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复临床必备|气管切开术后的物理治疗

 昵称34246721 2017-02-21

 1、什么是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是一种切开颈段气管前壁,插入气管套管,并通过气管套管呼吸的急救手术。  


  


  1.1套管介绍


  常见的套管分为金属套管、塑料套管和硅胶套管三种。套管的选择根据年龄、性别和需要选用。


  


  硅胶套管




  1.2手术方式


  


  手术的操作步骤:①切开 ②分离颈前带状肌 ③暴露气管 ④切开气管 ⑤插入气管套管 ⑥固定套管 ⑦缝合切口


  


  1.3术后气道内


  


  术后的气道内情况如图所示,套管将置于气道内,占据了气道的大部分空间,呼吸时气流将大部分经由气管套管进出肺。




  2、为什么要进行气管切开?


  喉阻塞3-4度喉阻塞


  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阻塞 如昏迷、颅脑病变等


  某些手术的前置手术 如口腔、咽、喉部手术


  长时间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气管切开术后引起的问题


早期


①窒息或呼吸骤停


②出血


③手术损伤临近的食管、喉返神经、胸膜顶


④气胸、纵膈气肿


⑤环状软骨损伤


中期


①气管、支气管炎


②血管腐蚀和大出血


③高碳酸血症


④肺部感染及肺不张


⑤气管套管脱出


⑥气管套管阻塞


⑦皮下气肿


⑧吸入性肺炎和肺脓肿


后期


①顽固性气管皮肤瘘管


②喉或气管狭窄


③气管肉芽组织过长


④气管软化


⑤拔管困难


⑥气管食管瘘


⑦气管切开伤口瘢痕高起或挛缩


  病人进行气管切开后,无论早期、中期还是后期,都会引起非常多的问题,其中:高碳酸血症、肺部感染、肺不张及拔管困难,是与我们物理治疗相关,也是能通过物理治疗解决的问题。



  4、拔管


  经治疗,呼吸道阻塞症状解除,呼吸恢复正常,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先堵管24~48小时,即在活动及睡眠时呼吸平稳,方可拔管。




  拔管指南


拔管指征


拔管禁忌症


撤掉气管切开的最初指征


肿瘤


出现规律的自主呼吸且RR<30次/分


上呼吸道水肿


充足氧饱和度时吸入氧浓度<35%


咳嗽或咽反射缺如或不足


剧烈咳嗽-利于清理气管切开导管的顶部


持续性吞咽困难和气道抵抗力差


呼吸音清晰


清除分泌物能力降低


营养充足


呼吸频率快>30次/分


语言治疗师评定病人的吞咽能力并能吞吐唾液



 


 5、问题解析与治疗策略


  高碳酸血症:主要表现为PaO2<60mmHg且PaCO2>50mmHg


  肺部感染:主要表现为咳嗽、痰量增多


  肺不张:气道阻塞,呼气气流降低和无效咳嗽都可能引起肺不张


  拔管困难:即因为某些特定原因导致无法拔除气管套管,如RR过快,咳嗽无力等。




  5.1高碳酸血症


  ①肺或胸廓顺应性降低、痰液多引起的气道阻力增加,导致通气不足


  ②发热、外伤后新陈代谢加快,导致二氧化碳生成量增加


  ③痰多、呼吸肌无力,导致肺活量降低,解剖死腔增大


  总的来说,顺应性下降、痰液量增多及呼吸肌功能障碍导致或加重了高碳酸血症,因此,改善顺应性、促进痰液排出、增强呼吸肌肌力,是我们在改善高碳酸血症上主要的物理治疗策略。




  治疗策略一:


  改善顺应性→胸廓松动术、呼吸操训练  


  胸廓松动术 呼 吸操




  治疗策略二:


  促进痰液排出→有效的气道廓清技术


  对于痰液增多的患者,气道廓清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肺部积聚的痰液排出体外。普通的胸部振动、叩拍也是有效的,而合理地运用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自主引流、体位引流等气道廓清技术,能更快速地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而对于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进行体位引流,则需要慎重考虑患者的病情能否维持在引流体位,并注意保护好气管套管,引流过程中需密切检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自主引流 体位引流


  


  治疗策略三:


  增强呼吸肌肌力→呼吸肌肌力训练


  ①呼吸肌肌力训练可用膈肌抗阻法进行,于患者腹部放置一重量适合的物品,对患者吸气时的膈肌产生一定阻力。


  


  ②对于携带塑料套管或者硅胶套管的患者,也可以把输液器上的滴斗从中间剪开,留下一小段导管与流速调节器,把滴斗套在套管上,此时由于气管套管进出空气的空间变小,对患者呼吸时产生了阻力,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用流速调节器调节导管开放的大小,从而实现呼吸肌的肌力训练。


 


  


  5.2肺部感染


  ①患者处于气道开放状态


  ②长时间的卧床及体力活动减少,造成肺整体或局部通气不足,加之咳嗽反射减弱,导致痰液潴留


  ③胃食管返流、误吸


  阿拉斯代尔.戈德斯教授说过:“由于耐药性的发展,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我们已经快没有可以选用的抗生素了。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只能是预防。”


  其实,在肺部感染的物理治疗上,我们能做的并非只有预防。在强调预防肺部感染或者感染再发生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进行以下物理治疗管理,来为已经存在肺部感染的病人提供帮助:


  ①卧床体位多变换


  ②在病情允许下,尽早坐起及站立进行活动(如站立床训练、坐/站位下进行呼吸操训练等)


  ③进行深吸气训练、手动肺过度充气等改善肺部通气的治疗


  ④有效的气道廓清技术


  ⑤鼻饲操作方法的指导,避免胃食管返流、误吸,喂食时床头应尽量抬高在30°以上,并且喂食后一小时内床头不摇平、不对病人进行剧烈的搬动与翻身叩拍。


  


  5.3肺不张


  ①术后长期仰卧位,缺乏定期深呼吸,没有叹息以及膈肌功能不全。


  ②吸烟、高FiO2、麻醉引起表面活化剂功能降低


  ③黏液堵塞、气道阻塞


  ④支气管吸痰造成的气道负压


  ⑤呼吸肌能力下降以不能产生足够的负压


  针对引起肺不张的一些原因,我们可以进行的一些物理治疗策略有:


  ①整患者体位,常左右翻身以及尽早进行直立体位训练


  ②深吸气训练、胸廓扩张运动、手动肺过度充气(MHI)、呼吸的神经生理促进疗法(NPF)


  ③有效气道廓清


  ④呼吸肌肌力训练:膈肌及肋间外肌为主


  


  5.4拔管困难


  常见引起患者拔管困难的原因有:


  ①大量气道分泌物


  ②呼吸频率快


  ③高浓度吸氧依赖


  ④咳嗽无力


  ⑤持续性吞咽困难


  治疗策略:


  ①进行有效的气道廓清,减少气道内分泌物


  ②进行呼吸控制或呼吸的神经生理促进疗法,降低呼吸频率


  ③治疗过程中逐渐减少吸氧浓度


  ④呼吸肌肌力训练,提高咳嗽能力


  ⑤ST介入,改善吞咽功能


  


  5.5问题与策略汇总


  前面讲述的内容,也许并不是那么好理解,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复杂,主要的问题,与相应的治疗策略,通过下面的表格,就很清晰了。


  


问题


治疗策略


气道廓清障碍


气道廓清技术(AD、体位引流、翻身拍背)


呼吸模式异常


呼吸控制(清醒)、NPF(昏迷)


呼吸肌功能障碍


呼吸肌肌力训练


肺容量不足


TEE、MHI、直立体位


胸廓顺应性下降


胸廓松动术


护理知识缺乏


指导体位摆放、鼻饲方法


  6、治疗思路与实施


  那么,我们作为物理治疗师,在为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该如何进行决策,治疗又该如何实施呢?


  在进行治疗时,我们优先处理痰液与呼吸模式的问题,当患者痰液量减少,呼吸频率小于30次/分后;我们下一步要解决患者吸氧浓度的问题,需要患者的吸氧浓度小于35%,当然,这一步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是患者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就是解决呼吸肌肌力,提高咳嗽力量的问题了。当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就可以进行24-48小时的试堵管,试堵管成功,即可拔除气管套管,若试堵管不成功,我们则需分析出失败的原因,作出相应的处理。具体流程请看下图:


  


  


  6.1试堵管期间注意事项


  密切关注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氧饱和度,如有问题立刻停止堵管


  密切观察病人堵管过程中有无呼吸困难、嘴唇发绀,如有则立刻停止堵管


  加强翻身、拍背及体位引流,防止因痰液潴留而引起的肺部感染加重


  若试堵管期间痰液较粘稠,必要时增加雾化吸入次数


  对于痰多且粘稠,呼吸肌力量不足的病人,必要时复查血气,若有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则暂缓堵管


  


  6.2判断套管型号是否偏大


  ①主观证据,需与呼吸肌肌力不足鉴别


  堵管后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


  心率加快


  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


  咳嗽有力,但遇浓痰便无法咳至口腔


  ②客观证据


  CT示套管口径相对气道偏大


  


  7、拔管后


  气管套管拔除后,是不是治疗就可以停止了?答案是否定的。


  拔管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坐位及站位下的活动、加强呼吸操训练,以维持和改善通气,防止再感染。对于病情较好的病人,可进行有氧训练,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能力。


来源《康复医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