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水:肝气平稳,脾胃安宁就从今天开始 | 正安

 zqm2016 2017-02-18


雨水


2017-02-18 星期六


正月廿二丁酉年 【鸡年】

壬寅月 丙子日


南湿北冷两交锋,

乍暖还寒斗雨风。

一夜返青千里麦,

万山润遍动无声。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位于黄经330°。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


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景象。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来了,伴随着和风,在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中医中的脾胃就像这雨水,滋润着人体。雨水节气,最需顾护脾胃。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雨水期间天气变化不定, 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俗话说的“倒春寒”现象仍时常发生,而这种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因此,这一节气期间仍要注意“春捂”。所谓“春捂”就是到了初春时节不要急着脱去厚衣,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


初春时节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此时北方阴气未尽,且冷空气不时南下,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时 节的天气不会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此时人体皮肤腠理已经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则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致病。


所以,此时还要注意“春捂”。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这样才不会使寒邪伤害脾胃阳气。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及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


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还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  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脾胃是元气之本,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他在《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内伤脾胃,百病丛生。”也就是说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图书编·脏气脏德》 中亦指出:“养脾者,养气也,气者,养生之要也。”


由上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对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也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节气宜少吃酸、多吃甜味食  物以养脾。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人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太过则克己之所胜,肝木旺则克脾土,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因此,雨水节气在饮食方面应注意补脾。甘味食物能补脾,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


故雨水饮食宜省酸增甘,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糯米、薏苡仁、豇豆、扁豆、黄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圆、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等。同时宜少食生冷油  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雨水节气还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粥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粥以米为主,  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春时宜食粥,有三方:一曰地黄粥,以补虚。取地黄捣汁,待粥半熟,以下汁。复用棉包花椒 50 粒,生姜一片同煮,粥熟,去棉包,再下熟羊肾一具,碎切成条,如韭叶大,加少许食盐食之。二曰防风粥,以去四肢风。取防风一大份,煎汤煮粥。三曰紫苏粥,取紫  苏炒微黄香,煎汤汁作粥。”


除以上三款粥以外,还可常食扁豆红枣粥、山药粥、栗子桂圆粥等。另外,雨水时天气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人体易出现皮肤脱皮、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此时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水分。



脾胃虚弱之人此时应多食汤粥以滋养脾胃。汤粥容易消化,不会加重脾胃负担,山药粥、红枣粥、莲子汤都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将汤粥配上适当的中药做成药膳还能滋补强身。如,可根据初春时节肝气旺盛的特点,在药膳中加入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等升发阳气之药材。


同时,脾虚者应避免进食饼干等干硬食物。因为干硬食物不仅不好消化,还可能给胃黏膜造成损伤。老年人脾胃功能不好,此时应以流食和松软的食物为主,这类食物可以促进人体对营养的吸收。


另外,晚餐要尽量少吃,因为如果晚餐过量,则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的症状,还会影响睡眠,“胃不合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推荐几种粥品给大家——


润燥:胡萝卜南瓜粥


功效:能补水润燥,让皮肤柔润、有弹性。


做法:大米300克,糯米300洗净浸泡2个小时;锅烧热水,倒入米熬粥40分钟;放入去皮切块的南瓜和切碎的胡萝卜,熬煮30分钟至软烂即可。




补血:薏苡仁党参粥


功效:每天早餐食用,不仅能祛湿健脾,还能补气补血。


做法:薏苡仁30克洗净,放凉水中浸泡2小时;党参15克切成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净。三者放入锅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30-40分钟,放冰糖调味。




解困:山药红枣粥


功效:有健脾和胃、镇静安神、祛湿解困之功效。


做法:将红枣25克用温水泡软洗净,粳米100克淘洗干净,山药25克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红枣、粳米、山药放在一起煮成粥,吃时放适量白糖搅拌即可。




雨水时节,空气湿度增加,但气温仍然很低,因此此时的天气寒中带湿。在这种环境下,人体往往预热壅阻。此时若吃燥热的食物无异于“火上浇油”。


预热让人想吃凉东西,但吃凉过多,则会使脏腑为湿寒所伤,出现胃寒、腹泻等症状。所以,雨水时节饮食应以中庸为原则,不吃生冷之物,也不能吃大热之物。冷饮、辣椒都是应当慎食的,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少喝酒,特别是白酒。


雨水节气天气变化不定,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使人出现精神抑郁、忧思不断等表现,对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尤其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也就是说,人过度忧虑,会影响脾胃功能。比如,我们若在吃饭前与人发生争执或发生其他不愉快的事,就会有“气饱了”的感觉,这时若强制进食,很可能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


因为低落的情绪可使人的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而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各种消化液分泌减少,还可使消化系统肌肉活动失调,造成食欲降低、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雨水节气情志养生至关重要。


我们应尽量调整心态,做到心情恬淡、开朗豁达、与人为善。 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要冥思苦想钻牛角尖,力争及时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肝喜顺畅而恶抑郁,只有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才能使肝气平稳,脾胃才得以安宁。



春天后,很多人都有春困的情况。雨水后应少睡多运动。


《黄帝内经》描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就是说,生活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提倡人与自然相对应。春天来了,白天渐渐延长,黑夜慢慢缩短,阳气渐长,阳主动阴主静,阳气生长了人就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减少睡眠的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


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小妙招   

有一种睡前养生方法可以很好的顾护阳气,即按摩腹部。


具体方法是: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即可。


一来有利于促进消化,排除脾胃湿毒,二来有助于腹部的保暖,有利睡眠质量。还有一个方法是“提肛”,可固精益肾、提振阳气。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