让学生展开一场生动的说话练习。整个过程轻松、活泼,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了观察仔细、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情绪高昂,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并获得了足够的作文材料。说完后,再让学生把这些刚才说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通过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愉快教学中激发学生作文的动力。到了中年级时,可以先组织学生活动,再让学生把活动的内容说一说,最后写一写,形成片断。这时,教师引导尤为重要,如何开头结尾,遣词造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起着示范作用。学生方面,仍然要重视兴趣的培养,对较好的习作教师要加以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对其中的亮点要特别称赞,让孩子们从写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到了小学高年级时,教师要有计划地同孩子们一起赏析优秀的文章,让孩子们从中学习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不管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应把作文教学同阅读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因为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到生字新词,佳句妙语,还应该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材料,通过观摩、品读、感悟,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从心里流出来。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线索来组织材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我们在教孩子们作文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果让农村的孩子写城镇,让城镇的孩子写农村,如果他们没有条件去感受彼此的生活,那么,写出来的东西除了瞎编乱造,还能有什么呢?眼下时兴的想像作文,也只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像,脱离了生活的想像只能是空想,是不可取的。那么,怎样才能同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写观察日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先记下来,到了作文的时候,很方便就能打开自己的记忆的宝库,从中选取材料。
作文教学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一是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二是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作文教学还应同德育教育联系。俗话说“教书育人”,我们教学生写文章也应该以育人为目的,以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为己任。这就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立意、确立中心。文章有了中心,才有灵魂,才能打动读者,才能感化育人。
     修改,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认为,作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互评自改的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加强协作和主人翁意识,还能使学生在互评自改的过程中得到炼意、炼句、炼字的反复训练,在修改的过程中去认识正误,分辨优劣,得到习作的审美感悟,达到提高认识和写作能力的目的。当学生看到自己修改的作文通顺了,生动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有了满足感,也就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以上愚见,难免挂一漏万,若能抛砖引玉共同探究,使小学生作文教学走出一条健康之道,走向一条阳光大道,则中国文坛,它日定将开出灿烂的奇葩。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周华超山东省茌平县洪官屯镇中心校(252100)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思念之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黄山奇松》,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黄山奇松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神奇的克隆》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神奇的克隆》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克隆的含义与意义的。如果还照《黄山奇松》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3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海伦 凯勒》中的“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的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句子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海伦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受的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知识的精神也是常人难以比拟的。又如《灰椋鸟》中的第四、五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突出了灰椋鸟归林,及归林后的喧闹热烈的场面。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鸟儿之间的亲密,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望月》,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的小外甥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小外甥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朗读,学生对小外甥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