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 从罗马王国到罗马共和国

 RK588 2017-02-23
原创 2016-09-26 丁昶 小鲜传

在上一节《合不起来的地中海》里,我们说到地中海文明的核心区域在东部。然后它的扩散有2条路径。一条通向中亚,一条通向西欧。其中通向西欧的一条路径,首先就是达到意大利,然后再扩散到法国和西班牙,最远达到英国。


在意大利半岛上,有一条叫做台伯河的大河。我们知道,文明常常发端于河边。这里也不例外。台伯河边有一个城市叫罗马。在地中海文明传播到这里之前,罗马人刀耕火种,从事一些效率很低的农耕和放牧。他们跟原始部落一样,干什么事都听首领的。后来规模渐渐变大,知道要面子了,就把自己的首领称为国王,对外自称罗马王国。

其实在当时,并不只是罗马一家人特别落后。整个西欧都是这个状态。不过后来罗马人首先接受了地中海文明,开化了,于是就回过头来称法国、西班牙的那些老兄弟是蛮族,鄙视他们是野蛮状态的民族。

罗马人为什么能够首先开化呢?那就得提到希腊人了。请注意,我们这里说的罗马人都是古罗马人,希腊人都是古希腊人。纯粹是为了表达方便,我才把“古”字给省略了。

古希腊跟现代希腊完全是两回事。古希腊是一个航海经商的民族,沿着地中海到处跑。要在地图上画出他们的领土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只有零星的聚居点,叫做城邦,根本就没有领土和边界的概念。不过我把古希腊最著名的4个科学家的出生地标记了一下。大家就可以发现,其实只有苏格拉底出生在现代希腊本土。毕达哥拉斯出生在土耳其附近的小岛上,阿基米德出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编写《几何原本》的欧几里德则出生在埃及。


因为罗马有港口,所以希腊人很容易航海过来,并且最早把地中海文明带给了罗马人。但他们可不是义务教师,他们是商人,是来做生意的。

我们把地中海的生意分成2种。一种是跟国王做生意,一种是跟地主做生意。

为什么没有跟平民做生意的?要知道,古代世界的平民非常贫苦。现代考古学家发现,古罗马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能活过40岁都算是好的了。他们怎么会有能力消费舶来品呢?生存都无法保障的时候,谈其它的都是多余。我们可不能套用现代社会的观点去看古代。

跟地主比起来,国王当然更加有钱。但是国王再有钱,也只有一张嘴,两只手。吃、喝、穿、用的数量都有限。所以跟国王做生意,特点就是数量少,价格高。而地主虽然钱少一些,但是人数众多啊。所以跟地主做生意,特点就是价格低,但是数量大。

这两种生意,哪一种赚钱更快呢?它取决于一个条件,叫做固定成本。固定成本越高,就越需要周转,薄利多销。举个例子来说。在地中海做生意,最少也得要一条船吧?这条船的成本就是固定的。你只运1件丝绸衣裳,也需要一条船。你运100桶葡萄酒,也只要一条船。如果把一条船的运费,全都加在1件丝绸衣裳上,就算是国王也吃不消啊。可要是把一条船的运费分摊到100桶酒上,那就微不足道了,普通小地主也承担得起。


因此对于古希腊人来说,跟一个国王做生意,不如跟一群地主做生意。所以首先,他们自己就废除了国王,让商人和地主联合起来当政,把自己的国家保持在小国寡民、四分五裂的城邦状态。他们的自我感觉还不错,并且提出了很多理论,证明国王不好,还是商人和地主好。然后他们把这些理论,夹杂在一整套地中海文明的先进文化当中,到处宣传。

其实呢,当时地中海文明的核心区域,都是实行国王统治的。古希腊人只是边缘而已。但是对于更加边缘的罗马人来说,谁站在他的面前,谁就是他的老师。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国王赶走。由地主和商人组成一个机构叫元老院,让元老院来统治国家。罗马王国也从此改名叫罗马共和国。

不过,无论是国王当政,还是元老院当政,那都只是罗马上层权贵之间的变动。对于大多数中下层人民来说,罗马始终就是一个农业国。不可能因为闹了一次革命,就成了商业国。台伯河水年复一年地浇灌富饶的拉丁平原,罗马的人口也迅速膨胀起来。

罗马共和国初期的人口有多少。历史学家众说纷纭,但是肯定不会低于30万。这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古希腊城邦了。古希腊城邦中最大的如雅典、斯巴达,也就是几万人的规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甚至算出,最理想的城邦公民数量是5040人。

既然废除了国王,那么国家大事都得由一大群商人和地主讨论决定。但是俗话说,“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参与讨论的人一多,效率就急剧降低。所以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借鉴过来的政治体制,用了没多久就发现不好用了。就像昆虫长大了要退壳一样,罗马人也要破茧而出,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这条路是什么呢?既不是经商,也不是种田,而是对外开战。因为军队讲究绝对服从。只有它的组织才是最有执行力的。那么打到哪里去呢?往北的话,就得翻越阿尔卑斯山,而且大山对面是比罗马人还落后的高卢人,打下来也没什么意思。而南面与罗马隔海相望的是迦太基人。他们跟古希腊人一样,是殷实的航海商人。不打他打谁?


战端一开,罗马人就倾巢而出。而迦太基只派了一些雇佣兵去应付。从主观上说,这可能是迦太基对初出茅庐的罗马掉以轻心了。但是在客观上,迦太基也确实有它的难处。我们读历史,不能满足于主观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去发现客观原因。

罗马人以农耕为生。只有春种和秋收这两段时间比较忙,其它时候都由老天爷照看。中国古代打仗,大多数都是在冬天打的。为什么呢?因为冬天农闲啊。

迦太基人就没那么好运气了。出海经商,哪个环节都得自己盯着,出一个差错就有可能亏本。他们根本没那么多时间跟罗马人耗。

可是罗马人偏偏就是耗上了迦太基。这场战争来来回回打了几十年。少年都打成了老汉。一开始罗马人并不占优,可以说是输多赢少。但是每次失败之后,它总能卷土重来。而迦太基无论赢多少次,只要输一次,就一蹶不振,输两次,岌岌可危,输三次,亡国灭种。

这又是为什么呢?

现在流传下来的历史书都是罗马人写的。所以它们都说是罗马人的精神品质如何坚强、高尚之类的。这些都是主观解释。我认为,主观因素也许存在,但更关键的还是商业民族的生产方式,天然就比较脆弱。

我们还是让历史资料来说话。当迦太基处于强势的时候,它向罗马提出的和谈条件是,不许到哪里经商,不许航行到哪里,不许在哪里上岸,等等,啰嗦一大堆。这是典型的商人思维,对以农耕为生的罗马人根本就没什么影响。而当罗马处于强势的时候,它向迦太基提出的和谈条件就只有一项关键内容:割让土地。

迦太基先是割让了西西里岛。西西里岛盛产小麦。传说罗马只是征收了西西里岛十分之一的小麦,就足以养活自己一半的人口。后来,迦太基又割让了撒丁岛。撒丁岛上的居民被罗马人抓去当奴隶。因为抓的奴隶数量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贱卖。这个历史典故,在拉丁语里留下一句谚语,叫做“便宜得像撒丁岛的奴隶”。

粮食、人口,这些都是古代战争的核心资源。迦太基不仅自己赔了,还让罗马给赚了。此消彼长,一正一负,效果翻倍。

当然,迦太基也不是看不到这一点。所以第一次战败之后,他们就开始全力以赴,准备跟罗马人拼命。

迦太基人真的打起仗来,一点儿都不比罗马人差。尤其是一位叫做汉尼拔的著名将领。他绕道西班牙,翻越阿尔卑斯山,长途奔袭几千公里,一路打进意大利,兵临罗马城下。在罗马那一边,根本找不出一个可以与他抗衡的对手。这够厉害了吧?可他是怎么处理打下来的土地的呢?

史书记载,汉尼拔所到之处,毁坏庄稼,蹂躏农田。罗马人的生计遭到重大损失,但是也因此变得更加团结。反过来再看汉尼拔,无法形成长期割据也就罢了,他还把自己的补给来源都弄没了,所有的军需都要跑回迦太基本土去采购。而这正是兵家大忌!

《孙子兵法》说:“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意思是,有智慧的将领,必须尽可能地吃敌人的粮食。吃掉敌人1份粮食,造成此消彼长,效果就跟自己拥有了20份粮食差不多。按照这个标准,汉尼拔可以算是猛将,但还算不得智将。

归根结底,迦太基是商业民族。他们能够意识到罗马人的力量源泉是土地,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去吸收、占有这个源泉。所以最后终究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许多西方史家都认为,罗马共和国的崛起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其实呢,无独有偶。罗马的崛起,几乎就是秦始皇并吞六国的翻版,只不过晚了200年而已。

罗马和秦国一样,一开始都是野蛮民族。但是在一大群野蛮民族中,他们又是首先开化的。开化之后,他们就大肆扩张,攻击其它文明边缘国家。罗马击败了迦太基,秦国攻占了巴蜀。坐大成势之后,再反过来吞并文明中心,最终形成大统一帝国。

在文化上,罗马和秦国都被文明中心视为低下、粗俗。但是他们的实干精神又是无法抹杀的。罗马和秦国修建的道路、水利和城市建筑,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罗马给我们留下了雄伟的大竞技场。秦国给我们留下了造福千年的都江堰。

其实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并不只有最西边的秦国是大国。最东边的齐国,最南边的楚国,也都是大国,不乏问鼎的实力。反而是中间的郑国、鲁国、宋国,四面战火,早早就灭亡了。

在地中海这一边,文明核心地带的耶路撒冷、巴比伦等城市被各派势力压来碾去,痛苦不堪。反倒是东边的波斯,西边的罗马,南边的埃及,北边的希腊,各自都曾经有过一段帝国的辉煌。

如果我们把视角再提高一点,在距今3000年前到2000年前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中华文明和地中海文明都进入了一段扩张时期。而在文明的扩张期,处于地理中心位置的国家无处施展。倒是周边国家可以尽情享受跑马圈地的优势。所以最终的胜出者,正是那些起点低,弹性大,认死理,拼命干,一条道走到黑的“前蛮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