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格的人格面具

 刘淑姿 2017-02-19
2017-02-14 

人格面具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与阴影对应。阴影代表人的动物性,人格面具代表人的社会性,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与社会环境相适宜的心理模块。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格面具,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

那么,荣格自己都有哪些人格面具呢?

一、主体面具

人格面具按来源和作用的不同分为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主体面具是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内化,客体面具是他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化;主体面具自己用,客体面具用在别人身上。例如,一个人生病了,去医院看病,他就会把看病的过程和体验内化,形成病人面具(主体面具),同时他把医生内化,形成医生面具(客体面具)。

主体面具分析的方法有:成长史回顾,典型的一天,情节分析,“套娃”技术。

1、成长史

通过成长史回顾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人的主体面具,因为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过程。

荣格出生在瑞士的凯斯威尔。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在他六个月大的时候他的家从凯斯威尔搬到了洛封城堡,住进了一所牧师宅邸。

荣格小的时候有几次比较清晰的记忆:1、他躺在树荫下的一辆儿童车里,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金色的阳光穿过绿色的树叶,这些美景让他觉得很舒适;2、他坐在餐厅里,蹲在一把高高的椅子上,用小汤匙舀热牛奶喝,牛奶里泡着碎面包块,味道非常好;3、在一个美好的夏天傍晚,他的姨妈带着他去大路上看沐浴在夕阳中的阿尔卑斯山脉,那时整个山都变成了红色;4、他的母亲带着他去看一些朋友,这些朋友住在美丽的湖边,他被湖边的美景迷住了;5、在他不到四岁的时候听说一个孩子死去,他要去花园里看,他的母亲严厉制止了他,但是他还是跑到了一个通道里看到了血和水;6、他生病了,他的父亲抱着他来回渡步,唱着一首老歌给他听。

在这些记忆片段中,荣格都是很孤独的。第四个片段出现了母亲,但他的关注点仍然是湖边的美景。而美好的记忆来自父亲,他生病了,父亲抱着他,唱歌给他听。由此可见,荣格小时候的主导面具是孤独者面具。他孤独而忧郁,总是一个人玩,喜欢幻想,经常做白日梦。

孤独者面具是弃婴面具的变体。

出生就是被抛弃。所以每个人都有弃婴面具。大多数人从妈妈的子宫中出来,很快就回到妈妈的怀里,所以弃婴面具不会太强。两个大以后,孩子已经能够识别妈妈了,妈妈的每一次离开都是一次抛弃,会不断强化弃婴面具。然后,断奶是一次巨大的抛弃。

荣格六个月大的时候搬了一次家,除了环境的改变,不知道有没有人员的变动,而使弃婴面具被强化。在他3岁的时候,母亲因病离家在外疗养数月,由他的姨妈和一位女仆来照料。这对弃婴面具是一个强化。

在荣格的童年也常常会遇到一些让自己受伤的事情。有一次他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还有一次摔在一个火炉腿的一个角上,头部摔破流血;有一次差点从莱茵瀑布桥上掉下去;还有一次他跟着妈妈去天主堂,他在阶梯上拌了一脚下巴撞在一块铁上,血流不止。这一系列的伤害事件,荣格认为是:“潜意识中自杀的冲动,或是对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极力反抗。”其实这是他的受害者面具显现。

每个人都有受害者面具,因为每个人都曾经被伤害过。父母吵架就是对孩子的伤害,自己被打骂更容易形成受害者面具。另外,受害者面具的出现有时候是为了寻求保护。如果他受伤了,爸爸就会抱着他,唱歌给他听,妈妈就会关注他,给他做好吃的饭菜。

小学阶段,荣格基本上是优等生,因为家庭教育优势,他早早就会阅读,所以他形成了“幸运儿面具”。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孤独忧郁了,和同学在一起与在家里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他可以和同学打打闹闹,玩各种各样的恶作剧。

到了中学时代,荣格被送进了巴塞尔的大学预科,离开了乡村的伙伴,进入了真正的“大世界”。在这里荣格再也不是那个优秀的幸运儿,在许多有权势的家族面前,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贫穷的乡村牧师的儿子。“苦命人”面具开始形成。

荣格在这里再也不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神学课、数学课对他成了极大的折磨,老师和同学们也不喜欢他。在12岁的时候意外被同学推倒撞到石头上,荣格便带上了病人面具,出现癫痫、昏厥、无法学习,再也不用去学校。病人面具是受害者面具的一个变体,在各种受害者面具中,病人面具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于是,荣格通过自编自导患上了“神经官能症”。然后,久病成医,他成为了精神科医生。因为他有很强的病人面具,所以他非常能够理解病人,他会很用心地分析病人的心理,早年迷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后来创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2、套娃技术

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按场合的不同,可以把人格面具分为:外交面具,工作面具,社交面具,朋友面具,家人面具,夫妻面具,独处面具。这七类人格面具由外而内,一个套一个,类似于俄罗斯套娃。

荣格出名之后,需要参加各种“外交”活动,他的第一个“外交”身份是国际精神分析学会首任主席,后来还担任过《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他还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和多所国际名牌大学的荣誉博士和荣誉教授。

他的工作面具是医生和教授。他用这个人格面具从事科研、临床、教学,与同事、病人、学生交往。

社交面具也叫消闲娱乐面具,是下班以后用的。对于荣格来说,社交面具和工作面具分化不明显,消闲和工作是连在一起的,因为他的兴趣和事业是一致的。他的很多学生和病人都成了他的“朋友”,经常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按现在的观点,严重违反“咨询设置”。但是,按罗杰斯的观点,他已经做到“真诚一致”。

虽然很多事业上的伴侣都成了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面具是指一个人在与知心朋友(闺蜜、死党)交往时所使用的人格面具。有意思的是,荣格的知心朋友也都是从同事、学生和病人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曾经是他的知心朋友,他的妻子爱玛也是他的知心朋友,他的病人黑塞、保利、萨宾娜、托妮都是他的知心朋友。其中萨宾娜和托妮还不仅仅是知心朋友,而是红颜知己和情人。

荣格的家人面具是儿子、哥哥、父亲。

他的夫妻面具就是丈夫面具。他的丈夫面具很不纯正,被工作面具和社交面具严重污染。他给妻子做过精神分析,后来把妻子培养成精神分析师,成为他的圈子中的重要一员。1916年分析心理学俱乐部成立,爱玛被选为第一任主席。

荣格自幼孤独,他的独处面具非常发达。与弗洛伊德闹翻后,他把自己封闭起来,对自己进行分析,最终“认识”了自己,与自己“和解”了。认识自己的方法是主动想象、画曼陀罗、玩泥巴(石头)、雕刻、建筑(波林根塔楼)、旅行、研究诺替斯教和炼金术、写日记(《黑书》和《红书》)。

荣格把自己的独处面具称为“第二人格”,把其它人格面具统称为“第一人格”。童年的时候第二人格占主导,所以喜欢独处,爱思考。上学以后,第一人格占主导,表现为活泼开朗、好学上进。12岁时的神经官能症是第二人格的显现,很快又退居幕后。第一人格给他带来适应良好、成绩卓著、功成名就。跟弗洛伊德决裂后,第二人格又跑出来了。这一次荣格接纳了它,从而走上“自性化”之路。

二、客体面具

客体面具是他人的内化。一个人“认识”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客体面具。客体面具的主要作用是识别、评价和预测他人的心理活动。另外,客体面具也可以转化为主体面具,用到自己身上,这种情况叫“认同”。

客体面具分析的方法有:家谱图,关系网,生活圈,重要他人。

一、家谱图

荣格的父亲的家族有3名牧师(包括荣格的父亲),母亲的家族有6名牧师。他们都会被荣格内化,形成牧师面具。

荣格的母亲具有“双重人格”,白天,她是一个非常好的母亲,她有着发自内心的母性温暖,饭菜做得美味极了,对人十分友好且生性愉快。但是,到了夜晚,母亲就显得古怪和神秘。“从母亲的卧室的门传来了怕人的声响。”父母关系不好,非常吵架,长期分居。

荣格的祖父是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医学教授。荣格就是用祖父的名字命名的。同名很容易引起内化。荣格一直以祖父为荣。据说祖父在1850年前后就重视与强调心理治疗的作用,尤其是在精神病院引入心理治疗的必要。荣格把祖父内化,形成心理医生面具。

荣格的外祖父是瑞士巴塞尔的主教,知识渊博,而且富有诗人的才气,据说还具有通灵的能力,有第六感的视觉。荣格有一个表妹,也有通灵的能力,荣格曾多次参加由她表演的“降神会”和特异功能,他的博士论文《超自然现象研究》就是以表妹为研究对象的。荣格把外祖父和表妹内化,形成通灵者面具。

荣格有两个哥哥,但都在荣格出生前就夭折了。他有一个妹妹,比他小九岁。

荣格的妻子叫爱玛,荣格21岁的时候认识她,当时她只有15岁,荣格对她一见钟情,当场认定她就是他命中注定的伴侣。七年后,他娶了她。

爱玛的娘家十分富有,拥有一家国际钟表公司(IWC),这是瑞士手表中的名牌企业。她与荣格结婚不久,就在位于库斯纳赫特的苏黎世湖边修建了自己的房子。她与荣格相伴52年,生育了4个女儿和1个儿子。

2、关系网

关系网是指除家人之外经常保持联系的人。

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关系网。最早的关系网就是家人,上学以后关系网主要由同学和老师构成,工作以后关系网主要由同事、客户和仍然保持联系的家人、同学、老师构成。

荣格在布勒霍兹利工作的时候,关系网主要是同事。认识弗洛伊德之后,关系网主要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跟弗洛伊德分手后,关系网主要是原来的苏黎世精神分析学会和后来的分析心理学学会的成员。随着名声越来越大,他的关系网也越来越大。

1900年12月,25岁的荣格来到苏黎世布勒霍尔兹利精神病院,开始其作为助理医师的住院实习。布洛伊勒是当时的院长,荣格的论文就是经由他的指导和推荐发表的。

布洛伊勒是精神病学界的顶级大师,他把克雷丕林的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改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并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概括为四个A:Association disorder(联想障碍),Abulia(意志缺乏),Apathy(情感淡漠),Autism(自闭)。

34岁的时候,荣格离开了布勒霍尔兹利,但跟布洛伊勒肯定一直有联系。

1902-1903年的冬季,荣格曾请假前往法国巴黎,师从让内一段时间。让内是沙可的得意门生,是弗洛伊德的学兄,自诩先于弗洛伊德发明了精神分析。师生一场,荣格应该会跟他保持联系。

1909年,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哲学博士、美国心理学会创始人霍尔邀请弗洛伊德和荣格前往讲学,因而进入荣格的关系网。

黑塞(Hermann Hesse)是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骑士”,也是20世纪最具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作家。他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病人”,在1916-1926年的10年中,经历了荣格及其学生300小时左右的心理分析。治疗结束后,荣格和他仍有书信往来,直到1950年。

保利是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也是荣格的病人,荣格和他保持通信26年(1932-1958)。

荣格和爱因斯坦也有交集,说据有一次两个人都在瑞士,彼此惺惺相惜,约定互相学习对方的知识。第一周爱因斯坦给荣格讲物理,爱因斯坦尽可能通俗易懂地讲,荣格也听得头痛欲裂,自卑痛苦。第二周荣格给爱因斯坦讲心理学,这回轮到爱因斯坦愁眉苦脸,而荣格讲起来却如鱼得水。回来几次,大家说算了吧。

3、生活圈

生活圈和关系网有很多重叠,生活圈侧重于日常交往,经常见面,“如漆似胶”,关系网往往联系不是太紧密,但关系比较铁,需要的时候能帮上大忙。

生活圈也是阶段性的,不同时期的生活圈是不一样的。作为医生、教授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的生活圈主要由同行、学生和病人构成。

1904年,荣格在布勒霍尔兹利医院接的第一个女病人叫萨宾娜,她很快就爱上了他,后来他也爱上了她。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萨宾娜的症状明显改善,荣格让她参与到他的实验中,当了他的助理。再后来,萨宾娜去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师。在这期间,她在荣格的生活圈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荣格和学生给黑塞治疗了10年(1916-1926),基本上每周一次,一次3小时。

克里斯蒂安娜也是荣格的病人,于1926年与荣格开始做心理分析,当时她只有28岁。不知道治疗持续了几年,荣格用她的个案做讲座,一共讲了5年,讲座内容后来被编辑成书,书名叫《意象:荣格1930-1934年研讨会记录》,多达1400页。

荣格给保利的治疗从1930年开始,不知道持续多久,但通信持续到保利去世。保利向荣格报告了1300个梦,荣格对其中的400个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另外,爱玛肯定是荣格的生活圈中的一分子。仅次于爱玛的是托妮,她出生于苏黎世的一个名望家族,父亲多年在外做生意。1910年父亲去世之后,托妮被送到荣格那里接受抑郁症治疗,随后不久就成为荣格的一种特殊的终身伴侣。

亚菲是荣格多年的私人秘书,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的合作者。作为荣格自传的这部名著,荣格只是撰写了前三章,其余的章节基本上是亚菲根据荣格的口述与谈话整理而成的。此外,她还参与了《人及其象征》的撰写。这是荣格最后的著作,特别邀请了他认为最能反映其分析心理学思想的几个学生与他一起合作。

弗朗兹18岁时遇到荣格,想接受荣格的分析而又付不起所需的费用,于是她帮助荣格翻译有关炼金术的拉丁文与希腊文资料作为交换。她接受荣格的分析后便成为荣格的忠实追随者。

弗朗兹也把荣格作为其命运中的男人,追随荣格而终身未嫁。她与荣格身边的另一位女性追随者汉娜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死后双双埋葬在荣格家族墓地的旁边。

4、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分析客体面具的又一种方法。虽然说所有与当事人“有关系”的人都有可能被内化而形成客体面具,但是他们对当事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影响大有的影响小。影响很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曾有传言说荣格的祖父是歌德的私生子,对此荣格本人称其为“令人讨厌的流言”。但是,这不妨碍歌德成为荣格的“重要他人”。荣格喜欢读歌德的《浮士德》,从中寻获莫大的宽慰和心理成长的支持,并把歌德视为自己内在的权威和教父,说明他把歌德内化了,形成了歌德面具。

在大学期间,荣格博览群书,在歌德之外,尼采是他的另一个知音。对于荣格来说,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如同读《浮士德》,同样是重大的内心体验。

当时,荣格还读了克拉夫特-埃宾的《精神病学》,开始对精神病学感兴趣,立志当一名精神病学家。

然后就是布洛伊勒、让内和弗洛伊德。

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荣格读后非常喜欢,就与弗洛伊德通信。1907年,荣格从苏黎世前去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两个人持续畅谈了13个小时。弗洛伊德也非常喜欢荣格,把他当成接班人。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出现观念冲突。1913年,两个人彻底“分手”。荣格精神“崩溃”,开始自救。

弗洛伊德曾经属于荣格的关系网和生活圈,后来断绝了关系,不再来往,但他永远是荣格的重要他人。

1927年,荣格遇到了另一位重要他人,他叫卫礼贤。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又译理查德·维尔海姆)出生于德国,曾在中国生活25年,是世界著名的汉学家,精通中国文化,曾把《易经》翻译成德文,还翻译与主编了8卷本的《中国宗教和哲学系列》。他当时正在研究道家经典《太乙金华宗旨》,想写一本《金花的秘密》,找到荣格,请他合作。两个人一拍即合。在合著《金花的秘密》的过程中,荣格的理论渐渐成熟起来。

重要他人也可以是虚构的。西方人常常鼓励孩子去幻想,虚构一个神秘的人物和地方,一个人的时候跟这个神秘的人物说说话,玩玩游戏,去那个神秘的地方神游一番。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可以从神秘人物身上获得力量,在神秘的地方疗伤。荣格的神秘朋友是一个小矮人,荣格用尺子把它刻了出来。他把小矮人放在铅笔盒里细心地呵护,把铅笔盒放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每当他不顺心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个小人,他也会经常去看他并和他说话。这个小矮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安全需求和精神支持,是他心中的神。后来荣格用石头雕刻了这个矮人的形象并取名为“阿特马维图”,意思是“生命的呼吸”,是具有很强创造力的人,后来荣格创造力非凡应该与此有关。

荣格的另一个神秘人物叫斐乐蒙(Philemon)。跟弗洛伊德断绝关系后,荣格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于是,他就给自己建构“内在的导师”。1913年12月,荣格从无意识中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意象:斐乐蒙。他从一个希伯来先知的形象中发展而来,荣格称之为异教徒,“他所带来的是有着诺斯替教色彩的一种埃及与希腊合一的气氛”。

在斐乐蒙的带领下,荣格终于走出人生的低谷,创建了分析心理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