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集】徐汇老克勒的旧时情怀,原来都藏在这些家书里

 cxag 2017-02-20



“得知你们已平安回到二汽,就此,我们都很放心。

亲爱的姐姐:前几天我们五年级学生长征到西郊公园,看见了许多动物。

家里的床换了位置,当中可以放一只台子,两只凳子。

给妹妹的白衬衫已经做好了,领口、袖口也已经绣好


以上是康健街道居民郑妙新自1970年从学校被分配到湖北工作后,收到的来自父亲、弟妹的信件中的内容。信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

今年6月,康健街道将携手区档案局共同举办康健街道第十届家庭档案展示会“寻觅百封家信,讲述百姓故事,诠释人间真情”为主题,寻觅不同年代的家书,以“晒家书、读家书、写家书”的形式,呼唤人们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为了顺利开展此次家庭档案展示活动,促进康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特面向康健的广大居民朋友征集家信、家书。


您身边如保存有不同时期、反映亲情友情爱情、传递真善美,展现社会变迁、筑梦和谐家园的家信、家书,热切期盼您与我们取得联系!


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3月20日

联  系  人:  董老师

联系电话: 021-54183532

联系地址: 康健街道档案室

            (浦北路268号412办公室)

“家书抵万金”

1949年前(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新陈代谢”,作为社会变迁的见证,家书凝结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家书作者既有民国先驱、政府官员、议员、教授、地下党员、军校学员、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国民党抗战官兵,也有晋商、徽商、留学生、教师、商人、学生等,多阶层、多视角映照出民国时期五光十色、跌宕起伏的社会生活。李福康42封家信中就有8封写于抗战时期,展现了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革命军人的家国情仇。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家书时代色彩较重,往往谈及当时的政治形势,人民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语言表述充满激情,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书内容开始大讲革命形势,内容空洞的比较多,短缺经济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家庭日用开支普遍捉襟见肘,有的家书用纸也是粗糙不堪。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家书的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和落日余晖的特征。家书中关于恢复高考、平反冤假错案、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裁军、出国潮、下海潮、反腐败、返乡探亲、两岸三通、炒股、金融危机、抗震救灾等内容记载较多,也较为详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康健社区家庭档案展示

在街道档案室王月爱老师的指导和居委档案干部的宣传、挖掘下,已经有一些居民家庭踊跃参与到家庭档案、家信家书征集活动中。(点开图片可放大)

在不久的将来,康健街道将在抓好家庭档案实体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制作简易电子书等家庭档案数字化建设,帮助有建立家庭档案意愿的居民,对家庭纸质档案向电子化转型,让更多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分享各类家庭档案,进一步扩大家庭档案建设的覆盖面和知晓度。


信息来源:徐汇报 姚丽敏;“乐美康健”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