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文可不是越“生动”就越好!

 A巫师 2017-02-20


……“速度!速度!”小冯同学紧握双拳,脑门上爆出一个“十字路口”。


“嘶——”火柴又灭了。小刘扯扯嘴角,耷拉着眼皮,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就是,都第三次了。”坐在旁边的小蒋一脸不满,皱着眉头。


“哎,着了!”小钱咧着大嘴,双眉高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快烧啊!”小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过我手中的花生米放到火苗上。他侧着头,嘴角微微上扬,拿着铁丝的最下端,以免火烧到他的手。只可惜事与愿违,这花生米烧了好久都没有动静。你看,明明它紫红色的外衣已经变为黑色,像打翻了的墨似的;明明它周身已经缠绕着若隐若现的青烟,把它衬得好似仙女;明明它已经开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三千尺”,可它还是没有燃烧起来。“哎,慢慢烧吧。”小冯只得把花生再次放到火苗上,耐着性子烧,烧,烧……


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自己的习作片段,听来文句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小冯同学不顾同学嘲讽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很有韧性;而这颗花生米,色彩、形貌、香味都十分迷人。可这样一颗迷人的花生米,与小冯同学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性格特征有什么关系呢?抬头一看,黑板上赫然写着——“《记一次科学实验》习作评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4),写一个大家一起做的科学实验——“花生煮水”。刚才这位学生朗读的应该是“擦火柴、烧花生”这两个步骤。


接下来朗读展示,不管男生女生都大同小异。而后的交流中,“小水珠宛如一个个小精灵,进行着它们的舞蹈”“花生好像精疲力竭似的减弱了它的光芒”“当花生遇上火焰,它的生命之花就绽放”等精彩语句不绝于耳。


为什么学生们习作选用词语句子的标准都差不多?为什么师生的写作意图与听者的感受完全两样呢?笔者认为,是师生被“生动”迷了眼,迷失在了“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运用中了。


虽然翻遍课标中习作(写话)的要求也未找到“生动”一词,但习作教学对“好词好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即“生动”的手段)还是推崇有加。铺天盖地的优秀作文、满分作文都在述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生动”,是习作优秀的法宝。


说到“生动”,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叙述类文本,但查一下词典:“生动”,意思是“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说明性文字、议论性文字都可能“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事实也是如此,夏丏尊、叶圣陶早就在《国文百八课》中提出“记述文”(记事物的形状、光景)、“叙述文”(记事物的变化经过)、“说明文”、“议论文”(这里的“文”均指由表达方式构成的语段)均有“平实”与“生动”两条线路。


这样说来,无论什么类型的文字,追求生动本身都没有问题。不过,不管习作内容特点、习作意图,都一味地追求“生动”却未必都是恰当的。


写作是有目的的。就记一次科学实验来说,其目的是写清楚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就本次科学实验来说,其目的是验证花生点燃后能否让水温升高说明花生燃烧能否释放出比同质量的其他东西更多热量。假如是这样,那么这节课的实验就要重新设计。不重新设计也行,但实验目标要改成研究一颗花生燃烧能释放出多大热量。


要知道“一颗花生燃烧能释放多大热量”,必须先称一下一颗花生的重量,测量一下水的温度,再点燃花生米给水加热,直到花生燃尽再测量水温,根据有关公式计算出一颗花生燃烧释放的热量,再进一步得出1克花生燃烧释放的热量。而如果实验目的是“花生燃烧能释放出比同质量的其他东西更大热量”,就要点燃与花生同质量的东西,给相同质量的水加热,比较水温的差异,得出实验的结果。


但是,课堂上学生的生动描写,对记述实验的目的、过程、结论有帮助吗?


看来,点燃花生的过程本来就不是此次实验观察描写的重点,根本就不需要如此具体生动的描写。


退一步说,如果把点燃花生确定为观察重点,那么实验目的可能就要改为“探究点燃花生的影响因素”,观察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影响点燃的因素上。通过多次点燃比较,判定火柴燃烧时间的长短、火柴与花生间的位置关系、花生本身的干湿度等因素对花生点燃的影响。实验观察,固然要观察实验对象的表面变化,更要用仪器观测反映变化的具体数据,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在此过程中,前面引文中学生的种种反应可能都会出现,但都不是观察描写的重点,应该舍弃。


根据实验需要确定观察描写的重点,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呈现真实的数据,通过对同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揭示实验规律,这样的生动才真正有意义。


记住,不要被“生动”迷了眼,忘记了生动的初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