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雨潇潇 记得刚结婚时,家里只有两个人,生活简单也朴素,一日三餐都是自制。为了不让家人吃隔夜菜,每天自己都会把当日的午饭便当在早上准备好。 一清早,安静的楼道,会被我家油烟机轰轰作响的声音叫醒。伴随着油花儿嗞嗞的响声,原材料们在锅里翻来覆去跳跃着,最后变成两个玻璃饭盒的战利品。 那时候,每天晚上回来都会洋洋得意地问他,今天中午的饭味道如何?你的同事有没有羡慕你啊?仿佛天底下只有他一人是带着爱心便当去上班的一样。后来回想那时候的自己,真是'自我感觉良好'得掉渣,像番茄炒蛋,炒胡萝卜或青椒这样的老三样,能吃出什么令人羡慕的美味? 当生活阶段慢慢改变,两人的清净变成五人的热闹,自己也顺带着退出了厨房这个战略重地,一日三餐都有家人伺候着。时间久了,再也想不起那时天天做便当的心境。大多数时间,会觉得吃饭就是解决掉饥饿的感觉,更像一个任务,越快完成越好。完成这个任务,最高效的办法就是自己不要动手,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些别的。 现在,每逢家人生日或者节假日,偶尔还是会忙活一上午,做上一桌饭菜。细细想来,做菜本身其实是有两种情形,为了解决温饱,和为了家人付出一些爱心。当你做某件事,愿意花钱买时间时,通常说明这件事在你心里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因为对每个人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它从来不会恩赐谁,一天多给某个人一分钟。相反,对于在乎的人,我们才愿意为ta花时间,比如所做一餐,可能并不比餐厅的好吃,却融入了远多于解决温饱的感情在里面。 在快炒慢炖的缭绕中,冒着热气的盖子,包裹着的是心意和期待。厨房外的人,循着气味感叹的一句“好香啊”便是最大的回馈。这样的爱,用钱买不到。 有一次去异地的好友家里做客,她的老公从始至终在厨房里忙活着,在客厅里感觉到的是煎炒烹炸、烟熏火燎,最后端出来的是四个简单不过的小菜,看来他并不是厨艺精湛的那一种。可是那一刻,我却很为朋友高兴,她的家人,是花了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在招待客人,对他妻子朋友的付出,也就是对妻子的用心。 在杭州,有一道名菜叫“东坡肉”。苏轼不仅能书会诗,对烹饪也是很有研究,尤擅长烹肉。相传东坡在被贬黄州时,用当地食材发明了一道菜,当时并没有名字;后来到杭州做官,因为主持修建了“苏堤”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当地百姓争相感谢,送去了很多肉表示感谢。东坡把这些肉做成了一道美味的荤菜,回赠与百姓,后来这道菜便称为“东坡肉”。看看东坡所作《食猪肉》,便可以想象当时他的这道菜有多让人口水横流了。 《食猪肉》 ——苏轼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也曾经看到很多大厨们在后厨点火开灶的一幕,每次都被那抬锅飞勺的帅气折服;那些真正为了美食的付出,饱含着多少内心的爱。就像有人说,一壶茶,高手喝得出泡茶人的心情,对一道菜应该也是如此吧,它的味道里夹杂着做菜人的心情。有一位大厨骄傲地描述,我老婆说,就是我煮的方便面都格外好吃。看到他因为油烟催生的油光,和眼睛里闪烁的亮光,真觉得他的家人是值得别人羡慕的。 多年前的情人节,我跟他也曾经徘徊在大街上,踌躇于每家饭店的爆满,最后不得不懊恼地钻进一家快餐店,各自吃下了一碗寡淡无味的牛肉面。那时在想,安安静静在家里吃顿饭,未必不是浪漫。 其实,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大诗人、大厨,能做出美味的秘诀,无非是“用心”二字。用心,便要花时间。对在乎的人,我们才愿意花时间,用心思。所有的爱,都洒播在菜里,随着时间慢慢变熟,香气散溢。 如今要过的节日越来越多,现实中的大街小巷,和朋友圈的天涯海角,随时随地都上演着各种精致的礼物,艳丽的鲜花,可是除了微微的新鲜感,更多地流露出千篇一律的枯燥和乏味,“套路”一词油然而生。 如果真的在乎,你花过的心思和时间,ta便感觉得到。也许下一回,少了套路,多了真情的节日,更让人觉得绵长难忘。 ·END· 畅响心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