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佛国,神秘净土一一缅泰老自由行记(5)

 yangxmb 2017-02-21

茵莱湖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良瑞盆地,三面环山,呈长柄勺形状。由于地处北方,加之海拔稍高,以及湖区的小气候,气温明显要比南方低,最高温度28度,最低气温才17度。

一早,天蒙蒙亮,坐车来到湖边,上了旅馆帮助预定的游船。游船为柳叶状,每船乘坐5名游客,柴油发动机动力。由于清晨天冷,船上除了救生衣,还备有棉毯。

湖区广袤,河道纵横密布,与陆地不同,多为水上人家。这水上人家的居屋多建于水上,以木为柱,其实就是水上的干栏式建筑。河道上架桥,便于通行。这桥大多以竹木为材,称之为便桥也未尝不可。好在没有车辆过往,无须负重,倒也经济实用。

湖区出行自然靠船,因此当地居民几乎家家户户有船。以前应该没有机械动力,仅靠人划,现在则鸟枪换炮,都以柴油机为动力。乘船游湖,来往船只川流不息,马达的突突声不绝于耳。

虽然船多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以前人划的传统也有保留。独脚渔夫就是茵莱湖的一大看点。

船出港后,在湖面上就可看到,返程时也有几处地方有。所见独脚渔夫有两类,一类是真正的渔民,靠打渔为生,另一类是通过摆造型,让游客拍照来赚取收入。

独脚渔夫之所以特别,在于一手一脚划船,可以腾出另一只手用来打鱼作业,算是长了见识。

由于茵莱湖为旅游胜地,12月时还是旅游旺季,游客很多。因此,湖区的水上人家有办旅店的,有开商店的,让游客参观体验异域的风土人情。

游湖有固定的套路,走哪条水路,看哪些景点都算好了时间,走哪条路线,只要和船夫说清讲明就可。

船行至一家人家,靠岸登楼,是一家织绵的人家。初时以为就如中国很多景区也有的一样,展示的是少数民族的棉或丝的织绵传统。这家人家也是丝织,不过这丝却十分奇特,并非蚕丝,而是湖里长的睡莲茎杆之丝。

进得门来,门口即有一老太在搓线。只见她将睡莲茎杆切下两寸长的一段,中间再用刀切成环形缺口,拉长后可见有丝,再将拉长之丝搓成丝线,丝线越接越长,便成可织丝线,染色后即可织绵。

如此,用莲花之茎作为丝织材料的,闻所未闻。

茵莱湖上有众多"浮岛",这"浮岛"都是漂浮在水上的土地,是湖区人的杰作。湖区人为了谋生,将湖中的漂浮的水葫芦等藤蔓植物聚集起来,覆盖湖泥,形成浮于水上之岛,在上面种植瓜果蔬菜甚至粮食。

为了不让"浮岛"漂移也很简单,只需在岛上插上竹杆固定即可。

大的"浮岛"还可设水上集市,集市十分热闹,人们驾船从市场买回需要的各种食品和日用品。

游茵莱湖有看长颈族的内容。本以为长颈族就生活在茵莱湖区,其实非也。

船在一水上人家靠岸,楼上是一售卖工艺品的商店,另有三位长颈族妇女在屋子的一角织布,她们被湖区人请来表演,让游客拍照。

想想也是,长颈族原本是由泰国北部与缅甸边界一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深山老林中,要去一次实为难事,茵莱湖就能看到,也算是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

长颈族人以脖子长为美,小孩从5-6岁起就在脖子上套铜圈,一年一个,使脖子拉长。据说最长者达70厘米,简直匪夷所思。

也有资料说,拉长的并非脖子,而是压低肩膀,使人觉得脖子拉长。

彭都奥佛塔又称帕瑞佛塔,是掸邦最著名的寺庙。由于寺庙里珍藏着12世纪的五尊小佛像,所以又称五佛寺。佛教信众为表示虔诚,有为佛像贴金的习俗。经年累月,虔诚的信众不断往佛像上贴金,现在被贴成五个"金葫芦",已经完全分辨不出佛像的真容。脱鞋登楼进入大殿,见有数人在为佛像贴金,有的还将寺庙供奉的小佛像叩碰"金葫芦",再叩碰自已的额头,算是沾了福气,带走了好运。94年去西藏,在大昭寺观瞻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释迦牟尼等身像,也曾学着藏民用额头叩碰佛像的膝盖。



缅甸作为佛教国家,佛塔随处可见。这些佛塔有的年代久远,有的新建,有的古朴,有的华丽。

船顺着一条河道前行,去佛塔群。这佛塔群密密麻麻,高低错落,十分壮观。与汉、藏传佛教多将佛塔作为高德大僧的葬塔不同,小乘佛教所建佛塔则为功德塔。

茵莱湖地区气候条件适宜,也产葡萄酒。红酒山庄宛如花园,既种葡萄,还有很多花卉,各色三角梅绽放正艳,落日余辉也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品尝香醇的红酒,遥望远处的美景,人也不免陶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