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指导】——炼字

 WENxinHANmo 2017-02-21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尝一脔而知全鼎。



炼数量词

  数量词:数量词即数量形容词,是表示数、量或程度的形容词。 数量词包括不定数量词和数词。

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嵌用“千里”、“万重”、“一日”三个数量词,不仅表现了舟行之速不可阻挡,而且也渲染了长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气势。范仲淹《渔家傲》写“边声”之多用“四面”;写山之多用“千”字,渲染了边塞苍茫悲凉的气氛。 辛弃疾《西江月》通过“七八个”和“两三点”两个数量词,营造了一种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



炼形容词

      形容词:很多语言中均有的主要词类中的一种。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 状态、特征或属性,常用作定语,也可作表语、补语或状语。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炼动词

  动词: 一般就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汇。基本上每个完整的句子都有一个动词,要表示第二个动作时可使用不定词、动名词、对等连接词、从属连接词或增加子句等方法连结。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一“随”一“抱”,写出了征人枕戈待旦的紧张与警惕,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征战时战士的生活。倘换成“听金鼓”、“傍玉鞍”之类,意虽可通,却觉逊色。孟浩然《过洞庭》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选择得好,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雄伟气势。炼的也是动词。



炼虚词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不表示实在的意义,除副词外一般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在新诗创作中,虚词的运用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杜甫的《蜀相》一诗的前半首是这样写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的评语说:“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祠院中的碧草,草色自映阶砌,密叶的黄鹂婉转美妙的好音,这些物都是无情的。草当春时自然生绿,鸟在春时也是自然婉转鸣而不停。这些无情之物当然不知道人间沧桑与悲幸。这些情感都从“自”、“空”两个字传送出来。



      杜甫还有一首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诗是感伤故人重逢,但其中深蕴作者对乱世的感慨。前两句中说的“岐王”、“崔九”说皇族与宠臣,通过“寻常见”、“几度闻”结合歌者李龟年,暗示给读者安史之乱前的歌舞升平。又追忆了当时作者常接近显贵的荣宠。句中“寻常”、“几度”是虚词,它们的后面是“见”、“闻”,两个虚词和两个实词结合,构成两个虚词性的词组。第四句“又逢君”中的“又”字把“世运之盛衰、年华之迟暮、两人之流落,俱在言表”。这是《义门读书记》中的评语,此语甚确。



罗大经《鹤林玉露》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到炼虚字的作用。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其中又以杜甫最为擅长。


链接——炼字名句

诗可数年不写,不可一字不真。——东晋·陶渊明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唐·顾文炜

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唐·皮日休

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杜荀鹤

清诗要淘炼,乃得铅中银。——宋·苏轼

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成。——清·赵翊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



 

    轩辕诗社是网络上喜爱诗词的诗友们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旨在以文会友、以友辅文,传承和弘扬中国旧体诗词,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丰富业余活动。


 

诗社精神理念: 团结博爱,无私奉献,知难而进,永不言弃!

诗社学习理念:每天进步一点!

诗社 QQ 群号:125735105

 


编辑:著墨染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