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瑜伽和拉伸之间到底如何去认知?(长文详尽解读版)

 昵称34246721 2017-02-19


靠谱专业的解剖学、融入生活常态的解剖学、体态矫正的功能康复解剖学、临床应用的解剖学、基于人体功能的评估分析、世界前沿的解剖学进展,尽在李哲教你学解剖


文章很长,但没有废话

如需阅读,请您拿出15分钟时间


为了给各位学习者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


文章中配了大量的瑜伽美图

和文章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

上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

好书推荐:


拉伸一门学问,拉伸也是一门技巧


要想合理的学习拉伸,必须具备简单的人体知识。就像你不会咀嚼,再好的饭菜也会给你带来不适。


从专业角度讲,拉伸可以让专业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可以让喜欢运动的人提高运动效能,同时可以减少损伤,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轻很多因为运动所带来的一些肌肉酸痛。


运动范围增加


拉伸的本质就是对肌肉的一种牵拉,比如你把一条腿放在椅子上,然后通过调节躯干向前的角度,让你大腿后侧肌群得到有效的牵拉。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从表面看,是将你的肌肉拉长,其实这种拉伸同时也在增加你的关节活动范围。


关节是运动系统3大宝之一,另外2宝是骨骼和肌肉,关节是运动枢纽,是运动的中转站。如果关节活动范围增加,所带来的有益效应就是增加肢体的移动距离,而不会造成肌肉、肌腱或韧带的拉伤。而现在有很多人,包括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一些健身和瑜伽教练,肌肉和肌腱的关系还分不清,作用还云里雾里,还在侃侃而谈拉伸韧带的益处,导致很多懵懵懂懂的学员损伤不断,叫苦连天,花钱买罪受。


我们以瑜伽体式---站立前弯式为例

该体式中,髋关节弯曲的越少,脊柱前弯的概率就会越大,而有一些习练者,为了达到躯干能够沉下去,往往以腰部来代偿完成该体式。从而造成腰部筋膜的过度负荷,腰痛产生。


其中有一个原因:你大腿后群的肌肉(腘绳肌)没有得到充分的拉伸,从而导致髋关节周边的屈髋肌肉变得异常紧张,并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常此错误习练就会导致髋关节周围出现疼痛,甚至会出现,一旦做该体式就会导致股骨头好像必须得不正常的动一下,你才能将躯干沉下去。


人体是什么?


它是一个你习练的切入点是正确的,那么就是良性循环;如果你习练切入点是错误的,那么就是恶性循环。无论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都是连带性的。周围的组织结构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


懂得上边的例子,就明白腘绳肌的拉伸,会让腿部的肌肉灵活性增高,连带效应就是运动幅度加大,而且不容易发生肌肉组织拉伤和损伤。


对于肌肉的合理拉伸,并不是让其真正变长


而是让其富有更好的弹性和伸缩性,而且会让你的关节更加稳定。如果满足上述条件之后,你的运动舒适感就会明显增加,这才是运动改变心态,减压的真谛。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运动,也没有完美的训练方法,基于现在的研究,都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来谈论一些训练的方法、训练的时间和训练的强度。

真正的科学,很难说你的研究就是对的,他的研究就是错的,因为只要受过正规科研训练的人,他们在实验的设计、实施和角度方面都会出现差异,结果自然不同。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总会有一个切入点最正确。我喜欢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但我极其反感患有科学精神病的人。科学属于百家争鸣,不能因为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就是我错,而非得顺从你的想法,这是流氓思维,不是科学思维。


在这里我不想和一些反瑜伽的人士争辩。瑜伽的好与坏,就像你的孩子,如果你让她学舞蹈,在劈腿,后弯之类的姿势时,你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你是否考虑过,孩子的舞蹈老师是否具备一定运动拉伸常识和人体肌肉的运动原理?你是否考虑过,全球2千万瑜伽习练者都是萨比吗?


内心的阴暗,只能让一些人以给别人扣大帽子,带有侮辱性的词汇来去证明自己的明智,想一想都觉得你很可怜,而这类人要好好想一想,你只不过是用一个网名来进行网络泼粪的精神病。


凡事都有规则,运动也不例外


当你翻开和运动相关的教材、文献、专著都会提及到活动都会有相应的规定和准则,就像医生给患者手术,必须具有适应症和禁忌症,权衡之后才可以实行手术方案。所以力量训练也好,拉伸也好,我们都要懂得人体解剖学的原理(一些喷子根本就不懂解剖学在训练中的意义,就像一个人知道做米饭要加水,就以为自己会做米饭了,滑天下之大稽)


有些损伤,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如出现周围性疲劳或中枢性疲劳、方法不得当、自我随意性、自我主观性、不着调的教练(那是学员的恶梦)都是发生损伤的一些常见原因。


拉伸训练也是一样,用好了你会受益,用不好你会损伤,这就是辩证的看问题,绝对化的东西尽可能的要自己学会明辨是非。就像吃饭,你从小就开始训练,等你长大之后,这项吃饭的看家本领,以为自己轻车熟路,但因为吃饭把食物卡在食管的病例、出现呛咳把食物从鼻孔逼出的事例,可能就曾经发生在你自己的身上,所以运动不要掉以轻心,就算你已经很娴熟。


瑜伽和拉伸的关系


瑜伽是一项运动、太极是一项运动、跑步是一项运动、抻懒腰也是一项运动。抻懒腰你为什么舒服?因为你的躯干肌群在得到有效的拉伸。


但如果你因为抻懒腰,把腰部给扭伤了,那么你是否会认为抻懒腰是一项不好的运动呢?如果因为你跑步摔倒了,把自己的牙齿给磕掉了,那么跑步是不是就变成了一项不好的运动呢?所以,运动没有什么好与坏的差别,只有使用运动的人和一些偶然不良事件的发生,这是概率的问题,也是科学的问题。


只要适合个人的需求、适宜的拉伸活动才是合理的,可操作性才是合理的。因为个体差异比较大,适合你的不一定适合别人,所以教练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人类大腿后群的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个体长度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做直立前弯体式,让每一个学员都要把膝关节伸直,那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所以合理的考量和规范是必须要思考的事情。


再举个例子,比如肩部有损伤的人,你让他去做俯卧撑和自由游,那是火上浇油,不是雪中送炭,因为俯卧撑这个动作需要调动肩部大量的肌肉,来稳定肩胛骨紧贴胸廓;而自由游,涉及到一个非常常见的投掷运动形式,这需要强大的肩部和臂部肌肉来进行共同调控。


但你让一个没有肩部损伤的人,去做俯卧撑、平板支撑、自由游就是一项好的运动。所以,理性思维是专业化生存的根本。


瑜伽和拉伸的关系,就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深层看问题,瑜伽的很多体式都是拉伸运动,所以拉伸活动的形式和对象决定了拉伸的安全性或者“无效损害”(没有效果,反而损伤),所以基于个体化的教学是最有效的(这种方式在业内称为“私教”)。如果你把一种特定的拉伸活动,人为的分为3、6、9等,其实是比较愚蠢,也是危险的。


比如瑜伽后弯的体式,如果没有胸廓肋间肌强有力的拉伸、没有腹肌的拉伸和力量拮抗、没有股四头肌的拉伸、没有髂腰肌的力量支撑,你直接后弯,那是危险的,而且是极其危险的。即使建立起这些肌群的力量和良好的弹性,那么也要在专业的指导下,循序渐进。


如果不经过任何考量,就给一个拉伸运动,贴上完美的标签,也会让一些不明所以的人,感受到拉伸就是可以随时随地任意的拉伸,这也是不好的。


个体化是拉伸练习不能忽视的问题


随着医学的发展,很多慢性疾病都在实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的好处在于,医生可以针对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病情的进展给出更适合对方的诊疗建议。


而拉伸训练也是具有明显个体化的训练,个体差异很大,在安全规则框架下,尽可能的了解对方的情况,所以沟通是一个不可跨越,也是建立相互信任很重要的方式。而不是来了一个人,就把你的所学教给人家,要记住:你的所学,是让其更有的放矢,而不是全盘都是一个套路。


沟通的技巧和方式,都是每一个健康从业者需要训练和加强的,比如你可以制定一个健康表格,尽量的详细,让对方填写,以便更快速的了解对方基本健康情况。举例:


1、近3-5年对方是否一直坚持体育运动?(判断对方是否有良好运动爱好,如果能力允许,要去评估对方运动方式的正确性)


2、是否受过运动损伤?(判断对方是否有肌肉劳损或持续或间接性的疼痛部位)


3、如果受过损伤,损伤的部位?目前的状况?(判断损伤的程度,如有必要必须经过专业医生诊疗)


4、是否有已经被医院诊断明确的疾病?何种疾病?目前状况?(判断对方是否有一些常见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5、是否有高度近视?(判断对方应该避免哪些和倒立相关的动作,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指出倒立对高度近视的危害,但我依然强调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6、从事何种工作?(判断对方可能存在的局部肌肉问题)


7、是否了解过拉伸的相关知识?(判断对方的知识体系和对于安全的认知)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而且还要和对方尽可能的深度交流,这样可以让你掌握更多对方的信息,比如情感、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因为精神紧张,已经被明确,可以引起肌肉的紧张,甚至僵硬。


同时为了更加精确的评估对方,可以在为对方设计的训练方案中,每个瑜伽体式或单纯的拉伸动作进行有效评估对方的关节、肌腱、韧带是否良好?肌肉的拉伸性是否良好?而要想精准的评估,教练必须具备相当良好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尤其是运动解剖学的知识。


发现问题是拉伸好还是不拉伸好


如果对方做一些瑜伽体式或拉伸动作时,你能够明确对方受到拉伸的部位不是百分之百的健康,就不要拉伸。而是要通过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让对方进行康复训练。(如何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以后详细讲解)


如果对方没有问题,那么就要按照规则办事,不是为所欲为,你的个人经验很重要,但不要把个人经验当做金科玉律,因为这很有可能伤害到你的学员。

就像把篮球投入篮框比在篮框下接球更为重要,因为这体现着你个人的能力和技巧。


热身是你熟悉,但又忽略的关键因素


之前的文章,我非常强调规则,做事情和做运动一样,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但是我们要在规则中详细的分出,哪个为先,哪个为后。


因此,拉伸前的热身就是规则中的第一位,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容易操作的规则,却是最被容易遗忘的。就像,你忘记了热恋情人的生日,你的后果会是怎样?所以,拉伸忘记热身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损伤。


在培训中,我非常喜欢的说的一句话:“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具有灵性”。也就是,你要懂得爱护他们,而不是凭自己主观臆想去折磨他们。当我们看见有些孩子每天被自己的父母打骂,你的心理会想:“可怜的孩子怎么托生于这样的家庭?”,如果你不能很好的爱护你身体的每个器官,那么这些器官也相当于没有很好的托生于这样的人体。


要想让肌肉具有活力,你必须给它热量,就像饥渴的人你不给他水喝,后果会很严重。所以,拉伸之前必要的热身是不能逾越的,如果只图方便和省事,或者心存侥幸之心,那么你拉伸的肌肉就有如一个过期的胶带,严重的结果就可能导致撕裂。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说韧带可以拉伸,能得到拉伸的前提是关节必须超过正常的运动范围。此时我有一个疑问,如果你是教练,在你的指导下,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应该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除非你有非常详细的可控方法。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对方随意的拉伸导致了恶果。无论哪一种,都不是我想看见的情况。


热身的分类

1、一般性热身(全身性热身)。如,快走、慢跑、跳绳或各种能够促使你身体热起来的动作都可以,这些运动能够让你全身大部分肌肉都能得到有效热量。


2、针对性热身(局部热身)。是指针对某项运动的特殊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高特定肌群的活力和热度。


热身的好处

1、热身是一种准备。

尤其是为大强度的运动做好准备。影响是相互的,也是递进的,热身的同时不但可以提高身体内部温度,也可以提高肌肉的温度。就像提高锅炉的温度,就可以提高暖气的温度是一个道理。肌肉也像热带鱼,有了热量就放松、变得柔软和具有弹性。因此,要想在拉伸中获得最大的益处,热身是基础行为。


2、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

可以有效的促使血液流动加快,加速工作肌肉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此时肌肉就像赛道赛道中赛车,个个马力十足。这都是为拉伸活动做好准备。

热身的时间如何界定?


是身体热起来就算是热身吗?其实正确的热身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即由小强度运动平稳而缓和的过度到大强度的运动。这就是一种组合,也是一种必须要具备的观念。


对于普通的习练者,我们建议一次热身10-15分钟,并达到轻微出汗的效果就可以了。但热身运动的强度时间应该由习练者的自身的健康水平决定。


运动前和运动后拉伸都有必要


任何事情都有开始,也有结尾,运动也不例外。有了好开头,就要收好尾。运动前的拉伸对于肌肉的弹性建立和防止损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运动后的拉伸对于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防止肌肉僵硬和修复组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单纯的拉伸只是运动后整理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还包括运动后的小强度身体运动。二者结合之后,对于排除肌肉组织内的一些运动代谢废物,促进肌肉组织的良性循环很重要。


拉伸注重肌群而非单个肌肉


在人体的功能中,有时候很多人注重单个肌肉功能,其实这样理解人体是不正确的。单个肌肉要学,但串联理解人体才是学习人体功能的硬道理。


如果现在学瑜伽和学习健身的人,还在徘徊于一些人体结构名称的漩涡中,我个人认为已经离解剖真正的意义渐行渐远了。结构理解是为功能服务,而结构,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而功能是你学习的精髓和实质所在。


从筋膜解剖角度来理解人体肌肉,你会发现,从上肢、头颈部肌肉都会和下肢肌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从人体功能解剖去理解,就会呈现区域性的联系(如臀部和下肢,臀部和背部,大腿和小腿),而单纯从人体解剖角度理解就是单个肌肉,联系不大。


但人体是活动的,也是具有明确整体性的,所以当运动下肢的时候,上肢也会连带运动。因此拉伸的时候注重肌群拉伸,还要注重整体拉伸,只有这样才会满足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


肌肉的平衡是核心


我在培训中,总和学员讲:一定要在力量前边加上“平衡”二字,只有这样从心理上去影响更多的学员,才会真正的避免很多不必要损伤存在。


肌群平衡的对应规则:前对后,内对外,内旋对外旋。比如大腿前群股四头肌群对应后群的腘绳肌,臂部前群的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对应后群的肱三头肌。正是因为这些力的平衡,才会让人体平衡。


如果一个肌群过大、过强,就会削弱另一个肌群的力量。这样就会导致平衡失去,首先受累的就是关节,随后导致人体姿势改变。


而在瑜伽练习中,有很多人的腘绳肌力量严重不足,还有就是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的力量不足,导致很多人膝关节出现疼痛。


拉伸应该掌握“度”而不是一味的想伸展


有时候,我总说:人体的每个器官都具有灵性,为什么?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对别人好,别人基本都会对你好。有的甚至是,对你更更好。人体的肌肉,几乎遍布于全身每个角落。而我们对于肌肉执行轻柔的拉伸,就像爱抚自己的羽翼一般,可以有效的让肌肉放松,这样就会让拉伸的效果更好。


而没有经过热身和轻柔的拉伸,直接过渡到快速、猛烈的运动就很容易造成肌肉的拉伤,甚至撕裂。所以,很少有无缘无故的拉伤。


这个“度”如何掌握,有的人会以拉伸到疼痛作为代价,进行坚持,其实真正的拉伸,不能以疼痛作为代价,这说明肌肉已经开始做出有效的预警信号了。尤其是那些缺乏锻炼或者首次拉伸的人。


其实“度”就是指一个临界点,比如拉伸腘绳肌(大腿后群肌肉),当腿部后伸的时候,随着后伸幅度的增加,肌肉由原来的无感觉→紧绷感→疼痛。而做静态拉伸时,这个临界点就是紧绷感,既不是前边的无感觉状态,也不是后边的疼痛感状态,在紧绷感状态下保持10-20秒的时间,连续执行3-5次(初次拉伸执行2-3次即可)具体的时间还需要自己实践和摸索,这样才能达到了解自我。

拉伸训练是自己和自己比,不要和比人比,因为个体差异很大。适合自己的拉伸时间和拉伸强度才是最好的。


拉伸之后应该是什么感觉?


瑜伽是一项天然的拉伸运动,拉伸之后应该感觉身体舒服,感受到肌肉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但是,我所看到的一些学员和培训师依然以疼痛作为代价进行拉伸,有一点我不否认,就是不意味着疼痛就一定会拉伤。但你拉伤一定是在以疼痛为代价下的必然结果。


肌肉过度拉伸为什么会产生疼痛?


那是因为人体有一个自我的保护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而这种反射,一般分为2种模式:


1、腱反射。腱是指肌腱,一端和肌肉连结,一端和骨骼相接。当快速牵拉肌腱时,导致肌肉内的一种快肌纤维产生收缩(力量型肌纤维),比如百米起跑时的跟腱。


2、肌紧张。当缓慢拉伸肌腱时(平时拉伸训练常用的模式),受牵拉的肌肉,被拉到一定长度时就会发生紧张性的收缩。目的就是阻止肌肉被过度拉长。

所以牵张反射,是一种安全性防御反射。比如有人用针突然轻轻扎了你一下,你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闪开。


而过度拉伸时,牵张反射一旦启动,就是一种你主观要拉长肌肉,而肌肉自己开始进行缩短。此时就是两种抗力的存在,因此损伤就会发生。

所以,要想在拉伸肌肉时避免牵张反射发生,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不要在拉长肌肉时产生疼痛。所以,这个临界点就是拉伸时你获得益处还是损伤的临界点。


什么是肌肉劳损

肌肉劳损是一个广为接受的大众化名词,在医学中它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和韧带。


80%的颈部疼痛和腰部疼痛都和肌肉有关。而肌肉劳损是不能通过手术治疗康复的。但劳损所带来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患者难以忍受。

还有一种劳损和脊柱的韧带直接相关,也和肌腱相关。都有可能因为劳损引发炎症问题。


劳损具有明显的职业相关性,如经常坐着的人,弯腰工作的人,瑜伽和健身行业习练错误,并且不注重自我疗愈的人群。而劳损的肌肉经常会产生痉挛,就是肌肉不自主的开始强直收缩,就像小腿抽筋的感觉。这种痉挛可以使持续的,也可以是阵发式。其实当您出现了以上的情况时,都已经预示着你的肌肉可能出现过度的劳累了。


而肌肉的痉挛,很多人会以停止收缩或躲避用到该肌肉的动作,等待恢复,其实已经证实,这种等待有时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即恶性循环开始:肌肉活动能力越来越差→弹性开始逐渐减弱→肌肉血供减少→痉挛加重。


而事实上,轻柔的牵伸和适当的锻炼,让肌肉运动和增加其血液循环是治疗肌肉劳损最好和最快的方法。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懂得人体,其实最好康复的方法都是大道至简,唯一需要的就是患有此类肌肉劳损的人,能够坚持和正确的习练。


拉伸在呼吸之间

呼吸是什么?维持生命、调控情绪、帮助肌肉有更好的拉伸性。无论是瑜伽、太极、健身在习练时都非常注意呼吸的节奏感,因为这可以让对方很好调控自己和放松自己。


比如我们屏住呼吸,让胸廓开始旋转,你会感觉身体硬邦邦的感觉。而如果合理的呼吸,胸廓的扭转幅度会增加。因为屏住呼吸会让肌肉变的紧张,同时血流通过肌肉也会变得缓慢。所以拉伸过程中,呼吸的平稳保持有助于肌肉的放松。


什么才是合理有效的拉伸

有的人喜欢早起,有的人喜欢晚睡,原因在于人们喜欢一个时间点。而拉伸的选择就像不同的办公APP都各有特色,几乎所有讲解拉伸的书籍中,都会提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必须把握一些拉伸方法的原则应用。


比如促进运动后的恢复和康复,PNF和等长收缩拉相结合的拉伸方法较好。而PNF拉伸对于增加关节运动范围和肌肉拉伸长度也非常有效。而动态拉伸适合做热身运动。而运动后做PNF和静态拉伸也比较好。但是目前对于静态拉伸在运动前做还是运动后做,以及热身运动时先做静态拉伸还是动态拉伸,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因为这需要更多的数据收集。


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拉伸最好?其实,生活中你可以随时随地的拉伸,比如站着的时候,可以做等长收缩。看电视,看电脑时可以做腿部的静态拉伸,但是这些是必须保证你在有基本热身的前提下完成的拉伸。


拉伸是有记忆的。你赋予你的肌肉什么样的姿势,肌肉就会赋予你什么样的功能。比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就会导致肌肉的萎缩。用进废退的原则适合于我们身体的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


而反观运动员,在比赛前,有一个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就是必须要保持最好的状态,而肌肉在此时如果有最好的柔韧性和弹性,身体往往就处于最好的状态。所以,很多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几分钟,都会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其实这也是比赛前的一种自我检测,增加比赛的信心。


而习练瑜伽之前,适当的做一些体式简单拉伸,也是自我检测的好方法,因为一旦出现某处疼痛并持续,那么基于这个体式的动作就要小心,甚至停止该体式的运动。


拉伸的时间比较乱

目前做静态拉伸时,很多人都纠结于时间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首先我强调循序渐进,很多书籍都建议每次拉伸时间10秒钟,当肌肉被缓慢拉长的时候,肌纤维开始变得紧缩→绷紧→疼痛。当绷紧的时候自然会夹闭一些进入肌肉的血管,影响肌肉的血供,会造成很多肌肉的生化反应。


头几次我都建议10-20秒,即使你觉得可以再坚持都要停下来放松肌肉,保证血供。就像我们到了一个高原,都会有至少7天的适应期。你的肌肉也是一样,要给与适应期。然后随着肌肉逐渐适应之后,可以增加拉伸的时间20-30秒。如果你的体质很好,又长期运动,那么拉伸时间完全可以直接达到30秒,甚至1分钟都是可以的。无论如何都不要以疼痛为代价。要懂得“牵张反射”原理


总的拉伸时间,根据各个书籍的平均数值一般建议初学者每次拉伸合计5-10分钟。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任何数据都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要把其当做金标准。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一个特例。


拉伸训练需要耐心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气不能吃个胖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熟语,而放在自己身上往往这些浅显道理对于自己好像都作用不大。因为肌肉不是皮筋,不是一下子你想拉多长就能拉多长。要考虑时间,也要考虑损伤。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时候,就必须谨慎而小心。通过拉伸产生奇迹,在短时间内是几乎看不到的,即使看到了也是一些示范性的教学,总体的意义并不大,只是在演示的时候有意义,让大家在很快的时间内看到效果。好听一些叫做教学技巧,不好听一些称为江湖技艺。


这就是为什么,培训时感觉自己学到一桶水,回到家里发现已经连一滴水都挤不出来的真实写照。


所以拉伸训练,没有打算能坚持3个月的信心和毅力,就可以不必做了。因为拉伸训练是一个典型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牵伸的基础

知道原理就等同于知道了前往核心的通道。所以,我个人主张不要“过度技巧”和“过度理论”,二者平衡才是好的。


常见的肌肉收缩类型:


1、等张收缩

关于等张收缩的定义,目前有2个:

①包括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

什么是向心收缩?肌肉变短

什么是离心收缩?肌肉变长,比如体操比赛中,运动员从器械上落地时,都会采取瑜伽的幻椅式进行落地稳定,此时股四头肌的离心收缩就是一个缓冲的力量。


这2个收缩在同一个运动中会同时存在,向心收缩时肌肉属于主动肌,而离心收缩往往都属于拮抗肌。


比如,把肘关节屈曲,那么此时臂部前群的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都属于向心收缩。而臂部后群的肱三头肌就属于离心收缩。


有时候,我不太喜欢用主动肌和拮抗肌,因为动作的变换,会让初学者对于主动肌和拮抗肌的理解凌乱不堪。比如主动肌和拮抗肌在屈肘和伸肘之间的变换,这个动作过程会让主动肌和拮抗肌所扮演的角色互相转换。


比如屈肘的时候,臂部前群肌肉属于向心收缩,而伸肘的时候臂部前群肌肉属于离心收缩。所以每个动作,都是互为拮抗的2组肌肉。


如果简单去记忆互为拮抗的肌肉,就是:前群对后群,内侧对外侧,内旋对外旋。这样简单的框架就建立起来了。


②还有一个定义

把等张收缩、向心收缩、离心收缩都独立区分。

向心和离心收缩都是动态的过程。而等张收缩是一个运动趋势,但动作并未产生,比如头部正位时,在静止的情况下重心偏前方,颈部后方肌肉一直有把颈部和头部拉向后方的运动趋势,但是头部并未产生运动。


2、等长收缩

这种收缩,肌肉的长度并未发生变化,但肌肉依然处于收缩状态,比如我们直立时,将双腿的肌肉紧绷。而且并未发生移动。

牵张反射详解

我进行了简单的讲解,但这种反射还是要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先从字面理解,“牵张反射”,“牵”一般是指拉长的意思,而“张”一般是指紧张缩短的意思。所以牵张反射,可以理解为“长短反射”,再进一步解释:肌肉被快速拉长的时候,人体出于自我保护会让肌肉缩短,从而避免损伤。


就像《易化牵伸》中所描述:这种反射可强、可弱、可以毫无反应,因为限制的因素很多。


还有一种叫做逆牵张反射,和牵张反射的区别在于:牵张反射往往需要一个外界的刺激,比如用专业叩诊锤击打髌韧带和肱二头肌肌腱,会引起肌肉收缩。而逆牵张,就是不需要外界的刺激,而是自主发生的一种肌肉自我保护,比如肌肉拉伸到一定强度的时候,就会开始自我收缩。


这样的划分,无非就是将人体的一种反射现象更加具体化,但对于初学者,只需要知道牵张反射的基本原理就可以了,防止过度牵拉即可。


什么又是交互抑制?


当一个动作产生的时候,比如膝关节屈伸为例,为什么能够伸直膝关节?主要原因不是股四头肌及其其他屈髋肌群的收缩,而是腘绳肌的放松,这种放松就使膝关节具备了灵活性,这就是所谓的交互抑制,即为了让一个关节能够灵活运动,当动作产生的时候,就会通过神经传导来限制一些影响关节活动肌肉的收缩,保证关节灵活。


反过来,如果是为了保持关节的稳定性,那么这种交互抑制就不会产生。

所以人的运动复杂性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效精准的调控着,运动者想要完成的动作要素。在灵活和稳定之间通过一种抑制来完成动作。


牵伸的类型

《易化牵伸术》将牵伸从广义分为3种类型

1、主动牵伸

2、被动牵伸

3、辅助牵伸

根据动作分为3种类型:

1、弹性牵伸

2、动态牵伸

3、静态牵伸

根据《易化牵伸术》的顺序进行牵伸方式解读


被动牵伸

就是要有一个小伙伴帮助,这种牵伸可以是弹性牵伸、也可以是静态牵伸。在执行静态牵伸时,被牵伸的人必须要放松,也就是要充分信任小伙伴,由小伙伴慢慢的拉伸肢体,让被牵伸者的关节活动度达到新的层面。不过双方要必须要有交流,增加“回馈感”,避免拉伤。


在该书中描述为:被动牵伸可以增加关节末端活动的柔韧性,而这个关节末端到底是指什么?其实就是指韧带和肌肉的肌腱,而韧带并无多少弹性,主要是维持关节稳定。而肌腱也是一样的。因为韧带内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通过这种牵伸可以让韧带的柔韧性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也非常符合韧带的秉性。


就像书中描述,对于完成体操的运动非常重要。其实瑜伽也是一样,当具备了关节末端良好的柔韧性,很多瑜伽体式可以很好的完成。但是这里必须注意一点,不能一味的拉伸关节末端,此时必须注意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弹性的建设,因为这是关节稳定的先决条件。


操作不当的后果:

引起肌肉损伤,这种损伤往往是速度过快或没有交流造成的。

主动牵伸和主动助力牵伸

【描述】由牵伸者主动进行的运动(不需要解读)

【描述】主动牵伸的安全性大于被动牵伸,因为主动牵伸可以由我们主动控制(“↓”解读)

这涉及到了一个主观意识,但是有些损伤恰恰也是主动拉伸造成的,比如瑜伽中有些损伤,就是这种情况。当肌肉被绷紧的时候,从理论上讲,进入肌肉的血液将会停止。如果一味的要求坚持和达到一个时间值,就会让你的肌肉处于损伤的边缘或开始损伤。


所以,我一直强调“量力而行”,而有些损伤恰恰就是“吃苦耐劳”伤,回顾一些很多运动员的伤病,有很多都是这种情况。


【描述】主动助力牵伸,是牵伸者借助于搭档完成,可以主动进行牵伸,也可以施加被动牵伸,也可以为为牵伸者提供阻力。(“↓”解读)


当瑜伽开髋时,很多学员除了自己趴青蛙之外,也会被一些教练进行踩踏。那么趴青蛙就是主动牵伸,而被教练踩踏的时候就属于被动牵伸,合在一起就是主动助力牵伸。但是这种踩踏的暴力牵伸,我个人不赞成,因为很容易造成对方的肌肉拉伤。如果用助力牵伸,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力度和增加对被牵伸者的回馈感。


主动单独牵伸

又称AIS,这种牵伸方式一般也是通过小伙伴来完成,但是和PNF右本质区别。比如牵拉腘绳肌,小伙伴把对方的肌肉牵伸到疼痛,保持不超过2秒钟,然后放松,反复8-10次。这种方式可以激活交互抑制,又阻止牵张反射的发生,因此可以使被牵伸的肌肉更容易本拉长。


PNF牵伸

又称本体感觉神经肌肉牵伸法,我喜欢把这种方法称为欺骗法。而《易化牵伸》这本书就是以PNF牵伸为基础的方法。在之前的文章中对于该牵伸方法做过详细的描述,其实正如书中描述:大多数牵伸方法是由被动牵伸或主动助力牵伸完成,而后者会应用的多一些。其实,主要的类型包括“保持---放松”或“收紧---放松”,统称为放松技术。


弹性牵伸

该种牵伸技术,弊大于利,现在基本上已经被淘汰了。比如瑜伽中的束角式,对于大腿内收肌群的牵伸喜欢采取蝴蝶抖动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方式注意抖动时放慢和膝关节抖动时上下距离不要超过125px即可。


该种牵伸方式,可以是主动,也可以是被动。这种技术被淘汰的原因,正如《易化牵伸》中描述:是因为它能引起强烈的牵张反射,并使肌肉缩短,由于牵张反射一旦发生,就会引发内力和外力相互抵消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肌肉和肌腱处的张力。


动态牵伸

《易化牵伸》描述:动态牵伸是指缓慢,有控制地活动肢体来增加整个关节的活动范围,这种方法也称为“动态关节活动度”,随着动态活动重复,动作速度也会增加。和弹性牵伸的区别在于,动态牵伸没有跳跃或快速动作,可以更加舒适的控制身体。


静态牵伸

关于静态牵伸的书籍目前很多,不过在各种牵伸技术中,静态牵伸或许是最安全的牵伸方法。一般是将要牵伸的肌肉缓慢拉长,保持15-20秒时间。正如《易化牵伸》中描述,在同一个位置和同一个牵伸动作保持一段时间之后,牵伸感逐渐减小,继而可以更大程度牵伸。


《运动解剖书》付费网课已经报名突破1200人,真正为运动康复师、徒手治疗师、瑜伽教练、普拉提教练、健身教练提供专业提升的系统课程

课程咨询顾问:

小伍:135-4964-8781

海凤:187-5911-4919


李哲老师推荐靠谱瑜伽馆---陕西汉中芝菊瑜伽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