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覆易学(2):《易经》的面目汉代以后才清晰起来

 博览众长123 2017-02-23

 老徐 易经实修

上一篇,老徐就《易经》的典籍出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没有具体论述。


老徐的《易经》讲解是系统性的。


今天讲汉代以来的《易经》的演变过程。


本人崇尚刘大钧都是的讲法,因为他言之有据,持 之有故。因此还是用刘大钧老师《周易概论》的文章加以论述:


 在先秦,《周易》称上下“二篇”。《系辞》:“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晋书·束皙传》: “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可证。


  至汉,还有称“篇”者。《汉书·艺文志》:“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易纬·乾凿度》:“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  “但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二篇,未右经字。”他认为:“按前汉孟喜《易》本云,分上下二经。是孟喜之前已题经字。”


    考《汉书·儒林传》:“费直……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后汉书·苟爽传》: “文王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韩康伯注《序卦》日:  “先儒以《乾》至《离》为上经,天道也。《咸》至《未济》为下经,人事也。”


    据上所考,可证孟喜以来,人们已称“上下经”。故唐人孔颖达谓“孟喜之前已题经字”是可信的,大致可考定在田何、孟喜之间,其具体时间似应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时。


    《周易》上篇由《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共三十卦组成。


    《周易》下篇由《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央》《炻》《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共三十四卦组成。


    两篇合起来,总计六十四卦。


    在这两篇中,凡阳爻称“九”而阴爻称“六”。一卦的阳爻自下而上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及上九;一卦的阴爻自下而上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及上六。另外,《乾》《坤》两卦还有“用九”与“用六”,以示阳爻与阴爻的变化。


    萁实,最初《周易》卦爻中并无“九”“六”之称。即便到了春秋时代,由《左传》《国语》的记录看,人们用《周易》占事或论事,在分析卦爻时,仍无“九”“六”的称呼。至后人作“十翼”,这才出现了“九”“六”之称。如《象,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用六‘永贞’,以大终也。”《文言》亦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云云。可见“九”“六”称谓的出现,应与《象》《文言》同期,或者还早。


    当初,《周易》一书的内容,只是这上下两篇,共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而已(另外《乾》《坤》二卦加“用九”、“用六”之辞)。


    自西汉始,人们将《周易》名之谓《易经》,同时,也将为其作注的“十翼”列为经文了。《汉书,艺文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此即其证。


    由《汉书·艺文志》看,那时经分上下两篇,传为十篇,共十二篇,尚经与传分开,各成篇幅,不相附属在一起。至东汉人郑玄,将“经”“传”合于一书。《三国志,高贵乡公传》:“ 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 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


《三国志》中记载的这段问答,是郑玄合《彖》《象》于经的明证。郑玄虽然“欲使学者寻省易了”而将《彖》《象》与经文合在了一起,但当 时“《彖》《象》不与经文相连”,也就是说,经文与《彖》《象》虽然合成 一书,但各自成篇,并不像现在这样,把《彖》《象》再按六十四卦拆开,放在每卦的卦辞爻辞之后。


    直至魏晋时期,王弼才把《彖》《象》按六十四卦拆开,分别配于每   卦的卦辞与爻辞后面,又将《文言》拆开,附于《乾》《坤》两卦之后,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


    到宋朝,邵雍恢复古《易》原貌①,朱熹亦弃王弼本不用,用吕祖谦本,依《汉书,艺文志》“《易经》十二篇”之数,从颜师古“上下经及十翼”之旨,写成《周易本义》(以下简称《本义》),其书以上下经为两卷,“十翼”自为十卷,共十二卷。


    朱熹一方面在注《易》的形式上复古,另一方面又在其内容上创了新。他将宋人所见“河图”“洛书”等所谓“图”“书”列于《本义》卷首,使之地位显著。明、清之儒跟着照抄,以至后人皆以“河图”“洛书” 等为《周易》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以后,宋人董楷撰《周易传义附录》,因程颐《易传》用王弼本,朱熹《本义》用吕祖谦本,遂割裂《本义》散附于《易传》之后。至明永乐年间,明成祖修《五经大全》,因《周易大全》采用程、朱二本,故仍沿其误,并广为流传。所以,我们今天所见《本义》的格式,乃后人袭程传次序作为《本义》次序而编成。


    明、清之儒虽多宗此本,但像明儒何楷撰《古周易订诂》,却仍将经与传分开,以复古本之意。至清,康熙命李光地撰《周易折中》,又将经与传分开,进一步纠正了《周易大全》在编次上造成的混乱。


    所以,今天《周易》一书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周易》经文上下篇,一部分是“十翼”,即《周易》传文十篇。


我这里是要表达一个观点:汉代以来的《易经》的演变是清晰的,那么汉代以前的呢?而《易经》的成书是汉代之前,这才易学研究的重点所在。


本人的颠覆性研究也在汉代之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