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宣布万达已不再是房地产企业,许多房地产业界人士纷纷开始思考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前景。 在近日的一场行业交流活动中,库爷做了个发言,提出:未来十年,运营能力将是房地产商的首要核心竞争力。 核心观点概述如下,欢迎大家斧正! PS:近日旅居广州,欢迎华南区域的朋友们交流,后台联系即可。 一、城市运营商:房地产商的转型方向 在传统住宅市场日益趋向白热化的背景下,“城市运营商”,成为万科等大型房企的转型方向。 尤其是万科,在引入深圳地铁成为核心股东后,“轨道地产”构建了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想象力。城市,随着轨道延伸,而地产,也因为轨道成就人居环境。 从单一的开发商向城市运营商转型,是必然的竞争要求。在招拍挂的土地政策下,直接竞争拿地、通过旧改拿地等等办法,均是需要承担较高的土地成本。 而以“城市运营商”的角度切入,则可与政府达成某种默契。政府也可在获取土地收入的同时,更着眼于未来的税收收入、并提供新增就业岗位。这些,通过良好运作,都可大规模降低获得土地的成本,提高大幅土地的获取能力。 土地,是房地产商的最大成本。为控制成本,“城市运营商”,尤其对于大型房地产企业,是一条必定走向的道路。 二、成本项多样:即期和远期 传统的地产开发,成本主要有五个方面:土地成本、建安成本、财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基本在即期发生,或在一段时间内,可以预估测算。 如上五项成本,有三大特点:可预算、可管理、可终结。 可预算:地产开发和建设工作,已大量标准化。通过施工总包、销售自营/代理等办法,各项费用,均可在开发前期精确预算。 可管理:费用项下是明晰的,可以一一对应,进行预算控制管理。 可终结:开发、销售完毕后,如上费用即可终结。下一步,或是清盘结算,或是滚动开发。 但是,在“城市运营商”的转型后,面临的成本项,将更为多样,尤其是远期不可控的成本,将大幅增加,典型的要考虑到运营成本、营销成本、资金成本。 运营成本:大量的自持业态需要长期维系的管理、人员、维护费用。 营销成本:自持业态(尤其是以文旅地产为核心的旅游类业态),面临的客户群体多样,需要不断地客户引流导入,需要通过精准的营销活动,不断地提升项目/品牌的吸引力。 资金成本:虽然可以通过配建住宅销售的办法,平衡即期开发的现金流。但是大量自持的物业,将沉淀巨额资金,一旦运营失当,将导致项目物业价值的下滑和净现金流的持续损耗。 三、管理变革力:控制与开放 房地产企业,尤其是大型房地产企业,在经营多年后,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管理办法,相对流程清晰、管理集权,层级汇报的制度,已成常态。 转型运营商后,面对的市场环境将更为复杂,销售的产品也将由高额低频转为小额高频,原有的以“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能否做到创新突破,是检验房地产商转型的关键。 如万达等向文旅转型的先行者,即便在有强力转型意识的背景下,其管理手段和办法,仍无法适应文旅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需求,如规划与运营不匹配,总部对于地方管控过于精细等。其直接的体现,武汉中央文化区电影乐园的关闭,以及《汉秀》等文旅项目的经营不善。 反观迪士尼等“以内容为核心”的企业,秉承“工匠精神”,通过“梦想工程师”的精细打造,开业即取得市场的极大认可。而这种“开发办法”,是以目前强调“计划”和“节点”为主要管理办法的中国房地产企业,无法接受的。 所以,地产商由开发模式向运营模式转型,面临的不仅仅是市场的机会,更主要是能否对自我进行彻底的管理变革,从“控制”到“开放”,从“标准化”到“娱乐化”。 传统地产开发,实际上玩的是“1万元拿地2万元出售,再3万元拿地希望4万元出售”的轮盘赌游戏,随着行业发展的深入,大量物业自持经营,已成为必然(当然期间还可采用轻资产模式)。 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其关键就在于对自持资产的运营能力! 故此,未来十年,运营能力必将是房地产商的首要核心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