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太粘妈妈不是错!家长可以这样做!最近外婆来帮忙,Juno慢慢熟悉并接受外婆。但只要妈妈同时在场,她就不要外婆。外婆常抱怨:“你不在家她一点都不闹,我们玩得可好了!你一回来她就哼唧哼唧的!” 这样的话语,有没有很熟悉?小宝宝如果会表达,面对大人的抱怨,一定会说:“怪我喽?” 一. 粘妈妈是小宝宝的天性 自十月怀胎,宝宝就和妈妈在一起。妈妈的心跳,是ta最熟悉的旋律;妈妈的声音,是ta联系外界的纽带;妈妈的情绪,是ta建立感知的最初元素。离开温暖的子宫、来到陌生人间,母亲的哺乳和拥抱,使ta感到安全舒适。 粘妈妈,是小宝宝的天性!与母亲之间持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可以让婴幼儿满足和愉悦,对ta日后建立安全感、自信心,与他人和乐相处,非常有好处! Juno是个高需求宝宝,经历过恋奶、恋抱、睡眠颠倒、黄昏闹,而且性格倔强、需求没有被立刻满足就哭得声嘶力竭。我们信奉“亲密育儿”,一岁前给她无条件的满足。虽然辛苦,但Juno逐渐像期望中的开朗懂事。用爷爷的话:“她认路,好带!” 宝宝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作为妈妈,顺应本能陪伴就好,而非试图跨越;作为家人,要理解、尊重妈妈发乎母性的直觉,不要担心宝宝被宠坏。宝宝,总有一天会长大的,享受此刻的亲密无间、珍惜宝宝的依恋。等到宝宝独立的那天,或许你会怀恋呢! ![]() 二. 思考你的陪护方式 宝宝突然变得特别粘妈妈?要思考是不是家人的陪护方式发生了变化:妈妈去上班、更换照顾人、爸爸妈妈太忙、被“暴力”断奶、搬家……这些都会促动宝宝敏感的小神经。 除了断奶,以上变故Juno都经历过。我们的方式很简单:陪伴并尽力满足。小宝宝无法表述生活变故带来的不安,只能粘着妈妈要求更多的爱、弥补内心的空缺。妈妈要给宝宝时间去适应、调整,同时加强陪伴质量。 《头脑特工队》里,小女孩面对搬家带来的变故,经历了强作乐观、不安无措、暴怒出走、伤感怀恋的心路变化,最终在家人的共情和陪伴下,接受了变化,重建了家庭岛、友谊岛、冰球岛……既然忧伤无法避免,那就一同度过吧! ![]() 三.学会和宝宝说再见 家有粘人宝宝,你外出是偷偷溜走,还说勇敢说再见?《爸爸回来了》里奥莉妈妈的做法是:耐心与奥莉kiss bye、告诉她会什么时候回来,并引导奥莉帮她按好下楼的电梯……虽然第一次、第二次,奥莉哭得很伤心,但到了第三次,她已经能够勇敢和妈妈说再见了! 小宝宝对事物的理解是单向的:妈妈走了= 妈妈消失了。所以即使是玩捉迷藏,ta也会惊慌。每次出门前,和宝宝说再见,让ta看着你出去、再看着你按时回来,这种仪式有助于宝宝理解“再见”的概念——妈妈只是暂时出去,还会再回来的!虽然前期会很艰难,多尝试几次,会发现宝宝的表现令你惊喜。 ![]() 四. 多引导宝宝和其他家人接触 有的宝爸抱怨宝宝不要自己,是不是先想下自己陪伴的少不少?妈妈有天然优势,宝爸必须后天加倍努力,来讨宝宝“欢心”。 作为妈妈,也不要太“护仔”,多引导宝宝和其他家人接触,帮助宝宝发现其他家人陪伴的优势。比如:爷爷能把你举高高、奶奶做的面条可好吃啦、爸爸会发明有趣的玩法、外公外婆讲故事可好听啦……前期,妈妈可以一起参与、引导宝宝接受其他家人;当宝宝专心融入时,妈妈再悄悄退出,帮助ta建立对其他家人的信赖和依恋。 ![]() 微信订阅号亲子笔记(qinzibiji),欢迎关注。 |
|
来自: 昵称40447669 >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