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青花瓷上的暗刻花和印花装饰浅议

 thuringen 2017-02-21

        按:本文发表于《收藏界》2011年第8期。

        暗刻花,是明清时期瓷器上的一种常见装饰手法。一般是用较细的锥尖状工具,在器物的坯胎表面浅刻出花纹图案,施釉后入窑烧制,烧成后花纹位于釉下,呈现若隐若现的效果,因而习惯上被称为暗刻花。但从实物观察而言,这种装饰应称为“暗划花”才准确(因已约定俗成,下文仍称暗刻花),因为从装饰效果上看,划的成分明显多于刻的成分,它与唐宋金元时期陶瓷上的划花装饰,在使用工具和制作技法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与暗刻花装饰对应的是印花,制作方法是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胎上用印模印出凸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烧制,纹饰亦在釉下。印花装饰出现的时间较早,在隋唐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在宋金时期达到鼎盛,代表性的窑口有定窑、耀州窑等。元明时期的景德镇窑产品,如枢府瓷、青花及各类单色釉瓷器上的印花纹饰,大多不及宋代印花纹饰清晰,也与暗刻花纹一样,呈现若隐若约的效果,这类印花装饰可以称其为“暗印花”。

青花瓷器上的模印凸花装饰,在元代青花瓷上即已出现。在元代青花瓷中有部分器物,同时采用印花和青花彩绘两种装饰手法。元代青花瓷上的印花装饰,是对元代枢府瓷印花工艺的移植和借用。这种装饰方法,可分为内印花外青花和印花与青花配合使用两种情况。内印花外青花装饰,在元青花高足杯上使用得最多,一般是在杯内壁印云龙纹或八宝纹,杯的里心印莲瓣纹,杯的外壁绘青花缠枝纹、缠枝菊、龙纹等。印花和青花配合使用的情况,主要见于伊朗阿特别尔寺、土耳其托布卡比、萨拉伊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花卉大盘上,有的花朵为印花,印花部分留白,枝叶部分则以青花描绘。

在青花瓷上将青花绘画和印花同置一器的装饰方法,在明代早期还在继续沿用。其中以洪武时期较为多见,而永乐、宣德时期则较少见。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一件洪武青花云龙纹残盘,外壁为青花云龙纹,内壁模印凸花云龙纹,盘心用青花绘三朵如意云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件青花云龙纹盘,其器型与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青花云龙纹残盘相似,盘心绘有三朵品字形排列的如意云纹,且云形基本一致,盘内壁模印云龙纹,盘边绘青花卷草边饰,盘外壁绘青花云龙纹。据专家研究,这类青花云龙纹盘属于洪武官窑器。在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上,也有部分高足杯或盘的内壁上模印有凸花龙纹。在景德镇御窑遗址中,曾出土有宣德款的内壁模印龙纹、外壁绘莲池游龙纹的青花小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内壁印花、外壁青花绘花的装饰方法,除在官窑青花瓷上使用外,在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上也有发现。如在有的宣德民窑青花盘上,盘的里心用青花绘缠枝花卉纹,盘的内壁模印缠枝凸花纹,盘的外壁素面无纹(图1)。在一件宣德民窑青花碗标本上,碗的外壁用青花绘树枝上站立多只小鸟的纹饰,碗的内壁模印缠枝凸花纹,碗心用青花绘枝头小鸟纹(图2)。

图1、明宣德青花花卉纹盘

图2宣德青花花鸟纹碗(内壁有暗印花纹)

明清瓷器上的暗刻花装饰,主要出现在各类颜色釉上,如甜白、红釉、冬青、豆青、仿龙泉釉、蓝釉、黄釉、孔雀绿釉等品种,除单色素器外,多使用暗刻花纹装饰。明代青花瓷上的暗刻花纹装饰,在多数古陶瓷著作中均不见记载。这种在青花瓷器上,将青花绘画和暗刻花装饰结合于一器的装饰技法,在明代官窑青花器上的使用情况,因相关资料不足,暂时不得而知,但在明代民窑青花瓷上却有相应的实物资料可资佐证。从实物资料观察,明代民窑青花瓷上有暗刻花装饰的器物,少见完整器物,多为残片标本,器物造型以碗、盘居多,在所有出土的明代青花瓷残片标本中所占比例较小,大约仅为千分之一、二。从所属年代来看,主要集中在明早期的永乐、宣德时期和明中晚期的正德、嘉靖、崇祯时期。

永乐、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上的暗刻花装饰,主要出现在碗类器物的外壁腹部。一般是在碗的里心用青花绘月华纹、花卉纹或书写隶书“福”字,内壁口沿为弦纹或斜线格子纹边饰,外壁的底部为菊瓣纹或弦纹,外壁口沿为回纹或其他边饰,外壁腹部刻划缠枝花纹或海水纹。如永乐暗刻莲花纹碗标本,碗心书写隶书“福”字,外壁边沿为回纹边饰,外壁腹部浅刻缠枝莲花纹(图3,见王启泰《残瓷雅集》第24页,蓝天出版社)。在成都本地出土的明代青花标本中,也见此类暗刻花,如一件宣德时期的青花碗标本上,碗的里心用青花绘月华纹,外壁底部绘青花菊瓣纹,外壁口沿绘青花回纹边饰,腹部暗刻缠枝菊纹(图4);一件碗永乐青花碗标本上,碗的里心绘花卉纹,外壁腹部暗刻海水纹。

图3永乐青花碗

    图4宣德青花碗

明代中晚期民窑青花瓷上的暗刻花装饰,以正德、崇祯时期最为常见(嘉靖时也有,但数量较少)。正德青花瓷上的暗刻花纹,主要出现在碗的外腹部,盘的里心和外腹部,所见实物多为残片标本,完整器较少见。一般是在碗的外腹一周先划出四个平均分布的空白的椭圆或圆形,在每个椭圆或圆形内用青花绘一鱼纹或马纹,形成开光图案,开光之外的部位均暗刻海水纹,碗的里心以青花绘双弦纹,弦纹圈内绘一鱼纹或马纹,有的碗里心还在弦纹与鱼、马图案间也暗刻海水纹,以填补空白,也有部分碗的里心为素面(图5— 7)。

图5-图7明正德青花碗上的暗刻花纹

青花盘上的暗刻花纹与碗大体相同,也是在盘的外壁先划出四个空白椭圆形,内绘青花鱼纹,形成开光图案,在开光之外的部位暗刻海水纹,盘的里心以青花绘出双弦纹,盘心中央以青花绘一只螃蟹,在螃蟹与弦纹之间也暗刻海水纹(图8);也有的盘心以青花绘两条龙和一只鹿,在青花图案与弦纹间暗刻海水纹(图9)。

图8、图9正德青花盘上的暗刻花纹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暗刻花装饰品种,其花纹布局、开光手法、暗刻花式样等方面均与上述青花暗刻花装饰相同,不同的是在开光内和器物里心,不是用青花描绘图案,而是用类似赭褐色(接近火石红色)的颜料点绘出花纹图案。如在一件残碗标本的外腹一周平均分布四个圆形开光,开光内绘赭褐色龙纹图案,开光外暗刻海水纹,碗的内壁口沿饰青花弦纹一道,里心饰三道青花弦纹,碗的里心中央亦绘与外壁开光内相同的赭褐色龙纹,整个器物呈现出独特的装饰效果(图10)。开光内为鱼纹的碗,在有的陶瓷著作里称之为“青花红鱼碗”(图11,见《老古董陶瓷》第78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图10-图11明正德火石红鱼纹碗上的暗刻花文

 崇祯时期青花瓷上的暗刻纹,主要出现在香炉、莲子罐、花觚、筒瓶、笔筒等器物上,与以前不同的是,暗刻花纹多以边饰的形式出现,主要用在器物上接近口沿和底足的部位,或在器物中部用于分隔不同的青花纹饰组合,暗刻花纹的作用在于突出主题纹饰(图12)。

图12明崇祯青花花觚

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崇祯青花罗汉纹炉,口沿下部暗刻带状勾连菊花纹一圈。腹下部至圈足处暗刻带状水波纹一圈。腹部为主题纹饰,绘罗汉、山石、太阳。青花主题纹饰处于突出地位,辅助边饰则较淡化。最为难得的是器物底部书写两行楷书款大明崇祯年制(图13)。

图13明崇祯青花罗汉图香炉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瓷上的印花纹装饰,是承袭元青花上的印花装饰而来,主要出现在明初官窑青花瓷上,在民窑青花瓷上也有少量发现,宣德以后的青花瓷上这类印花装饰消失不见。明代青花瓷上的暗刻花装饰,主要用于民窑青花瓷上,集中出现在永乐、宣德、正德、崇祯时期,在永乐、宣德和正德时期,暗刻花纹以主体纹饰的形式出现,而在崇祯时期则仅作为辅纹,以边饰的形式出现。总体而言,明代青花瓷上的印花和暗刻花装饰,都不是青花瓷装饰方法的主流,在明代青花瓷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是因为,青花作为一种成熟的釉下彩,其本身的装饰效果已经很突出,不需要更多的装饰。在青花瓷上施加印花或暗刻花装饰,虽然生产的工艺环节增多了,但起到的装饰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釉下青花和其他釉上彩绘装饰结合,更能达到五彩缤纷的装饰效果,因而青花红彩、斗彩、青花五彩等以青花为基础的彩瓷较在明清时期较流行。

此类暗刻花瓷器,完整器极少,可遇不可求。贴友人收藏的一件永乐青花碗,供大家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