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

 Zhanggx 2017-02-20

除了结构,一个单字的美丑,还取决于用笔。用笔方法的不同、力的轻重不同,会造成不同形态的线条,整个字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小编在前面讲笔画的时候,曾经说过笔画要有力度,不能软弱,实际上说的就是对线条的基本要求。

满足了线条的基本要求,才能称得上是书法。书法有美丑之分,什么是美的线条,什么是丑的线条。这是个不能不让人思考的问题。

美丑是主观性的,标准往往是变化的。苏轼曾有诗云,“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是的,不管是环肥还是燕瘦,都有一个皇帝喜欢她。不过我想,既然有了“肥”和“瘦”两个字的存在,恐怕肥瘦也应该有一个差不多的公认的标准。书法的线条,恐怕也是这样。这个标准,虽然不能量化,我想应该可以描述。

我们看下面一些字例:

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谈笔法

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谈笔法

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谈笔法

这三个图片上的字,恐怕大多数人认为是美的。而下面四幅图片的字,认为它们美的人,恐怕就少多了。

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谈笔法

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谈笔法

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谈笔法

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谈笔法

那么大众所认为的美与丑,体现在笔画中的差别在哪里呢?末学不敏,大约找到这样两个特征:

1)自然写出来的线条是美的,做作出来的线条是丑的。比如金农的“须”字。

2)粗细力度有变化且适中的线条是美的;粗细力度不变或者过于突兀的线条是丑的。比如弘一法师的“安”和米芾的“游”字最后一笔,力度几乎没有变化;而徐渭的“雪夜”,粗细变化过于突兀,尤其是最后一笔,用力过猛。

以上我觉得可以看做是线条二原则:第一是自然的原则;第二是中庸的原则。离开了自然原则就假,如同面对一个做作不诚实的人;离开了中庸,走向极端,就会让人感觉非呆傻即疯狂。

那么这种美丑是怎么出现的呢?我想在于用笔方法。其不同大约有三:

1)走传统美路线的书法家,写字着纸用的是笔锋,占笔毫的大约三分之一。违反传统的人则很多使用到笔肚,甚至笔根——小笔写大字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雪夜”的最后一笔,显然用力过猛,至少用到了笔腹。小编用传统的行笔方法,按笔画的中心线描摹这两个字,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谈笔法

显然,撇开字形,这个笔画效果更容易讨喜。

2)传统的用笔,行笔大多为中锋。丑字的造成,有的是因为用偏锋,比如金农的“须”,几乎全用偏锋写成。这种字的笔画没有骨头,没有力度,所以算不上书法!

3)传统的用笔,对于笔画的力度,形成了一种变化模式。不符合这种模式的,就容易显丑。比如 “游”字的最后一笔,传统的办法是最后行笔结束有上提,所以末尾要细,可是米芾写的这个字违背了传统。小编用传统的方法描摹那个“游”字,效果大致如下: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谈笔法

当然,这最后一画,也有没有形成细尾的,比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这个字。是什么造就了丑书之名?——谈笔法

但是这个笔画还是有力度变化的,要比米芾的那个“游”字漂亮得多。

由此可见,笔法对字的形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水平所限,小编对于单字的结构和笔法,只能谈这么多。请网友们批评指正。但是在这之前,我还要做如下强调:

1)小编谈的都是单字的写法;2)所述的都是传统下的美和丑;3)传统是会变化的。

所以小编选取某些书法家的丑字,并不表明小编对相关书法家个人书法成就的任何否定!所以当小编以后有什么其他结论的话,请不要吃惊。呵呵。

最后,再啰嗦一句:对于初学者来说,按照美的传统去学习是没有错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