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海系列之6、南海之史

 长弓有心 2017-02-20

  大量的历史证据表明,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人民最早发现这些岛屿礁滩,长期以这些岛屿礁滩为基地进行渔业捕捞生产和居住,世代相继对这些岛屿礁滩进行辛勤的开发和经营,中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屿礁滩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

 

1、中国最早发现并开发了南海诸岛

  中国对南海诸岛的发现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记载,根据记载,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命名为涨海崎头珊瑚州 西汉到唐朝末期现越南中部和北部均是中国领土,南海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是中国领海。东汉班固(公元32—92)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记载。书中完整描述了自广东徐闻出发,经南海,历数国,远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航行路线。公元226年,三国时的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紧莱,对外交往增多,特别是宋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以后,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更趋频繁。当时对南海的航路以及岛屿的位置、名称等都已有较详细的考察和记载。宋朝之后,称这些岛屿为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1045年宋仁宗年间),王师再次被派至西沙诸岛。南宋周去非在《岭南代答》(1178年成书)中载:“…东大洋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此中的“长沙”、石塘”指的就是南海诸岛。

  明清时期,中国许多图、藉、方志对南海诸岛的记载已经不胜枚举。从地图方面来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长期航行南海,绘有《郑和航海图》,后载入茅元仪《武备志》。该图标出了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石塘等岛群名称和相对位置。及至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附图《四海总图》,已经明确标绘有四大群岛的地名和位置。当时称东沙群岛为“气沙头”,西沙群岛为“七洲洋”,南沙群岛为“石塘”,中沙群岛为“长沙”。后来,清政府在开展大规模全国地图测量的基础上,编绘了多种地图。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67年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00年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1818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等这些官方舆图中,都在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版图。 

 

 郑和航海图

 

 

   清初名将施琅之子,曾任广东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太子太保等职的施世骠搜集大量海洋地理资料,绘成的《东阳南洋海道图》

 

 

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 

 

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局部

 

 从古籍方面来说,郑和“七下西洋”的随从人员费信著《星槎星览》、马次著《瀛涯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等书,其中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记载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时出现的航海著作,如1527年顾蚧的《海槎余录》、黄衷的《海语》等书,对南海航行、岛礁分布及地理特征都有详细的描述。当时出现的海防著作,无不把南海诸岛作为中国海防的“门户”和“天堑”。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海防辑要》一书,就把西沙群岛等岛屿列为中国的海防区域。 

 从方志方面来说,明清两代是方志鼎盛的时代,由官方修纂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万州志》等等许多地方志书,都辑录有西南中沙群岛的资料,列为海南岛的附属岛屿。其《广东通志》中就有: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立海防营于万州”的记载。还可以正德《琼台志》中看出当时已把西沙、南沙群岛作为中国的海防区域。 

 中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还可以从世代传抄的《更路薄》中得到有力的证明。《更路薄》是中国沿海渔民的航海针经书。据考证,现存的手抄本《更路薄》产生于清康熙末年,其实可追溯的更早,至少可至明代。它详细地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中的上百个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如琼海渔民苏德柳、卢烘兰等等的手抄本《更路薄》,具体标明了航行到西沙、南沙、中沙各岛屿的主要航线和岛礁特征,这是中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最直接的历史见证。 .........

 

  中国人民不但早早的发现了南海诸岛,更在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上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有一处唐宋遗址,出土一批唐宋瓷器、铁锅残片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这无可辩驳地证明,至少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人民就已经在西沙群岛建有房屋并居住、生产,早已经是海岛的主人。及至明清时代,中国人民在各岛屿上保留了大量遗迹。包括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东岛、北岛等岛礁相继出土一大批明代和清代的铜钱、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还包括在西沙群岛的各主要岛屿上都发现中国渔民所建的古庙遗存。仅赵述岛、北岛、南岛、永兴岛、东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甘泉岛就有古庙十四座。在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南钥岛、西月岛等也都发现有古庙遗存。这些庙宇有些是明代建造的,大部分是清代所建。在一些岛屿上还有我国古人挖掘的水井甚至废弃的菜园子及建筑遗址,这说明曾有人在这些岛上长期居住、生活。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上挖掘有多块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石碑。这些石碑多为当时莅岛视察的政府或军队要员所立的纪念碑,也可以说是南海诸岛的主权碑。 

 

西沙北岛上的清代石碑

 

 

1946年,我国政府接收南沙的部分人员在太平岛主权碑旁的合影

 

 

1986年,曾代表中国政府在西沙永兴岛立接收碑的原国民政府官员张君然重回西沙

 

 

2、中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礁进行管辖、行使主权

  中国政府对西南中沙群岛行政管辖和行使主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至迟在唐宋时期,南海诸岛就在中国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

 两汉时,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海南始置珠崖、儋耳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直接统治的开始。此后,随着生产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人民经常航行于南海之上,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带居住和生产。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历代统治者对南海和南海诸岛的认识不断加深。

 唐初海南岛已建有北部的崖州、西部的儋州、南部的振州(今三亚市),振州,前身为临振县,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增设临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郡为州,时号振州。《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振州)中已有振州管辖海南岛南部海域的记载。自此以后大陆中原王朝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从未中断过。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线测量,南至范围达南海及南海诸岛,并曾在南海上观测有关星座进行测理。这也是行使主权之举。

 宋代将位于海南岛北的崖州南移,改振州为崖州,后易名为朱崖军,继后又改为吉阳军。由吉阳军直接管辖南海诸岛。当时,北宋朝廷首命水师出巡至“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岛),这是海军最早的巡海活动。

宋代赵汝适在多方调查询问并参考前人的《岭南代答》的基础上撰写的《诸蕃志》(1225年成书)中指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以琼为督府,今因之。…至吉阳(今三亚市),乃海之极,亡复陆涂。外有州,曰乌里,曰苏吉浪,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元际,天水一色”。这里不但指出了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是中国的南海诸岛,而且也说明,早在唐代已经将西南中沙群岛划归海南岛的振州(宋时改为吉阳军)管辖。 

  元朝,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将海南的琼州改为琼州路。仍由吉阳军管辖南海诸岛。是时,宋代的军制多已改州,唯四川行省的长宁军和湖广行省的南宁(今儋州市)、万安(今万宁市)、吉阳(今三亚市)三军未改,是以特殊行政制度管理边疆的方法,可见其统治者对海防边疆的重视。元世祖忽必烈还亲派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到西沙群岛、黄岩岛等处进行天文测,表明其主权归属元代王朝而无疑。 此后元王朝政府多次派水军到南中国海巡逻,远到婆罗洲(加里曼丹岛)。

  明初,海南设立了统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琼州府,隶属广东。恢复崖州、儋州、万州。将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领属的万州管辖。并明确区分为“南澳气”、“七洲洋”、“万里长沙”、“万里石塘”等四大岛群(即今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后来的明朝中央政府在实行海禁的同时多次派出海军通过南海下西洋,是当时南海的唯一正统力量。而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的君主从元朝开始到清朝接受中国中央政府的册封才是合法正统的,南海周边国家从元朝开始到清朝是中国中央政府的藩属国。 

  清朝,前期和中期基本沿袭明制不变。至清明后期,东沙群岛归属惠州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仍由海南的万州管辖。自此南海诸岛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州级地方行政机构管辖。

 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1921年,南方军政府又重申了这一政令。 19世记30年代,占领印度支那的法国人侵占了南沙、西沙的9个岛屿并驱赶岛上的中国人、日属台湾(台湾当时被日本霸占) 人等 ,当时的中国政府虽没有公开提出抗议,但“深感出版中国南海疆域详细地图的必要性”。于1935年1月成立“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在第一期会刊上用中英文具体标出南海132个岛、礁、滩的名称,并首次将南海诸岛明确划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其后不久民国海军海道测量局完成实地测量后,在第二期会刊又专门绘制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确定了中国南海最南疆域线至北纬4°,把曾母暗沙标在了疆域线之内”。1936年该图被收入由地理学者白眉初主编的《中华建设新图》,群岛周围“用国界线标明,以示南海诸岛同属中国版图”,此段海上国界线即今日中国南海地图9段线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39年,日本将法国军队驱逐出南海诸岛,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占领。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根据1943年中英美三国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中国政府指派高级专员,前往西沙、南沙等群岛进行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重竖主权碑;并在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太平岛驻军队和设立渔民服务站。并于1946年9月13日将三十年代命名的南沙群岛改名为中沙群岛,将团沙群岛改名为南沙群岛。内政部编制《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于1947年11月正式公布。

 

1935年版中国分省新图(申报六十周年纪念版)广东省部分

 

1937年日新舆地学社出版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图

 

 1946年版民国南海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继续对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行使主权。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简称三沙办事处。自此政府行政机构开始驻岛行使主权,组织开发建设工作,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岛礁及其附近海域和行政管辖。1969年3月4日改称“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恢复“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相当于县级的办事机构,由海南行政区公署直接领导。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内19个市、县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办事处近日改称为三沙市,升格为地市级行政设机构。目前中国西沙共生活有渔民6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永兴岛、赵述岛、鸭公岛、晋卿岛、羚羊礁等岛屿并建有5个村民委员会

 

我国近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南海部分地图

 

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这一点也为国际组织及世界绝大多国家所公认,早在19304月,在香港召开的由中国、法国、菲律宾和香港当局代表参加的远东气象会议,曾经通过决议,要求中国政府在西沙群岛建立气象台。1936年,中国政府根据这次会议的决议,在西沙群岛建成气象台、无线电台和灯塔,1955年在马尼拉召开的国际民航组织太平洋地区航空会议通过的第24号决议,要求中国台湾当局在南沙群岛加强气象观测,会上没有任何一个代表对此提出异议或保留。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委托我国在南海建气象站(中暑礁气象站) ,负责向全世界报告南海的气象数据。

 

1974年出版的比较权威的英国《泰晤士中国地图集》第115页南海诸岛图

  

  美国国家地理1998年版世界政治地图中国部分

  

 1988年国外出版的南海地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