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一篇里,讲过了怎么写文章才显得有逻辑,这一稿我们说说怎么提升文笔。
这说的提升文笔,那是正儿八经地提升,是慢功夫。不是应付考试的糊弄事,应付考试糊弄事的法子,我们也有。不过是稍晚一些才给——距离高考还一百多天呢,够了,够了。
撰稿这么多年,总结来修炼文笔的法子,大约是循序渐进的三部曲: 一曰读,培养自己知识面。 二曰写,形成自己的文风。 三曰改,改改改改改改改。
听起来挺容易,里边却有门道,我们挨个讲。 ●●● 先从读开始。
长久以来,我们都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就是觉得要写好文章,只是多读文学作品,世界名著就好。
这显然不成。就比方说你看多了余华能文笔好吗?不能啊,余华的文字讲究的是个势大力沉苦大仇深现实冰冷,学不来,学不好。 就比方说你看多了刘慈欣能文笔好吗?不能啊,刘慈欣……刘慈欣老师他向来不以文笔见长,学了,不好。 再比方说你读多了欧美名著文笔能好吗?不能啊,语言不通,画虎画皮难画骨,到头来学一股子翻译腔就不好。像这样: 嘿,我说伙计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翻译腔吗?真是见鬼,其实我也说不清。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你就行行好告诉我你的看法呗。 哦,我是说,请那些学过翻译的人给我们普及一下,我发誓,一定有很多人有话要说。还有什么比听到有趣的观点更令人兴奋的呢? 该死,居然没有人说得清。哦我的太太,你怎么蠢得跟驴一样,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嘿,你们别光顾着笑啊!小心我用靴子狠狠踹你们!我发誓,我真的会这样做的! 所以读大家写的书不能让你写得像个大家,你要去读大家读的书,才能像些模样。
怎么读?
举段耳熟能详的例子: 这段,又是星宿又是三江五湖的,你不精通天文与地理怕是写不成。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段,又是冯唐又是李广的,你不通读史书怕是写不成。
至此,你再通读全文。看见的是什么?
你看见了: 先沉稳大气的一句“谢邀”。 由天文地理写到时下美景,再借景抒情,由情联系历史,再借古喻今,通过议论引到自个身上,最后给个“请洒潘江,各倾陆海”的收尾。夹叙夹议夹描写,里头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十四岁少年,储着的知识底子。 夸一声初唐四杰之首,不冤枉。
所以你看,大家读的书,不见得是文学类。他们会去涉猎很多别的科目。 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推荐去读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的入门书籍。 上述的每个学科,读到深处都能搭建起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在你看待每个问题时都能从这个学科的角度给出自己的观点,做出一个得体的解释。它们令你如虎添翼,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一如探囊取物。因为自此,你撰稿有了理论支撑。 当然,并不推荐你去读所有的书,因为贪多嚼不烂,选一到两个自己感兴趣的去读就好。
下面推荐几本很好看的入门书籍:
当你掌握了撰稿的逻辑,当你通晓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就该练习写稿了吗?该。 ●●●
怎么写?这世上,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做出成绩”的过程。那怎么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呢?我们从模仿,从抄袭开始学起。
说起来仿佛是不大好听,但不做商业化用途,私下拿来练一练不碍事。或者,抄袭一些版权已失效的作品,也无妨的。鲁迅先生辞世已经远超50年,抄袭鲁迅先生就没关系。
怎么抄,有讲究。我们举几个例子。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是马尔克斯在其著作《百年孤独》里用的开头。这个开头在文学界实在是太有名了,不到五十个字里包含了三个时态,于是它总被模仿。
就仿佛: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莫言《红高粱》
很多年以后,我站在竖立着一块炼泅石的海岸,面朝大海,面朝我的王国,面朝臣服于我的子民,面朝凡世起伏的喧嚣,面朝天空的霰雪鸟,泪流满面。 ——郭敬明《幻城》
白嘉轩后来最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陈忠实《白鹿原》
后来有一天,当太晨宫里的菩提往生开遍整个宫围,簇拥的花盏似浮云般蔓过墙头时,东华想起第一次见到凤九。 ——唐七公子《三生三世枕上书》
你看,这样是不是就很高明。
但这种模仿,却绝不是让你去做摘抄本,那是徒劳无益的东西。 每一个优秀作家,都有他独特的风格。你需要做的,是这段时间读这个,于是模仿的时候就像这个。过段时间读那个,于是模仿的时候就像那个。
久了,你自然知道什么样的稿是好的,这是发现规律。你知道,怎样写出好的稿,这是总结方法。
最后,你把他们都忘得干净,写出来的就是自己的。至此,就不再用模仿和抄袭。这是你做出来的成绩。
而若是按老师吩咐,老老实实做摘抄本。东一句,西一句,风格衔接不上,不成体系,文章读起来一定很痛苦。
而好的文章,必然是像歌曲一般,有风格,有节奏,有歌手独有的辨识度。不信,我们举个例子。我打出下面一段话,你猜猜看,它是出自上面提到的几个作家谁的手笔?
他转过头来,风拂过,树上的烟霞起伏成一波红色的海浪。他微微一笑,仍是初见的模样,如画的眉眼,漆黑的发。红色的海浪中飘下几朵,天地间再没有其他的色彩,也没有其他的声音了。 他伸手轻声道:“浅浅,过来。”
答案我不说,你也知道。如果你真不知道,那你也搜得到。于是我就不说。 只是,你可以试着去找找看,有哪些作品也用了类似的句子做结尾。然后试试,自己编个怎么的故事,用个类似的结尾。
如上的读书也好,撰稿也好,说起来容易,但都是急不得的慢功夫,且要费一些脑力。毕竟知识掌握容易,会用不容易;书读起来容易,修炼出自己的风格不容易。总之,要勤加联系和灵活运用。除此,那就是改了。
●●● 坦白说,如果一个人写作风格即成,知识面广,逻辑又好,那出的稿子已经不会坏了。进步的空间,只能改。
凤凰网的主笔王路老师在他的博客【王路在隐身】里写过一篇文章,教《沉住气,吃硬饭》,深得我心。 王路老师讲得很是通透,在这里我们就不多做赘述。
只是尤其地推崇两件事:
第一,一稿写罢,拿起来出声地诵读一遍。哪里不顺,哪里有病句别字,哪里的节奏乱了分寸,一目了然。 第二,稿子写完改完,存着别丢。隔三五个月再拿出来,诵读一边。当初没发现的毛病,你又能发现不少。再改一次,甚是痛快。
以上。 学霸都会关注的 企鹅辅导学生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