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藤田美术馆藏商代青铜器

 RK588 2017-02-21

中国青铜礼器滥觞于二裡头文化,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经商早期(约1600-1400BC)和中期(约1400-1250BC)的勃兴1,至晚商的殷墟时期(约1250-1046BC)臻于鼎盛。 纵观藤田美术馆藏器,方尊、方罍和瓿均属青铜器製作巅峰的殷墟时期,具典型殷墟早期风格和工艺特徵,且体量较大,铸造精湛,非同寻常。而羊觥可能铸于南方,代表了商代长江流域的审美取向,颇为稀见。


藤田美术馆藏商晚期青铜羊觥局部


这些精美的器物具有高度的象徵性,是祭祀祖先、沟通神灵的媒介,也是拥有者权力与财富的象徵。考古表明,商代礼器的纹饰多寡、精粗,器形方、圆,以至扉棱的有无和形状等,都可能与拥有者的等级或意趣相关。据《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迁殷至周武王谫商,传八代十二王,积273年,并为殷墟所出甲骨证明言之有本。1934-35年考古学家在安阳西北冈发现的商晚期王陵区,面积达十一万平方米,惜这些王陵早在周武王灭商时即被破坏,后世屡遭劫难,少有青铜礼器出土。从M1004墓道残存的一件牛方鼎和一件鹿方鼎看,它们的确代表著当时最高的技术和艺术水淮(见李济、万家保:《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图版25-31)。商王一定拥有数量惊人,製作精良的青铜礼器。


殷墟王陵在早年即被破坏,所出的青铜器多数可能毁于兵火等厄难,有无存世者?藤田美术馆藏的几件商器,以其非常之精美,或可给这一问题以探索空间。而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青铜器群也可为认识王器提供不可多得的参照。


方尊(拍品编号523)铸造精湛,器形高大,可比妇好墓中的一件妇好方尊和两件司 母癸方尊,前者较敦矮而后者较挺拔(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彩版8及图版20)图一、二。纹饰结构上, 二者的共同点是腹部和圈足纹饰皆为一重纹带,妇好方尊颈部纹带属于平铺式而司 母癸方尊为浮雕式,前者肩部附饰是肩面中间为圆雕牺首而角饰圆雕鸟纹,后者仅肩面中间有圆雕龙首侧接双龙身。也就是说,藤田方尊附饰更近于妇好方尊而器形更近于司 母癸方尊,但腹部和圈足纹饰均上下两重则异于它们,显得更为华丽。安阳花园庄东地M54亦出土有一件方尊,纹饰佈局与附饰更接近本件方尊,器形亦较为挺拔,唯铸造略显粗糙(见岳洪彬主编《殷墟新出土青铜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56至157页,编号64)。有学者指出,体形较矮的方尊,代表了中原风格的延续,而体形高大,长颈高圈足的方尊可能是受到了长江流域同类器的影响。4花园庄东地M54墓主人亚长的身分很有可能就是来自于南方的方国首领5,包括藤田方尊在内的安阳高身方尊的风格,自不应排除南方因素的影响。


藤田美术馆藏商晚期青铜饕餮纹方尊拓片


方罍(拍品编号524)器形高大,通体饰宽厚的扉棱,颇具建筑美感。妇好墓出土妇好方罍一对,无圈足无扉棱,腹部饰浮雕兽面蕉叶纹,与藤田方罍出入较大(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图版32)。向桃初和吴小燕对商周方罍进行了系统搜集和排比,提出没有扉棱的妇好方罍为这类器的最早形态,至殷墟二期,虽未包含此器,类于此器的出自辽宁喀左小波汰沟的登逆方罍和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亚 方罍,均归入西周早段 6,但《中国青铜器全集》认为此二方罍年代为商晚期(见《中国青铜器全集》,卷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编号112、113)图三。与藤田方罍相对照,登逆和亚 方罍虽有扉棱,但已从长条形演变为端头出歧,前者虽满布纹饰,但已属平铺式,肩部每侧面为一兽面纹,圈足也略高;后者的纹饰为浮雕,近于藤田方罍。洛阳北窑出土的母 方罍(M6:1),腹部纹饰为窄鸟纹带下置兽面蕉叶纹,浮雕形式,近于妇好方罍,但有长条形扉棱,扉棱形态与藤田方罍近似,其年代可置于亚 方罍之前(载于《中国青铜器全集》,卷5,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编号177)。与藤田方罍最为一致的是泉屋博古馆(图四、五)和根津美术馆藏两件方罍,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铸造工艺皆然,犹若一组,它们年代当属殷墟早期(见泉屋博古馆:《泉屋博古:中国古铜器编》,京都:泉屋博古馆,2002年,97页及根津美术馆:《馆藏殷周の青铜器》,东京,2009年,33页,编号12)。


藤田美术馆藏商晚期青铜饕餮纹方罍


本件方罍在铸造上最突出的地方是使用了先铸铸接技术。仔细观察这件方罍的双耳及鋬与器身相接处,可以看到这些附件都有被器身铜液曡压的痕迹,说明是将先铸的附件组装在器身铸形中二次铸造完成的。先铸附件工艺在商代铜器中并不普遍,目前所知最早的先铸是岐山贺家村出土的凤柱斝的扉棱(见《中国青铜器全集》,卷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图59-61),据考,这一技术是铸工在南方作坊的发明,后来工匠被迁安阳后,先铸工艺才在殷墟得以应用。殷墟考古表明,愈高等级者所拥有的铜器愈为多样,其艺术风格和技术来源可能更爲多元。


藤田美术馆藏商晚期青铜饕餮纹方罍局部


兽面纹带盖瓿(拍品编号525)体量硕大。 妇好墓青铜器群中有三件近似的带盖瓿:一件较大(高47.6公分)没有铭文,两件较小(高33及34.2公分)内底中间都铸有「妇好」两字铭文(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彩版5及图版29)图六、七。三器造型相同,虽然藤田瓿颈微高、盖更鼓,但与妇好墓三瓿的风格一致,时代相若,较大的体量暗示藤田瓿有更高的所属。殷墟时期的青铜铸造,垫片开始较多使用以支撑悬芯并保证器壁厚度,乃至採用芯撑使器物的某些部分中空以减少厚度变化,降低铸件的废品倾向,此瓿一牺首鼻尖磕碰处,可清楚的看到其内部砖红色的内芯,说明浮雕兽首是中空的,头顶的小孔则是芯撑设置的痕迹。


藤田美术馆藏商晚期青铜饕餮纹瓿


羊觥(拍品编号526)是商周礼器中一件为数不多的的动物形器,造型憨态可掬,器表纹饰凸起处,器的内壁(如凤鸟的眼睛和翅膀)相应下凹(图八)。这种工艺多为商代南方青铜器所採用,是确保器壁厚一致的措施。妇好墓出土八件觥,修复三对六件,其中一对为司母辛四足觥,为抽象动物造型(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59页,彩版9)。与藤田羊觥相较,造型简化。而较藤田羊觥造型複杂者,可比照洋县张家村所出一件(见《中国青铜器全集》,卷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编号91)图八,形若野猪,无角有大耳,盖前半部爬一圆雕龙,后半部爬一片状龙;器前身饰凤鸟纹,后身饰夔纹,贝格立(Robert Bagley)认为器物可能在描写大象,造型具有典型的南方特徵。 7 和赛克勒旧藏的一件觥(见贝格立:《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年,编号74),形神一致,具有同源性,这三件觥的时代和产地当相同。根据苏荣誉对商代南方青铜器的研究,铸造于南方的青铜器早于安阳,具有南方风格因素的很多器物是武丁时期迁南方铸工至殷墟后铸造的,年代自然在殷墟早期。


藤田美术馆藏商晚期青铜羊觥拓片


纵观藤田美术馆四件器,羊觥可能铸于南方,另三件均具典型安阳风格,年代不晚于妇好墓,而精緻有过之,莫非王器?冀识家共讨。


苏荣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教授)

童凌骜(纽约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


Lot 523 

商晚期 安阳 青铜饕餮纹方尊

高52.4 cm

估价:6,000,000-8,000,000 USD

来源:大坂藤田美术馆珍藏,入藏于1940年前。

展览:

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中国殷周铜器展》,1958年11月25日至12月7日。

大坂,日本经济新闻社,《古代中国青铜器名品展》,1960年8月30日至9月11日。

文献:

《藤田美术馆所藏品图录》,卷一,藤田美术馆,大坂,1954年,编号77。

《中国殷周铜器展》,日本经济新闻社,东京,1958年,编号54。

水野清一,《殷周青铜器与玉》,东京,1959年,85页。

《古代中国青铜器名品展》,日本经济新闻社,大坂,1960年,编号41。

梅原末治,《日本蒐储支那古铜精华》,卷二,大坂,1960年,编号132。

贝塚茂树编,《世界美术全集:中国1,殷、周、战国》,卷12,东京,1962年,编号35。

《藤田美术馆名品图录》,藤田美术馆,东京,1972年,编号92。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卷一(图版),东京,1984年,219页,有肩尊46。

樋口隆康, 圆城寺次郎编,《中国青铜器百选》,东京,1984年,编号31。



Lot 524 

商晚期 安阳 青铜饕餮纹方罍

高63.5 cm

估价:5,000,000-8,000,000 USD

来源:大坂藤田美术馆珍藏,入藏于1940年前。

展览:

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美术展:东洋馆开馆纪念》,1968年10月12日至12月1日。

大坂,藤田美术馆,《中国古美术展》,1978年春。

文献:

《藤田美术馆所藏品图录》,卷一,藤田美术馆,大坂,1954年,编号78。

水野清一,《殷周青铜器与玉》,东京,1959年,80页。

梅原末治,《日本蒐储支那古铜精华》,卷一,大坂,1959年,编号18。

贝塚茂树编,《世界美术全集:中国1,殷、周、战国》,卷12,东京,1962年,编号36。

《东洋美术:东洋馆开馆纪念》,东京国立博物馆,1968,67页,编号275。

水野清一,《东洋美术:铜器》,卷五,东京,1968年,图37。

《藤田美术馆名品图录》,藤田美术馆,东京,1972年,编号435。

《中国古美术展》,藤田美术馆,大坂,1978年,3页,编号1。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卷一(图版),东京,1984年,291页,罍23。

樋口隆康, 圆城寺次郎编,《中国青铜器百选》,东京,1984年,编号53。



Lot 525 

商晚期 安阳 青铜饕餮纹瓿

高57.2 cm

估价:4,000,000-6,000,000 USD

来源:大坂藤田美术馆珍藏,入藏于1940年前。

文献:

《藤田美术馆所藏品图录》,卷一,藤田美术馆,大坂,1954年,编号79。

梅原末治,《日本蒐储支那古铜精华》,卷一,大坂,1959年,编号10。

《藤田美术馆名品图录》,藤田美术馆,东京,1972年,编号436。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卷一(图版),东京,1984年,313页,瓿39。



Lot 526 

商晚期 青铜羊觥

长22 cm

估价:6,000,000-8,000,000 USD

来源:大坂藤田美术馆珍藏,入藏于1940年前。

展览:

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中国殷周铜器展》,1958年11月25日至12月7日。

大坂,日本经济新闻社,《古代中国青铜器名品展》,1960年8月30日至9月11日。

东京国立美术馆,《东洋美术展:东洋馆开馆纪念》,1968年10月12日至12月1日。

文献:

《藤田美术馆所藏品图录》,卷一,藤田美术馆,大坂,1954年,编号74。

《中国殷周铜器展》,日本经济新闻社,东京,1958年,编号16。

《古代中国青铜器名品展》,日本经济新闻社,大坂,1960年,编号18。

梅原末治,《日本蒐储支那古铜精华》,卷四,大坂,1961年,编号267。

贝塚茂树编,《世界美术全集:中国1,殷、周、战国》,卷12,东京,1962年,编号9。

《东洋美术:东洋馆开馆纪念》,东京国立博物馆,1968,62页,编号245。

水野清一,《东洋美术:铜器》,卷五,东京,1968年,图47。

《藤田美术馆名品图录》,藤田美术馆,东京,1972年,编号91。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卷一(图版),东京,1984年,373页,匜24。

樋口隆康, 圆城寺次郎编,《中国青铜器百选》,东京,1984年,编号20。

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考》,北京,1984年(2012年再版),50页,图74。

Robert W. Bagley,《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华盛顿,1987年,420页。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4》,北京,1990年,114页,编号123。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天津,1995,195页,图3.34.4。

《中国青铜器全集:商(4)》,卷4,北京,1998年,89页,编号90。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2003年,233页,图13。

小南一郎, 《古代中国天命之青铜器》,京都,2006,页59。



Lot 527 

商晚期/西周早期 青铜四足盉

高18.4 cm

估价:40,000-60,000 USD

来源:大坂藤田美术馆珍藏,入藏于1940年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