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莒南村名的来历(石莲子)

 风的视觉 2017-02-23

莒南村名的来历(石莲子)

 

【石莲子】张姓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据《张氏族谱》:“夫我张氏大明天启来自海东家居世久迷失所宗……。”后孙、刘等姓相继迁来定居,村庄座落在小溪的北岸,南岸有一片乱石堆、怪石林立的石头砬子,故名石砬子。清末,因有些石块形似莲子,改称为石莲子。据《重修营志》记载:“石砬子……刘氏居石莲子。”由此证明,两种名称并存。1950年唯称石莲子。

 【大白堐】据《李氏族谱》记载:“吾族自明初渡海而迁于白堐村数百年矣……”初始李姓在一道大堰西北侧定居,取名李家北堰,后演化为白堐。民国时期,因村大人户多改称大白堐。

【艾家白堐】据《李氏谱序》记载:“自李家地各择里居年越四百生……。”据考证,李姓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50年),迁至大堰东南侧建村,艾姓相继迁此定居,且人口盛旺,故取名艾家北堰,后演化为艾家白堐。

【崔家白堐】相传,明初孙姓来此落居,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刘、崔两姓相继迁入。因村座落在大堐头西侧,且中间高两头低,形似驮蓝头子的地方,故名驮蓝头白堐。后嫌名称不雅,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以姓氏改称刘家白堐。又因与邻村重名,并有崔姓居住,故于1920年后改为崔家白堐。

【刘家白堐】相传,清朝初期,刘姓七兄弟迁此落居,因与大白堐相邻,故以姓氏取名刘家白堐。

【聂家白堐】相传,聂姓始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莒县聂家大庄迁此落居,因与大白堐相邻,故名聂家白堐。

【陈家白堐】据考,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贾氏从岭泉贾家庄迁此落居,取名贾家白堐。清初,陈姓从陈家湖迁此定居,且人户居多,后改称陈家白堐。

【梁家屯】据《梁氏族谱》:“我祖自明初即随洪武当兵,至永乐屡立军功,战绩卓著。到永乐四年(1406年)封为广武将军,并准许在中原界内屯田练兵。我祖系湖北省襄阳府,世居洼下频惩水患,心思必择高原而居山东省,有黑丑将军封为平辽王,镇守沿海一带,现住巨峰村,有亲人可靠,遂择莒县南白堐前高原而居。遗有将军刀一口,重数十斤……。”据此证,梁姓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来此隐居成村,并以屯田练兵之意,故名梁家屯。

【燕泥子】据《林氏族谱》记载:“自汉代迁居安邱。海东者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红(洪)军冲散由海东来此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梁姓迁此定居。因村东南地势低洼,每到春夏之交,燕子纷纷来此含泥垒窝,故名燕泥子。

 【郝家庄】相传,明洪武年间(1388—1398年)郝氏由筵宾迁此建村,取名郝家庄。

【新庄】李姓于1622年,从李家地迁来新居成村,取名新庄。据《李氏族谱》记载:“我族李氏来自海东,迁邑于李家地,从槎庙家谱查出更于新庄天启二年(1622年)。”

【沟下口】相传,明朝初期,吕、曹等姓迁此立村,因村座落在梁子沟下头,故取名沟下头。民国初期,改称沟下口。

【聂家庄】相传,明朝末期,聂姓从十字路曲流河迁此建村,取名聂家庄。

【李家埠】相传,明朝初期王、张、李姓相继迁此立村。因村座落在莒县与兰山县的界牌处,取名界牌。后因李姓增多,清初改称李家宅子。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相邸的李家宅子重名,更名为李家埠。

【王家屯】相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王姓从西莲花汪迁此建村,取名王家庄子。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岭泉的王家庄子重名,更名为王家屯。

【李家地】据《李氏族谱》:“吾族李氏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迁李家地……”因李姓在自己购置的土地上建村,故名李家地。后因水患李氏于明末迁走,清雍正八年(1730年)梁姓迁入,仍用原名。

【陈家宅子】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陈姓从陈家湖迁此建宅立村,取名陈家宅子。

【莲汪崖】相传,李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从莒县桑园迁此建村。因村内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个大汪,取名两汪崖。后汪内生长莲花,于清初更名为莲汪崖。

【张官庄】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喜鹊窝迁此建村,以姓氏和吉祥之意,取名张家官庄。据清嘉庆《张氏谱碑》:“原籍居喜鹤窝庄,后迁莒郡,迄今九世……”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板泉的张家官庄重名,更名为张官庄。

【大屯】相传,明朝永乐扫北时在此屯过兵,社会安定之后,官府安排了七姓

(姚、曾、邹、周、龙、全、浚)军人在此落户成村,故称为屯,因人户较相邻的梁家屯多,故名大屯。

【东早丰河】传说古时候朱家庄有父子五人,到尥泉捉鱼,触怒了妖物,顿时狂风暴起,沙土飞扬,将父子五人旋进五个沙墩里,俗称“爷五墩”。这尽管是神话传说,但人们共认该村因遭受风灾而取名遭风河。1930年前后,村内设有“同丰”、“聚丰”号店,在糕点签上印有“早丰河”字样,后演变为早丰河。该村居东,称为东早丰河。

【西早丰河】据《李氏墓牌》追记:李姓于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迁此建村。名称来历与东早丰河相同,该村居西,称为西早丰河。

【权家早丰河】相传,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李、赵、权三姓相继迁此建村。权姓发展快人户多,取名权家早丰河。

【白家早丰河】相传,明初唐姓最早迁此定居成村,取名唐家庄子。后白、张等姓相继迁此定居,至清初,白姓居多,改称白家遭风河,后演变为白家早丰河。

【大河疃】据《重修莒志·民社志》载:“贾区南端谚云,贾刘王一个娘。明末贾禄、刘贵及王某(失名),以乱后余生,自登卅府宁海县来莒,三人孑立无依,别无亲属,因结为兄弟,最少者一人娶妻,生子三人,承继三氏之后。……三氏子孙繁衍,王氏住大河疃、小河疃、砖疃,刘氏住石莲子、刘家白堐、西许口、砖疃,贾氏住贾家白堐、贾家岭。”据考,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建村,当初此地只有零散的几户人家,为了合作团结,共同防御外来之敌,取名合团,清初演变为河幢。同期,此村分成大、小两个村,该村大人户多称为大河疃。

【小河疃】名称来历与大河疃相同。因该村小人户少,故称小河疃。

【后劈石头】据传,村东南有一块龙花斑纹的孤石,宋将穆桂英路过此地劈过三刀,孤石上存有三道形似刀劈的裂缝。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樊、张、李、秦先后迁此建村,取名劈石头。后以沟为界,分为两个劈石头,此村居北称为后劈石头。1947年划分为前、后、西三个劈石头,该村沿用原名称。

【前劈石头】名称来历与后劈石头相同,该村居前,故称前劈石头。

【西劈石头】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秦姓从劈石头迁至西侧立村,取名西劈石头。

【范家柳峪】相传,明朝初期范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旁沟峪生长柳树,故称范家柳峪。后范姓绝,李、于等姓在明末迁居,仍沿用此名。

【孙家柳峪】孙姓在范家柳峪村南建村,取名孙家柳峪。据《孙氏族谱》追记:明朝末期从河东梨杭迁此立村。

【尤家柳峪】据《尤氏族谱》:“尤氏祖先,原籍系江苏省东海县东南隅海里是吧村,自明季妻子数人,迁来山东临沂东乡小尤家村安居。……明末,一支迁邑于尤家柳峪。”据考证,尤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此定居,取名尤家柳峪。

【卞家汀河】据传,清雍正八年(1730年),因水灾卞姓从沐河东卞家涝坡迁此立村,取名卞家汀河。

【宿家汀河】宿姓迁此定居成村,取名宿家汀河。据《宿氏族谱》追记:明朝末期,宿姓由莒县金墩迁此立村。1966年夏,因水灾村址迁至西面的小岭上,仍用原名。

【东莲花汪】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葛姓迁此建村。后葛姓迁走,李姓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由沭东大官庄迁此,在大汪东侧建村。因汪内生长莲花,故命名为莲花汪。后为区别西侧的重名村,改称为东莲花汪。

【西莲花汪】据《重修莒志·民社志》:“王氏原籍青州府吉尔巷,自南宋季世迁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迁祖居朱陈店,二世分二支,后分住……西莲花汪。”又据《王氏谱碑>追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沭东小公书迁此成村。名称来历与东莲花汪相同,该村居西,称为西莲花汪。

【小岭子】相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姓由东海迁此,在沭河西岸小沙岭子上建村,故名小岭子。

【宣文】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姓来此建村;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杜姓从相邸甘霖迁此落居。传说,该村出一官人,在京城专管科举考试选取文章,故名选文庄。明末演变为宣文。

【漫墩岭】据宣文《杜氏先茔碑碣》载:“雍正八年(1730年),二公迁居漫杜岭。”杜姓因遭洪水漫淹而迁居此岭,取名漫杜岭,清末演变为漫墩岭。

【侯疃东村】史姓由莒县沙流庄迁此立村,始祖曾受封为候,取名侯疃。据《史化族谱》:“九世祖先,大明宣德( 1426—1435年)迁居沭西侯疃。”又据《赵氏族谱》:“赵府高祖原居海东老鸹窝,明迁居赵家林沭,崇祯迁居沭西侯疃。”1974年夏,因水灾,部分户西迁立村,按方位分为东西两个村,该村居东,故名侯疃东村。

【侯疃西村】名称来历与侯瞳东村相同,因该村居西而得名。

【莱沟】清雍正八年(1730年),赵姓从侯疃迁此立村。因村庄座落在莱沟边,取名莱沟。

【赵家岭】相传,清雍正八年(1730年),赵姓从侯疃迁此,在岭上建村,称为赵家岭。

【朱家庄】朱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此立村,取名朱家庄。据《重修莒志·民社志》:“原籍江南沙河,迁莒初居大店,继迁朱家庄。”

【严家庄】相传,明初严氏从莒县严家崮迁此建立村庄,故名严家庄。

 【东湖北口】相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姓由东海迁此落居成村,因村座落于湖沟的下口处,取名湖沟口,清初演变为湖北口。后分居东西两村,该村居东,改称东湖北口。

【西湖北口】名称来历与东湖北口相同。该村居西,称为西湖北口。

【胜利村】因修陡山水库,1971年从大店响河崖迁此立村,以夺取胜利之意,取名胜利村。

【汀水】相传,明初赵姓迁此建村,取名赵家庄子。清初,杨、艾等姓相继迁入,因村东靠汀水河而改称汀水。据《重修莒志·民社志》:“清初杨民某,自日照县迁居马坡,以一世卷为始祖,分二支,后迁居汀水……”1949年分为汀水前、后、东、西四个行政村。

【王家沟】相传,明崇祯年间( 1628—1644年),王姓兄弟三人,从双后迁此在一条东西沟的北侧建村,故名王家沟。

【大汪崖】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陈姓兄弟四人从沂南县黄梅堰迁此在大汪西崖建村,故名大汪崖。

【官西坡】相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刘、高、杜、温等姓先后迁此定居成村。因村座落在安子岭西坡的庵观寺近处,故名观西坡,清初演化为官西坡。

【高家埠】据《高氏谱碑梦》追记: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前有小埠子岭而命名为高家埠。

【彭古城】据传,明朝永乐扫北时,皇帝曾派立有战功的彭姓大人来此镇守,建立彭城。后孙、李、顾姓相继迁此定居,取名彭古城。

【东夹古哨】据《李氏族碑》追记:明隆庆二年(1568年),始祖从东莲花汪迁此落居成村。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彭姓大人建立彭城,为抵御入侵之敌,派夹古武官在东西两地设立兵营哨所。李姓建村后,依据夹古武官在此建立哨所,取名夹古哨。此村居东,称为东夹古哨。

【西夹古哨】相传,明朝末期李姓从李家湾迁此建村。该村居西,称为西夹古哨。

【西石杭头】相传,明初咸、沈、孙、赵四姓分别从苏村、东海、梨杭、赵家孟堰相继迁入定居成村,村西庄头有自然形成的一片石头,取名石杭头。清康熙年间村中建了一座庙宇,1947年以庙为界分为东西两村,该村居西,称为西石杭头。

【东石杭头】名称来历与西石杭头相同,该村居东称为东石杭头。

【南石杭头】据《沈氏族谱》追记:明洪武二年(1369年),沈姓由东海党琅村迁此立村。

【小官庄】据《张氏宗谱》和族碑记载:“我祖迁居斯土大约明末……”据考,明朝末期,张、王两姓迁此立村。因村小且望吉祥,取名小官庄。

【袁家官庄】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袁姓迁到小官庄北部建村,取名袁家官庄。后袁姓绝,刘、李两姓于明末迁此定居,仍沿用原名称。

【西北庄】庄姓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定居,因村庄座落在墩后村的西北角而得名。据《庄氏谱序》记载:“吾族自明洪武渡海西迁于城阳南朱陈村数百年矣。在康熙年间(1682—1722年),八世即祖迁居西北庄”。

【主家岭】相传,翟姓于元末先来立村,因村座落于河岸较高的顶处,故名翟家顶子。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主姓迁入,清雍正八年(1730年)遭水患迁居西岭。后主姓发展为首户,改称主家岭。

【沈家岭】相传,沈姓于明末迁此立村,故名沈家村。清雍正八年(1730年)因遭水患,迁居小西北岭,改称沈家岭。

【墩后】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姓由东海逃荒来此,在大土墩之后建村得名。

【西官庄】相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高姓从高家埠迁此立村,村内多桃树,每当春季桃花繁多,取名桃花官庄。后因与邻村重名,改称西桃花官庄,1966年简称为西官庄。

【东官庄】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李姓从彭古城逃荒到此立村,取名逃荒官庄。后因此名不雅,以居桃花官庄之东,改称东桃花官庄。1966年简称为东官庄。

【杜家汀河】杜姓于清朝迁此立村。据《宣文杜氏先茔碑碣》:“雍正八年( 1730年),大公迁居杜家汀河。”继后,史姓从宣文岭迁入。因杜姓建村于汀水河东岸,故名杜家汀河,亦称史家汀河。1981年地名普查时,确定保留杜家汀河之称。

【团结村】因修建陡山水库,1971年从涝坡山西头村迁此立村,以和睦团结之意,取名团结。

【向阳村】因修建陡山水库,1966年从大店响河崖迁此立村,以永远向着光明之意,取名向阳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