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赏牡丹》

 hjmhjmhjmm 2017-02-21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出典】 刘禹锡  《赏牡丹》

  注:


  1、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芙蕖(qú):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 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上闻之,嗟赏移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3、译文1: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译文2:

   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池中的鞭蓉清净却少了些许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5、《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妖无格”的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巨大效应。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瞿蜕园:“禹锡于贞元末尚未多见牡丹,而今大和中重入长安,牡丹又已不复为新奇之物矣。宜其不能已于咏叹也。”(《刘禹锡集笺证》)

   

   6、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记述牡丹的文字散见于历代各种古籍,于是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富丽而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象征意义。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牡丹是美的化身,纯洁与爱情的象征。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兼而有之。


  牡丹花姹紫嫣红,富丽堂皇,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自宋以来,牡丹即被称为“富贵花”。此说起自宋哲学家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


  人们喜爱牡丹,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享誉天下的洛阳牡丹始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在唐朝时,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滥挖药材,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如今牡丹在洛阳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得到大量的培植和发展,大街小巷,公园,单位只要有绿地处都有牡丹花,牡丹花园贯穿洛阳城。目前洛阳的牡丹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之上,创历史之最。


  如今每到牡丹花开的季节,整个洛阳城就是花的海洋,人流如织,来自国内外各地的赏花者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千年帝都洛阳城领略中华民族文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文化节上,游人在对牡丹一饱眼福之余,还可尽情地欣赏夜晚的灯展,白天的庙会及灿烂的牡丹文化——牡丹笔会、牡丹诗词碑文、牡丹插花、牡丹盆景艺术展等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的专业画家、业余画家、农民画家都擅长画牡丹。不同风格、不同画派的牡丹画汇集在洛阳及国内外的艺术市场,形成强大的艺术产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牡丹画,以中国传统写意绘画技法为主,饰以醇厚色彩,花朵雍容艳丽,神韵生动,枝叶生动洒脱,秀而不滞,远望有气势,近看透笔墨的特色,置于厅堂现富贵豪放,挂于书房见清雅祥和。因此,到洛阳看牡丹花,离洛阳带牡丹画已成为游人的习惯,“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当人们离开洛阳时,国色天香富贵吉祥依然伴随着你。

   

  7、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洛阳东傍嵩山,西依秦岭,南含伊阙,北靠邙山。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河山拱载,形势甲天下”之誉。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故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之称。牡丹为我这园艺花较早的观赏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演化过程伊始就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洛阳牡丹不仅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美誉迩;以也其造化钟情,天下君临而总领群芳。洛阳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牡丹之圣地。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朝,隋炀帝(605-618年)“周二百里为西苑……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并记述了牡丹品种名称。宋高承也称“隋炀帝世始传牡丹”。可见洛阳为中国最早的牡丹栽培地之一。


   当时,姚黄出自洛阳司马坡的姚氏家,魏花出自晋宰相魏仁溥家。洛阳地方留守钱惟演赏之曰:“人谓牡丹花王,‘姚黄’真可谓王,而‘魏花’乃后也”。


   北宋时洛阳不仅成为中国牡丹栽培中心,同时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为牡丹研究推广及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景佑元年(1034年)欧阳修著有《洛阳牡丹记》,列举牡丹名品24种,总结了牡丹栽培、育种经验,记述了洛阳人种花、赏花习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其后周师厚(1082年)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列举牡丹109种,芍药41种。元佑年间(1086一1093)张峋撰《洛阳花谱》,列牡丹119种。这些专著对促进当时牡丹发展及后人研究牡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改革开放国泰民安的今天,在迈进21世纪继往开来的今天,雍容富贵,情系万众的洛阳牡丹必定会益增美艳,倍崇尊荣。洛阳牡丹饮誉天下,得益于牡丹谱记的传世,它是研究牡丹的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洛阳牡丹的谱记资料甚为丰富,专门记述洛阳牡丹的名著就有宋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建国后,洛阳人好花之俗更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经济的快速发展,洛阳市党政领导充分利用这一良好民俗,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开发牡丹资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1982年9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定牡丹为洛阳“市花”,并决定每年4月15~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1990年,洛阳已成功地举办了8届牡丹花会,每届接待海内外游客均在数百万人次。花会期间还举办牡丹灯会、经贸洽谈会和一些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洛阳文化艺术品也相得益彰。生产企业和民间艺人向“专、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纸、玉雕、刺绣等牡丹工艺都有相应发展,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牡丹艺术的百花园地;以牡丹为特色的化妆品、工艺品、饮品、用品等得到逐步开发;而在花会期间,《千枚牡丹》个性邮票发行仪式、牡丹婚典、牡丹摄影绘画展、盛唐歌舞《千年牡丹情》等活动的举办,“十万宫廷乐舞”、洛阳剪纸、“唐三彩”、“洛阳牡丹栽培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开发,使牡丹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繁荣。


   到了唐朝,作为陪都的洛阳,牡丹的种植更加广泛,洛阳牡丹品种更加丰富,并出现了从事牡丹专业人员。“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异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当时牡丹至少有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黄色,同时出现了重瓣品种。后唐庄宗(923-926)曾“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其规模不亚于长安唐宫。


   北宋时,洛阳牡丹规模为全国之冠。牡丹出“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洛阳人对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谓天下真花独牡丹”。“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可见,牡丹人养牡丹、赏牡丹已成为民风民俗。其时,牡丹的栽培技艺普遍提高,在播种繁殖的同时,用嫁接的方法固定变异,牡丹“不接则不佳”,使得新品种不断出现。


   纵观洛阳牡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历代兴亡的演变史。难怪李格非叹曰:“天下之治乱,侯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侯于园辅之废兴”,此言甚诚。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之一。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富丽端庄名扬天下。她始于晋、兴于隋,盛于唐,极盛于宋。自隋唐以后,洛阳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苏盐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东曹州、广东韶关等地相继引种栽培,如今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洛阳牡丹已溶入了中国牡丹的花海之中,并且香飘海外。公元724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国;公元1656年荷兰开始引种;公元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培育出100多个园艺品种;美国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开始引进。


   洛阳具有丰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从唐宋开始出现的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已经绘画、刺绣等量大且内容丰富。由于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至爱,千百年来流传的关于洛阳牡丹的种种神话故事和趣闻逸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们把牡丹比作造福人类的天使,反抗强权的正义化身,把她塑造成美丽、善良的仙女等等,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建国后,洛阳考古发掘墓葬中发现的有关表现牡丹内容的珍贵文物,以及现存的古代建筑上的牡丹纹饰,是研究牡丹史、绘画史、建筑史、雕刻艺术史等不可多得的资料。表现牡丹题材的戏剧歌曲、影视音乐以及工艺美术等作品争奇斗妍,琳琅满目。洛阳牡丹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河洛地域周边牡丹文化的发展,为形成中国的牡丹文化奠定了基础。


   洛阳文化艺术品也相得益彰。生产企业和民间艺人向“专、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纸、玉雕、刺绣等牡丹工艺都有相应发展,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牡丹艺术的百花园地;以牡丹为特色的化妆品、工艺品、饮品、用品等得到逐步开发,使牡丹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繁荣。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众多的品种、宏大的生产规模、丰富的野生资源、高超的栽培技艺、日臻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及具有深邃内涵的牡丹文化,在国际园艺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8、在和风煦煦的四月,我们一行人来到洛阳。所有的同行者都不约而同地盼望着一睹牡丹的风采。就这样,我寻思着“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动人情景而心潮澎湃,踏歌循花而往牡丹园。


   一路上,热心的导游先给我们讲述了“花中之王”的许多趣事儿,以慰我们热切的期待。


   素有“九州腹地”之称的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北临嵯峨逶迤的邙岭,南对亘古耸黛的嵩山。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非常适宜牡丹栽培。欧阳修曾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恰恰道出了洛阳的“地脉”是牡丹天时地利之一。隋炀帝迁都洛阳后,西苑从此成为牡丹的乐园。唐朝时,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蔚然成俗。到了宋代,洛阳牡丹甲天下。司马光有诗曰:“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可见洛阳牡丹花事之盛。


   洛阳盛产牡丹,民间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在一个玉树琼枝、漫天飞絮的冬日,武则天在长安城的御花园里,围炉饮酒,赏雪作诗,突发奇想,命令百花在一夜之间全部开放。醉意朦胧中,她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道诏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们得到圣旨,不敢违命,第二天一早迎雪绽放,惟有桀骛不驯的牡丹没有从命。武则天勃然大怒,于是将牡丹逐出长安,贬至洛阳。可是,牡丹一到洛阳却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一代天后,武则天下令将牡丹全部烧死。谁知道牡丹枝干虽然被烧焦,但到了第二年春天,反而开得更加茂盛了。于是,人们对牡丹的“劲骨刚身”、“焦骨牡丹”之赞不胫而走。洛阳人小心翼翼地把牡丹植入家中。他们精心侍养,百般怜爱。牡丹不负众望,娇姿愈盛。不经意中,成就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佳名。


   四月,这是洛阳最美丽的时刻;四月,这是牡丹最霸气的时节;四月,这是爱美的人们如痴如醉的脚步汇聚相拥的时候。四月的洛阳,处处是落霞,一片红、一群紫、一簇粉,还有水墨、碧绿、姚黄……整个洛阳城就变成了一座姹紫嫣红、花香四溢的牡丹城。


   我们的脚步终于踏进了牡丹园。一阵清香扑面而来,碧波清流之中,万株竟蕊,五彩缤纷,朵朵剔透玲珑,满园姹紫嫣红,花海人潮,蔚为壮观。


   根据颜色、花形、产地、种植世家等特点,每一丛花卉冠以一个优美的名字。金碧辉煌的“姚黄”、 绝代花后的“魏紫”、豆蔻年华般的“欧家碧”、 奇异转枝的“潜溪绯”、艳丽绰约的“ 胭脂红”、还有,“醉妃”、“二乔”、“玉天仙”、“飞燕红妆”等等。“洛阳红”的枝叶尤为繁茂,花朵硕大艳美,被尊为洛阳牡丹王中王,倍受推崇。


   脚步,在一丛丛溢彩流光中穿梭;目光,在一簇簇蕊绽锦绣里徜徉;叹赞,在一枝枝妖娆奇葩上栖落。云锦霞棠哪里有这样的灵动,琅玕珠翠又怎会有如此的销魂?


   我们走近一丛奇异的“苏家红”,只见重花叠瓣,朵朵千瓣。正在惊赞不已时,导游开始讲述它的奇妙之处,这花初开时是赤红色,随着花瓣的慢慢舒展,颜色逐渐由深到浅,最后转变为娇嫩的粉红色。特别令人奇异的是,“苏家红”盛开的时候,花瓣边缘色淡,瓣根色浓,由浅及深,似画家均匀涂抹一般,人们称之为花王二世。其后,导游又介绍了不少优秀品种,像平展面头的“左花”、花大如盘的“魏紫”、桔红色的“牛花”,依次被称为花王三世、四世和五世。每一丛花都绚烂多姿、美不胜收。


   我最喜欢一丛白牡丹,名字好像叫“白雪塔”。莹白的花瓣,赛雪欺霜,晶莹剔透,好似层层白雪堆积而成的玲珑仙塔。传为这白牡丹是宋代元丰年间一位名叫贞子的女子幻化而成的。美丽纯洁的贞子因蒙冤受屈而致死,被葬于邙山之上,一年之后,她的坟头竟开出了洁白如雪的牡丹花,昭示她清白如玉的一生。因其花色雪白,外形像一座塔,所以得名“白雪塔”。听闻导游的这番话,更觉得她像一位冰肌玉骨的女子,亭亭玉立,清丽脱俗,动人心魄。我们屏气吸声,不敢近亵一点点,生怕一丝声息就会惊走了她似的。微风拂过,粉雕玉琢般的叶瓣折腰争舞,金蕊玉霄,无限清雅。真正应了那句“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


   我的目光久久停驻着,我用纯净的心灵感受着这份奢华的邂逅。也许,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成就了牡丹的传奇。其实,贫寒风霜的逆境磨练才是牡丹华贵气度的活水清流。一个人的高雅的内在修养、适度的言行之中,必然有着岁月的沧桑积淀,有过荆棘坎坷的磨砺。一个人,可以选择这样的成长过程:在历经沧桑和各种磨练之后,高情远致,才勤并揽;远离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份遐想一直在脑海里流连,于是记了下来,常常自悟。

 

  9、自小生在彭州,十二年的日日夜夜,见证了它的前昔今朝。

  这座宁静美丽的小城,虽没有首都特区的繁华先进,却有它自己独特幽雅的韵味。彭州乃天府之都的一片土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四面环山,绿树成荫,气候怡人。若问这春日里哪一座山最为美丽,那便独属丹景山。

  丹景山,以漫山的似云霞的牡丹而远近闻名。其品种繁多,较为稀有的为绿牡丹,常见有美人娇、大红牡丹、白牡丹等,或清或雅,或幽或浓,被古人视为祥瑞富贵之花,冠以“花中之王”的美称,与“花中之后”月季相齐名。曾有诗赞其花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若问丹景山何时景色最为美丽,那自然便是三月花开时。在那晨雨蒙蒙的早上,你斜举一把油纸伞步入山中,那幽静弯曲的古道,那两边沉默的古木,那一团在细雨如愁中模糊的绿意,那迎面而来的潮湿的山风,皆令人流连在这片静谧中。缓步走到路的尽中,眼前阔然开朗,一片平整的斜坡上,种满了大大小小红白粉黄的牡丹。她们就那样站在那里,亭亭玉立,不染纤尘。雨丝化为水珠,落在那娇嫩的花瓣上,水映出花的色,花的色染浸了水,在丝丝绵雨中,竟是那般出尘脱俗。这样唯美的花朵,种满了平地,种满了天际……上坡有一座古亭,古亭前满山的牡丹,让我恍惚间不禁感叹,人间能有几回如此美景?那花似幻化为仙子,轻舞水袖,衣带飘飘,在满山锦绣中嬉戏……除了三月花开,五月花落也美得令人窒息。为一睹牡丹凋落的人们不远万里来到丹景山一饱眼福。牡丹花落时很奇特,牡丹花盘生得大而娇媚,落时不似其它花朵般片片花瓣落下,而是整朵花一同坠于泥地。牡丹生时是天香国色,谢了也依旧保持整朵美丽,这种精神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大片牡丹齐齐随风落下,只余一杆孤枝傲立,凄美的让人们心中不免泛起苦涩。丹景山的牡丹象征了在孤世中傲立,一枝独自宁静优雅的品质,这不正是彭州的精神么?

  不管外界多么纷扰,彭州也依然宁静美丽,其乐融融。不管过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我都忘不了彭州,这个纯朴美丽的城市,我永远的家乡。我为丹景山,为彭州的美丽而自豪。我是彭州人,我为彭州而骄傲!(学良)

 

  10、花儿,自己是美丽的,人们看着是美丽的,带给世界是美丽的。

   我不知道多少人喜欢花儿,我想,估计,差不多,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花儿。花儿雅,雅的文人雅士吟咏它,花儿俗,俗的百姓人家栽种它,花儿好,好的上至皇帝老儿,下至贫民百姓共赏之,花儿香,香的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共嗅之。所以,雅俗共赏的词句出现了,人们欣赏爱惜它,人们培养移植它,有花儿的世界开始精彩,有花儿的大地开始灿烂。

   说得早些,不论什么花儿,它们大都植根于大地原野。因为它们美丽,因为人们喜欢,于是它们离开了家园,离开了故土。有的被束之高阁,有的被植于庭院,开始装点人们的环境与生活,花儿的色彩,花儿的形体,花儿的清香,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从古至今地接受着。

   花儿开始升华了,开始被人们浓缩了,开始被人们写入文章了,开始被人们栽进花盆儿,开始被人们入药。无论你是雪域的臧红花,还是天山的雪莲,无论你是南国的茶花还是红棉,无论你是中部的杜鹃还是北国的桃杏,江南的油菜花与日光争辉,北疆的梅花与白雪斗妍,各种各样的花儿,成了点缀人们生活中必须。花儿给父母送上子女的祝福,给情人送上温馨的浪漫,新娘子手里捧的头上戴的鲜花,更是美仑美奂,把人生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人们比较着,人们赞叹着,人们评判着,人们选择着。“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雍容华贵,富丽端庄,国色天香,于是乎,花中之王的桂冠戴在了牡丹的头上。不论评价如何,在“春来谁做韶华主,总是牡丹袖群芳”的季节,我去洛阳探望了牡丹。因为“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据载,牡丹种植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杨贵妃得宠时,广植骊山独赏之,花色品种得到充分发展。传说,女皇武则天嫉妒牡丹国色,把牡丹从唐都贬到洛阳。然而,也不得不吟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末待晓风吹,”以赞牡丹傲骨。

   洛阳牡丹天下第一,真是不假。我们去的地方是神州牡丹园,与佛教圣地白马寺隔路相望。可能是这里牡丹名气太大的缘故,国人趋之若鹜,人流如鲫。在看惯了漫长冬季的苍凉后,乍一看春色满园的牡丹,真是春光明媚,心旷神怡,闻着牡丹的花香,听着轻盈的音乐,漫步在鲜花丛中悠哉快哉!

   红的,紫的,黄的,绿的,粉的,黑的,白的,花的,真是目不暇接,惊诧开眼,赞叹之中吐出舌头。单株的,成片的,怒放的,半开的,还有含苞待放的,美不胜收。万花丛中点点花魁,郁郁葱葱阵阵花香,我们醉了,游人醉了,就连花儿自己也醉了。

   我来报报牡丹的花名:太阳,白雪塔,夜光白,黑花魁,紫香楼,葛巾紫,似荷莲,首案红,银粉金鳞,新扶桑,珊瑚台,银装巧对,胭绒紫,飞燕红妆,肉芙蓉,状元红,金阁,绿牡丹……,太多,记不住。牡丹园内,小桥流水,亭榭回廊,碑拓皆比,一片春意盎然,“花开时节动京城,”走在花间的感觉真好。

   仔细听,华夏第一寺的袅袅梵音传来,佛国仙境,仙境花香,太多的花儿,太多的美,说句俗话,怎一个美字了得!别了,牡丹,问候你,牡丹,想念你,牡丹。

   

  11、平生爱旅游,更因为近年来日子过得有些平淡,所以我很喜欢出去走走,名山大川、文化名城亦或风情小镇都足以引起我前往一观的兴趣,甲天下的洛阳牡丹自然也让我心向往之,虽然我对这种“富贵花”其实不是最爱的。

   “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它端丽妩媚、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让人倾倒。它以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引得历史上不少诗人为其作诗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又宋词《爱莲说》中写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名句流传至名。在中国传统意识中,牡丹被视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素有“国色天香”、“百花之王”、“富贵花”的美称。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我们的祖先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据说隋代隋炀帝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即今日的洛阳。到了唐代,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宫中亦爱种牡丹,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诗人李正封赞牡丹为“国色”、“天香”,唐皇极为赞赏。“国色天香”亦从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号。白居易的《买花》记录了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唐朝人在牡丹花开季节,举行牡丹盛会,长安人倾城而出,如醉似狂。刘禹锡留有《赏牡丹》的诗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说到洛阳牡丹,又与武则天扯上了关系。唐时,一个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气,武则天到后苑游玩,只见天寒地冻,百花雕谢,万物萧条,心里十分懊恼:若一夜之间,百花齐放该多好,以我堂堂武则天之威,想那百花岂敢违旨!想到这,她面对百花下诏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武则天诏令一出,百花仙子惊慌失措,聚集一堂商量对策。有的说这寒冬腊月要我们开花,不合时令;有的说武后的圣旨怎能违背呢,不然,一定会落个悲惨的下场。众花仙默然,她们都目睹过武则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种种劣迹,怎么办呢?第二天,一场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尽管狂风呼啸,滴水成冰,但众花仙还是不敢违命。只见后苑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真的顶风冒雪,绽开了花蕊。武则天目睹此情此景,高兴极了,突然,一片荒凉的花圃映入眼帘,武则天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这是什么花?怎敢违背朕的圣旨?”大家一看,原来全是牡丹花。武则天闻听大怒:“马上把这些胆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去。”谁知,这些牡丹到洛阳,随便埋入土中,马上就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要一把将牡丹花全部烧死。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挣扎、呻吟,然而,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虽枝干已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牡丹花因此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仙子也以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拥戴为“百花之王”。从此以后,牡丹就在洛阳生根开花,名甲天下。

   洛阳牡丹有鹿韭、木芍药、花王、洛阳王、富贵花等别名,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牡丹叶的颜色以绿色、黄绿色为主,个别品种的叶有深浅不同程度的紫晕;有的叶面上还缀有紫色或黄色的斑点;叶背面多为灰绿色和浅灰色。洛阳牡丹观赏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有单瓣(层)、重瓣(层)、千瓣(层)三大类。有的品种花器齐全,萼片,雄蕊、雌蕊发育正常;但有的品种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绣球型等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缤纷的花朵。

   关于牡丹的趣闻很多。江苏省盐城市便仓枯枝牡丹园的枯枝牡丹,其花瓣多少是随平闰年而出现的,闰年花瓣为偶数,平年为奇数。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吕店乡村民李宗道家中,有株清代嘉庆年间栽的老牡丹。这株牡丹非常奇特,凡家中喜添子女,其当年开花比往年多一朵,凡家中遇到不幸之事,其花定比往年少一朵。四川省彭县丹景山后侧一山中,有一片原始森林,林内生长着一片野生牡丹,方圆一华里,树立2-3米,满树皆花,使观者惊讶不已。云南省得钦地区哈巴雪山南侧,生长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奇色牡丹,当地人讲:其花瓣基部为黄色,中部为粉色,上部为红色。云南省一花农,用铝钒土浇其白牡丹根部,连续两年后,其花变粉,第三年变红紫。甘肃省陇西县一农民,将牡丹枝倒接在另一株牡丹上,花特大,有25厘米。并且花瓣倒卷。云南苍山上的野生黄牡丹与野生黄莲伴生在一起,采挖时,发现它们的要连在一起,“难舍难分”。更使人感到奇怪的是,此山开黄花的植物居多。云南省昭通地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牡丹,花径不过9厘米,楼高(花厚)却20厘米,被誉为筒状牡丹。

   牡丹的花期有早有晚,有些品种有二次开花的习性,春天开花后,秋冬可再次自然开花。也可通过人工催延花期,使其四季开花。在洛阳,你可到众多的牡丹公园去观花,也可在居民院落的花台里闻香,甚至在街边的园林绿地中欣赏。

   花是美的象征,爱美是人类的天赋。赏花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精神文明之举。

 

   12、欣赏了腊梅的脱俗,领略了海棠的精致,现在该是捧读牡丹的最好时节了。俗话说:“谷雨三朝看牡丹。”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意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这些赞誉牡丹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抒写着牡丹的“国色天香”。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形繁多,花朵大而色艳,雍容端庄,富丽华贵,浓郁芬芳。被誉为我国的国花,也是我们国家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向上,爱花,爱美的优秀团体。宠爱牡丹的历史更是源源流长。我们祖先对牡丹情有独钟,翻开我国栽种牡丹的历史,你不难发现先人对牡丹的热爱几乎和他们繁衍生息的历史一样地深厚与悠久。我国的牡丹文化起源,据说从《诗经》就开始了,算起来,距今约三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牡丹进入药物学,自然,人们知道牡丹不仅能够令人赏欣悦目,而且还能治病救人。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兴建西苑,圣诏天下奇石花卉,牡丹也就顺理成章地自此进入皇家园林。由于牡丹的妖娆绝伦,唐代吟诵牡丹的诗篇大量涌现,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琼台月下逢。”此诗绝唱千古。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被我们广为传诵。宋代的诗词歌赋均有吟诵牡丹的佳作名篇,并且还出现了有关牡丹的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等。至于民间那街头巷道的花乡牡丹传说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如雷灌耳。君不闻民有传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话虽不太雅,也很调侃,但也是牡丹动人心魄的又一写照呀。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丽佳天下,更惹古今中外人士的慨叹。洛阳人把牡丹作为市花,谷雨到来,牡丹盛开,无论是城郊还是村野,连阡接陌,艳若蒸霞。

我们山东荷泽人对牡丹的钟爱也决不亚于洛阳。荷泽每年的国际牡丹花会(每年的4月18日到5月5日是荷泽的国际牡丹节。)都吸引着数以百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荷泽的一大盛事。

听说西藏人称牡丹:“边也梅朵”,意为吉祥如意的意思。可见牡丹也寄予了我们国人对团结、安吉的美好向往。

当今的牡丹品种繁多,大约有六百多种,并且有的比较名贵的品种牡丹,差不多每个种类后面都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故事,比如:玉板白,其花白如玉,形圆似月,香味特别地浓馨,是名贵的品种,传说是一位苦命的女子变的。(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但也说明着人们对名花历史渊源的追溯愿望。同时也眷写着人们对牡丹的挚爱。)至于人们对于牡丹的栽种技术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些知名的花匠对每种牡丹的品性了如指掌,冬天扒土看根,就能分辨出是何种牡丹。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牡丹以其特有的尊贵,独领花间风骚。“条风吹破当三月,谷雨过来又一尘。”牡丹当与春同步,千娇百媚。如此名花如此景,怎容凡俗负丹情。

今天,我国的牡丹适逢盛世,沐浴春晖,繁华空前。“花运昌时,国运昌。”愿我们的祖国同年年的牡丹花势一样蒸蒸日上,富贵吉祥……

 

   13、一直以来,我都喜爱有着“容谷佳人”之称的兰花和有着“生意不须沾寸土,通词直欲托微波”的清高洁雅的水仙花。

   第一次见到牡丹,那是多年前的秋天,朋友送了我几株牡丹。实在是没有想象中的惊艳,相反,枯槁的树枝,光秃秃的树干丝毫让我实在不敢苟同诗人笔下的国色天香这几个形容字。我把这几株牡丹培植在花园里,也没有用心打理,第二年春天,我竟发现枯槁的树枝长出了新芽,上面有小小的蓓蕾钻出来,我小心地呵护着,每天浇水,到了四月份,竞然开出了白色和红色的牡丹花骨朵出来。

   花园里姹紫嫣红,牡丹花害着衿持,慢慢地开出了花朵,满园的春色,关不住牡丹的婀娜娉婷,姹紫嫣红。那是怎样的花啊?那花瓣大而不润,花型大而不香,却掩不了它的倾国倾城、闭月羞花,层叠的花瓣里漫浸着它的雍容华贵。那是怎么样的美啊?曾经见过周敦颐的《爱莲说》有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王实甫的《牡丹亭》:“原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总让你想起柳梦梅、杜丽娘的多情;似乎总想起李隆基陪杨贵妃欣赏的有着姚黄、古铜颜、金玉馨、葛巾、绛蝶、魏紫的御牡丹,那是有着轻云所想的华裳,还是百花所羡的容颜?还是有着“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的绝代与芳华。牡丹定是痴情的女子所化,不然,她何以开得如此的多情,你看那密蕾轻舒,花瓣云卷,不知道是她醉了春风,要或是春风被醉了?“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人在斜阳下,暮蔼沉沉藏花魂。牡丹的多情、那一枝露凝香的红艳,是为谁绽放?又是为谁匆匆谢幕?

   喜爱上牡丹,不仅仅是如此。“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渠争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记得有一据典:当年武则天当政,某日诗兴一起,遂作一首:“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间全开,惟有牡丹抗旨不开,则天皇帝勃然大怒,将牡丹贬至洛阳,牡丹一到洛阳就全数怒放。后武皇下令火烧洛阳牡丹,不料第二年牡丹当春乃发,越发茂盛。

   凝金风玉露,聚朝晕夕露,只一笑,点点滴滴,都是情语。问君何所爱,梦看天彭牡丹开。

 

   13、“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每年的四月是牡丹花开的最佳时节,古都洛阳都要举行盛大的牡丹花会,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竟相观赏,真正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朵朵,一簇簇的牡丹,花容端丽,雍容华贵,引得游人驻足观望,啧啧赞叹。真是:风姿绰约绽笑颜,微风轻拂舞翩翩。游人驻足齐声赞,牡丹仙子下凡间。


   四月的洛阳,处处暖意融融,人潮涌动,游人们倾心相望,留恋着国色天香。牡丹园内,各色品种的花树也和牡丹交相辉映。


   园中一池粼粼清波,池旁一架紫藤花开得正盛,紫蓝花串自枝头挂下,仿若垂云落霞,色绮香幽。各种花木也和牡丹争着彰显自己独特的美丽,引得游人频频驻足。低眉呼吸,我醉在这浓浓的春色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