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无常形,唯执不离

 伟天英 2017-02-19

原文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此三者不可致诘【2】,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3】,其下不昧【4】,绳绳兮【5】不可名,复归於无物【6】,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7】。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8】,能知古始【9】,是谓道纪【10】。

【注释】

  1. 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不能把握的道。

  2. 致诘:究诘、追问。

  3. 皦:光明。有的版本作“皎”,二字可通用。

  4. 昧:阴暗。

  5. 绳绳兮:形容纷芸不绝。

  6. 无物:并非指一无所有,而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无是相对于我们的感官来说的,任何感官都不能知觉它(道),所以用无来形容它的不可见。

  7. 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8. 有:指具体的事物。

  9. 古始:宇宙的原始、开端或“道”的初始。

  10.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今译: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着,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究诘,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面。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道”的规律。

《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无常形,唯执不离

图片来自网络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本章描述了道的性质,它和现实世界的任何经验事物不同,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又确实的存在着,所以很难讲明白它到底为何物。老子为了让世人尽可能的明白“道”究竟是什么,估计也是绞尽脑汁费尽心力,但我们看了老子的描述,还是犯迷糊。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我们的感官去感受事物,然后去给事物贴上一个标签,放在我们的大脑数据库中,以方便归类管理我们的知识。老子说的“道”这个东西,却是无形无象,不受任何概念的限制,智慧如老子,讲些来也是这么的让人费解。

其实这就好比让一个吃了糖的人给一群从来没有吃过糖的人描述甜味是什么,讲的人穷尽所能想让听者明白他吃过糖后的感受,但他也只能借助听者的既有经验来比较,比如告诉听者这个味道不是酸、不是涩、不是麻、不是辣、不是苦、不是咸,听者虽然可以用排除法来区分什么不是甜味,但对于什么是甜味,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老子是得道之人,向我等凡夫俗子讲授“道”是什么的时候,遇到的是同样的尴尬,他只能说,“道”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它既不明亮,也不灰暗,既找不到头,也看不到尾,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它运动不止......。

老子讲得唾沫横飞,学渣们听得晕头转向,最后只好安慰自己:好吧,反正“道”就是这么一个玄乎的东西,既然无法穷其究竟,就安住于道中吧。其实这样想的童鞋,离道已经不远了。道之于我们,从细微处讲,打个不算精准的比方,就像氧气之于人体:氧气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同在,但我们看不见它,听不到它,更摸不着它,它在我们的身体之外,又在我们的呼吸里,还在我们身体的组织和器官中,它在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里,它不停运动,无所不在,我们不知道它的源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对于氧气,我们不需要搞清楚它到底长什么样,只需要懂得它的属性并自然的与它同在,不让自己处于缺氧或醉氧状态就好。对于道也是这样,安静的居于道中,不离道太远,不背道而驰,就能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

老子可能也考虑到了听众的水平,不想为难大家,所以最后有一句点睛之笔:“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言下之意就是:“同学们啊,不用太纠结,道本来就是深奥诡秘的,它早就存在并且一直就在这里,我们慢慢地体会和把握就行了。通过我们去体悟道的规律,就可以用道来指导我们现今的生活,我们也能越来越明白道是什么。今天就说这么多了,同学们散了吧。”

老子的这堂理论课就这么结束了。

《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无常形,唯执不离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最后这句内功心法,咱们还可以再深入理解一下。老子说“执古之道”,那应该如何去“执”道呢?执就是把握,怎么去把握?尺度在哪里?其实不用着急,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前面的章节中老子曾经很具体的提到过该怎么把握的问题,让我们来温故而知新:第三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七章“天地所以难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讲效法天地和圣人,像天地那样没有分别心的容纳万物,像圣人那样无私的为天下;第八章“上善若水”,教我们从水性中悟道,从水性中学习把握为人处事之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更是把尺度的重要性和破坏尺度的危害性讲得明白透彻;第十章“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从自身的修炼到宏观的把控,从个体到全局这两个维度教人如何去执道;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强调了构成事物,有与无两个要素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第十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给出了合于道的明确的选择方向;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教人贵身以济天下。以上各章,老子都讲授了如何“执”的问题,值得我们再去反复体会。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只有恰当地“执”了,才能更好地“御”,这两个都是动词,老子已经暗示我们要将其所授付诸行动和实践,才能逐步摸清和掌握道之规律。实践出真知,执守大道,应如王阳明先生讲的“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用无为的心态去为,最终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如果消极等待,没有深刻的体悟,又如何能恰如其分地把握“道”呢?

故,道无常形,唯循道而执,方能不离于道。

智慧的宝库已然打开,丰富的藏宝正闪烁光芒,我们还在原地犹豫什么呢?Come on baby ,继续前行吧!

《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无常形,唯执不离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