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唱念做打】忆欧阳予倩与梅兰芳谈舞

 Ouy_chch 2017-02-21

忆欧阳予倩与梅兰芳谈舞


王克芬




梅兰芳与欧阳予倩



回忆和欧阳老师在一起的日子里,他那深思熟虑、语重心长的话语,说的都是如何探索一条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民族舞蹈的道路。所以他要研究我国古代的舞蹈历史,研究如何去批判地继承我国悠久而优良的传统。他认为戏曲当中的舞蹈动作,继承保存了我国古典舞蹈的传统。

有一次,欧阳老师带着我去拜访梅兰芳先生,以梅兰芳先生的戏曲舞蹈图和方法以及技巧的应用和特点,加以研究总结,写出《梅兰芳的舞蹈艺术》。

梅兰芳先生是一位集大成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古典舞蹈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有新的创造。他不仅把歌、舞、表演融合得非常好,而且为了剧情需要,把舞蹈动作加以组织,创作出成套的、完整的、可以单独表演的节目。如《嫦娥奔月》中的“花镰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西施》中的“羽舞”、《天女散花》中的“绸舞”,这些都是有定评的。

梅先生还善于把其他行当的动作,吸收运用在旦角的表演节目里,像《霸王别姬》的剑舞就是借鉴《鸿门宴》和《卖马当锏》中的舞蹈加以提炼美化的。

所以当我们听到欧阳老师的计划之后,不禁欢喜地跳了起来。记得欧阳老师把提纲的内容大致和我们谈了一下,他说: “首先要彻底眀瞭梅先生在古典舞方面的创作意图和方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他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梅先生的艺术是经过了怎样的道路逐渐臻于完善的呢? 一定要找些代表作来研究。像《嫦娥奔月》开始是怎样创作的? 《霸王别姬》、《游园惊梦》后来演的和最初有什么不同? 初步研究梅先生舞蹈的特点,觉得他的歌和舞与剧中人的感情相结合,能通过动作表达艺术意境,独成风格。他在技巧方面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如果作为谈话记录来写,前面有序言,中间有分析,最后再写出结论,这个计划不知道梅先生能不能同意。”谈话的第二天,我就随着欧阳老师前往梅先生的家。



梅兰芳练功


那是 1959 年 2 月 24 日,正是梅花盛开的时节。梅先生听过提纲以后非常高兴地说: “亏您想得那么周到,这篇文章您来写正是最好不过了。”欧阳老师知道梅先生要去郑州演出,马上说要跟着去,一方面再讨论节目的观摩研究,另一方面也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他谈谈。

后来,两老又把话题转到用动作表达情感的问题。欧阳老师说: “记得为了准备中国京剧团访日演出,曾把《霸王别姬》中的‘四面楚歌’一段加强了,梅先生在台上的动作马上有了改变,那一切改变不是形式的、表面的,是从感情出发的,如内在的感情能与动作、表演完全交融一致,控制得恰到好处,十分感人。我觉得您已达到得心应手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人家学您,而又不能完全像您的地方。”梅先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说: “所以说完全模仿我的一举一动,并不一定就像我,因为没有把握住人物的精神。动作要有目的,要结合剧情和人物的感情,所谓‘善学者师其意’,就说化妆吧,也不能模仿,而要根据本身的条件来化妆,表演就更不同。”

每当我们观摩梅先生的演出,总会觉得同样一种程式动作,他一做就那么自如,那么好看。他善于灵活运用程式,经他精心的琢磨,把《贵妃醉酒》中的两个“卧鱼儿”的身段,用来表现杨玉环俯身嗅花的动作,赋予了程式以新的生命。

梅先生说: “京戏有一套程式,但动作运用,大小、快慢、轻重之间的分寸就要讲究。”那几天他刚看过昆曲《琴挑》的演出,他说: “潘必正对陈妙常是外冷内热,蕴藉风流,有如动作碰了陈妙常,这是很偶然的,不经意的,陈妙常应该把手慢慢放下来,如果两个人的动作都做过了头,就会把观众吓一跳。不掌握这种分寸,也会流于轻浮,不是琴挑,而是人挑了,所以动作要恰到好处。”

欧阳老师接着说: “演员之间的交流适应也很重要。”梅先生也有同感,他认为有些演员对这些方面有注意不够的地方。后来他在《表演艺术的江湖》一文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 “我和杨小楼先生演《霸王别姬》舞剑一场,虞姬说完‘献丑了! ’就要进场去拿剑来舞。这时我往后退一步,他便向前挤我一步,瞪着两眼看我,他的意思是说: 霸王知道大势已去,在这生死离别的关头,他极爱虞姬,多看一眼也是好的。他当时那种神态,感动得我心酸难忍,真的可以哭出来。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缘故。”我们当时就想,这些问题也是舞蹈演员没有完全解决的,也是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欧阳予倩《思凡》



还有一次关于舞蹈艺术的谈话,记得是在哪一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欧阳老师正在病中,他疲惫地靠在沙发上,低声地和我们谈论《唐代舞蹈》的编写提纲,我们静静地坐在他身旁,很想阻止他谈话,希望他能好好休息,但是我们无法打断他的思路。

忽然,梅兰芳先生进房来了,他说他好几天前就知道欧阳老师病了,今天好不易才抓了空来。两位老人一见面就谈起戏曲舞蹈的问题,欧阳老师一直在惦记着研究梅兰芳的舞蹈,所以话题很自然地转到这里。梅先生说: “有些舞蹈工作者,学习古典戏曲舞蹈,往往把动作切成一块块、一个个的,连不起来,再加上 1、2、3、4,就把传统戏曲舞蹈的韵味全给抹掉了。”欧阳老师插言道: “我们的古典舞蹈是非常讲究连贯的,节奏也不是平板的 1、2、3、4,而是有快、有慢、有起、有伏的。中国古典舞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它自己的搞法,不能急于把它改变成另外的样子,首先要完全学会,并体验它内部的精神何在,正像作曲家一样,旋律都在心中烂熟了,运用自如了,自然会产生新的作品。古典舞的训练方法不必打乱加芭蕾。这里有少离开原来基础和不离开原来基础的问题,您的表演就没有离开原来的基础,而又有所发展。”梅兰芳连连点头,表示同意。接着,话题又转到动作的连贯性,以及在动态中表现感情的问题。



梅兰芳《霸王别姬》“剑舞”


梅先生说: “有些人学古典舞,只注重静止的姿态( 如亮相之类) 而不去注意学习这一姿态到另一姿态中间是怎样连接的。比如舞剑,从这里( 这时,他比划着双手掐剑诀,右手臂屈举至头顶,左手平伸) 到这里( 他左手屈举至头顶,右手放在胸前,做个向前刺出的动作) 这中间连接的动作就很重要,心中的劲儿,要随着手这样动( 他又把两个姿态用圆线连起来,头、胸、腰一起随和着动) ,就会好看。如果从这里直筒筒地、马马虎虎地伸出去,就不好看,也没有劲,古典舞的韵味就在这些地方。又如像这一指,手拿出去要先在胸前划一个圈,然后指定,既好看,又有劲,至于这个圈是划大划小、划高划低、划快划慢,又要依着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和心情而定。”梅先生伸出那比着兰花式的手,轻轻一点,眼光随着手的动作送出去,然后手指定,眼看定,稍稍一停,目光与手的动作配合得那样好,显得很有韵味。我们注视着他的手姿,完全忘记了这是一双六十多岁老者的手,我们深深相信眼前的是一双柔和的、富于表情的少女的手。

欧阳老师也曾和我们多次谈过动作连贯、衔接的重要性,他说: “过去旧社会的老师,怕徒弟超过自己,于是就留一手,留哪一手呢? 就是留动作姿态之间如何连接这一手。”可见动作的贯穿、衔接是大有学问的,需要我们十分注意地去学习它。

从这些谈话中,使我们体会到: 舞蹈是用人体的动作去表达感情的,虽然有时也用停顿、用静止的姿态刻画人物,表达感情,但舞蹈艺术主要的、更多的是在动态中表现感情。我们有了这样的体会,就能真正学会古典舞,掌握古典舞的精神,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这以后,由于两位老人都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研究和编写《梅兰芳的舞蹈艺术》的计划就被搁置起来了。在梅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欧阳老师在病中写的纪念文章,还念念不忘这项未完成的工作,对没有把梅先生继承、创作、发展古典戏曲舞蹈的宝贵经验整理出来、传之后代,感到深深的惋惜。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01


京剧道场


走进京剧,感受京剧

本平台以传播京剧艺术为宗旨,平台文章欢迎转载,在明显位置注明来源。“原创”稿件必须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