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入秦及入秦后的几个问题

 hnhksyf 2017-02-22

       老子入秦及入秦后的几个问题

                                                张兴海

 

    本人并非研究老子思想的专业学者,只是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学作者。在写长篇历史小说《圣哲老子》的过程中,四处奔波调查,访问接触了一些专业人士,感到在老子思想研究和学术资料方面,有些零碎具体的问题需要以正勘误,或者有必要存此一说。单就老子入秦及入秦后这一话题,就有如下问题,有些不乏宗教或民间传说色彩,冒昧供出,或许有些参考价值。

 

         一  《道德经》的诞生过程

 

     当然,《史记》的权威性毋庸置疑,《道德经》诞生在函谷关,其过程太史公写得明明白白。但是,另一说,也是秦地的“众所周知”,《道德经》诞生在秦岭北麓终南山楼观台。作为陕西的小说作者,我如果要简单地按照《史记》去写肯定会引起一些麻烦。在作了调查之后,我与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商量,作了适当的情节安排。在小说中,老子在函谷关人情难却,加之登上观楼遥望,激情四溢,手拿刻刀在竹简上夜以继日,一气呵成。然而,听到徐甲惊喜地说:“这下可好,夫子可以名扬天下了!连弟子们也脸面有光了!”他立即清醒了,想起自己不言不辨不事张扬的习惯,立即改变主意,令徐甲快将竹简一烧了之。徐甲阳奉阴违,将竹简一路带到终南山闻仙里(即当今楼观)。后面的情节,是老子在说经台为一群学人弟子讲述竹简的内容,一边讲一边阐发,经由弟子们记录整理,遂成完整书稿。

 

    还有一段,我不敢写进小说,抄在另一张纸上,想不到责任编辑许华伟先生不拘一格,思想开放,竟然将它原原本本照发:“另据当地道观资料:李耳来到闻仙里当为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尹喜看出老夫子有归隐之意,请求说:夫子乃高明贤达之圣人,将要隐逸,请为我著书,以惠后世,教化众生。草楼南有一高阜,即山疙瘩,一座天然高台,被感动的老聃以随意说说的方式,自癸丑年七月至腊月,共有九百余卷讲述记录,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九丹八石(化学、炼丹、养生);二,驱鬼移神(符咒);三,修齐治平。尹喜回故居后,总觉得卷帙浩繁,不得要领,请老夫子述其精要。老聃违拗不过,又述说综合概义,遂有五千余言的著作诞生。”此段基本按照任法融会长所说整理,他还说:《史记》原则上要遵从,但老子在函谷关时间太短,留下的只是九丹八石(养生)学说。这也许是楼观道长久以来内部奉行的说法,但也有可资参考讨论的价值。

 

           二  尹喜与尹喜墓

 

    《楼观本起内传》中说:“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不难看出,楼观道的资料在时间上与《史记》不符,孔子问礼当在周景王时期。有人便说楼观道为了抬高自己在道教诸教派中的地位,利用《史记》中的记载,虚构出尹喜在楼观的情节。不少人对尹喜是否到过楼观,心起疑窦。还有人对于尹喜究竟姓什么也颇费疑猜。《吕氏春秋·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关尹贵清。”《庄子·达生篇》也将尹喜称为“关尹”。“关尹”其实是关令尹喜的意思,一些人竟然误以为“关”是姓,所指并非尹喜。我也不甚了了,二十五年前向一位当地朋友问道:“尹喜到底姓什么,留下后代了吗?”那位朋友笑道:“尹之廉你不认识吗,他就是尹喜的后人。”尹之廉先生现已去世,其时正担任楼观台文管所所长。后来他告诉我,尹氏家族很大,楼观地区的鹿马、西行等村尹姓人家很多,都尊尹喜为老祖宗,每年清明、冬至都要去尹喜墓上坟祭奠。

 

    如今在楼观,尹喜墓的位置有两种说法。据楼观台文管所资深馆员王忠信先生(曾出版《楼观道教碑石》,现已退休。)亲临现场考察,尹喜墓位于宗圣宫西墙外的西行村以南,占地数亩。因为以四周的密集荆棘代替围墙,当地人称“荆园”,高大的坟墓旁边古树参天,石羊石马排列有致,清代学者巡抚毕沅手书的“周大夫尹喜之墓”刻勒于墓碑。文化革命中墓园消毁,如今变成一片庄稼地,还可隐约看到倒地的石羊,墓碑存旧宗圣宫内。

 

     三  老子葬地、就水与《水经注》的一段记载

 

    老子墓地就是大陵山吾老洞,其真实性已有不少学者考证。周至籍学者王安泉在1992年主编的《周至县志·楼观台志》中记有吾老洞:“在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西300米……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为陵,大陵山海拔730,顶有天然石洞,洞口高240,深不可测。据现存吾老洞的明万历四年(1676)《重修吾老洞殿宇记》碑载,洞内有石函,葬老子头盖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立老子墓碑等,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章泰重修。吾老洞口高24,行约6,有略呈圆形的大厅,可容90余人。直下再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冷风袭人。”

 

    世间一些事物,冥冥之中,如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操控,或者是人的智能的策划,其戏剧性巧合令人惊讶不已,你不得不叹服它的神奇。我在访问了任法融会长及当时的楼观台文管所所长袁渊先生并在大陵山作了实地考察后,在小说中写道:“九月九日这天,秋色正浓,漫山遍野一片碧透了的重彩,激发了老人的逛心。他要徐甲带上八卦风车跟他到西边较远的地方去。沿着蜿蜒的坡路走了五、六里,来到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面前,徐甲手中的八卦风车忽然当当当当一阵骤响,比平日遇到急风还要声脆。老聃停步,望着河水,问徐甲这是什么河。徐甲向近旁打柴人询问,才知是就水。‘九水?’老聃蓦地瞪大了眼睛。一架不显峰峦细看形体却如赑屃(一种龟,传说为龙的第九子)的山峦位于就水旁边,老聃抬手朝那儿一指说:‘我老死之后就葬在这儿吧!’‘这儿?徐甲惊愕了。‘它下面那块低处,有负阴抱阳之势。那个洞,一直朝下……’”不难看出,这儿有龙象(孔子称老子“其犹龙乎”),有好几个“九”,有老子的道义。

 

    最早记述老子葬地的文献是郦道元的《水经注》,那段文字长期以来在标点断句方面以讹传讹,包括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王士伟先生的《楼观道源流考》和互联网上的“百度”也这样表述:“就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老子陵。”我在当地考察时,发现就水(当地俗称就峪河)在大陵山的东面而非西面,莫名其妙,不知其因,在《寻访老子遗踪》(发表于《美文》)一文中莫可奈何地原样照搬。著名作家、楼观管委会理论研究室主任王芃先生经考证分析,如此标点断句:“就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老子陵。”正好,在这一段,就水南北垂直,大陵山位于西侧,文中每一个字都有来历。

 

    四  老子死地葬地及所涉及的“扶风”“槐里”

 

    由于古代地理行政区划的沿革和历代研究者依据零星资料的自我推断,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几乎成为一种叫得开传得响的定论。这就给不少外地人留下误会,以为老子的逝世之地与安葬之地并非一处。我在老子故里鹿邑县考察时,发现这儿的不少资料和文艺作品都存在问题。当地作家写的长篇小说《老子传》(山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竟然有“扶风人民怀念他,槐里人民也怀念他。”其实,这里的“扶风”“槐里”都是指今天陕西省周至县的楼观。据任法融会长说,老子去世时,周至尚未置县,今楼观一带那时称“神就乡闻仙里”, 其地属于扶风槐里管辖,扶风相当郡制,槐里相当县制,郡、县、乡、里,就齐全了。我的朋友,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正好是兴平县槐里村人,他说槐里如今连一个乡镇的规模也不具备,只是一个普通村子。但当时却很重要,一度改名废丘县,项羽灭秦后称犬丘,位于关中腹地,相当有名。据任法融会长介绍,老子由尹喜领路入秦后过潼关到咸阳经槐里渡渭河直抵闻仙里,槐里与闻仙里南北相对,不过六十里地。此过程我在小说中如实写过了。

 

    (刊于中国老子文化节高层论坛《论文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