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慎行的故事和传说

 平安寨人 2017-02-23


一、历史渊源

平阴县东阿镇是东阿县的古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平阴县。东阿镇春秋时期为齐相管仲的采邑,名谷城。汉设谷城县,明洪武8年东阿县迁治于此。此地古迹众多,名人荟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葬于此,并称此地为“礼仪之乡”。旧《东阿县志》载:“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争战废垒遗墟,见经史者不一而足。”“人聚王音、货聚百郡,所谓通都之大邑也。”此地自古为鲁西南商阜重镇,于阁老府就在古东阿县城内(即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谷城内)。

于慎行,字无垢,更字可远,号谷山,世称于阁老,平阴县东阿镇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于慎行是万历皇帝的老师,累官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他是平阴县古代在朝中任职的众多官员职务最高 ,成就最大的一位历史名人。于慎行少年聪慧,十四岁试童子科,即郡县第一。弱冠入朝,初受首辅张居正青睐,并被破格提拔为翰林院修撰,曾作首辅的叶向高称其为“绝世之才”。他一生为官清正耿介,处世温盎持整,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万历皇帝曾亲书“责难陈善”赐于他,以示他“不善临池”而说实话的褒奖。他一生勤奋,学识渊博,《明史》多褒其功绩,并称他:“学有原委,贯穿百家。北人居词馆,以慎行与临朐冯琦为一时冠。”

于慎行是一位文学家,史学家,一生著述丰硕。著有《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史漫录》、《谷山笔麈》、《兖州府志》、《东阿县志》等二百余部。明清学者纪晓岚等对他评价甚高,称其诗文“春容宏丽”,“典雅和平,自绕清韵,以反常规,横开旁径”。他所著《读史漫录》和《兖州府志》,对研究我国古代史和齐鲁历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兖州府志》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优秀志书之一。他的著作尤其受到越来越多的近现代学者、专家关注,于慎行也被定为山东省和济南市历史文化名人。由于他为官耿直,曾因张居正“夺情”事件和立太子之事多次向万历皇帝上疏,公正直陈,万历不准,他两次借故告病还乡,前后在家里居十几年。在家乡,他亲善乡里,济贫扶困,惩恶扬善,颂扬故乡山水,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几百年来,于慎行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二、基本内容

1、于慎行六岁中秀才

明朝年间,是哪一年记不清了,反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整个谷城花红柳绿,县大院里正考秀才。六岁的于慎行跟着义父(谷城县知县)在谷城县衙大院里跑来跑去看热闹。就是这时,济南府来的主考官大老爷问话了:“这是谁家的小娃娃?在这里乱跑。”知县老爷急忙恭恭敬敬地答道:“这是我家的小孩子。”主考官大老爷满脸笑容地说:“噢,看样子这孩子天庭饱满,秀眉大眼,聪明伶俐,来,来,来,我问问你。”边说边直向小慎行招手。

小慎行毫无害怕慌张之意,慢慢走到他的面前。主考官问道:“小娃娃,今年几岁了?”“六岁。”“姓什么,叫什么?”“姓于,名叫慎行。”“学过字吗?”“学过”。主考大老爷一听,这孩子小小年纪,口齿清楚,对答如流。心想这个娃娃是有个才分的,我不妨考考他。于是装着一本正经地说:“今天是全县考秀才,这是考场,你在这里也得考考才行!”小慎行毫无惧危,立即答道:“考就考呗!”他歪着头还笑呢。这考官大老爷高兴极了,抚着他的头说了声:“好,趁着考试还未开始,娃娃,现在先考你,你先围着讲台转三圈,我看你像个秀才样子吧!”小慎行点了点头,围着讲台走了一圈便停住了。主考官大老爷说:“怎么不走了呢?还有两圈呀!”于慎行微笑着说:“一个小小的秀才走一圈还不行?”主考官乐了,称赞地说:“好,好,有气魄!我再给你出个题目吧,你若能答上,我马上给你一个秀才。”小慎行说:“好,你说吧!”主考官大老爷又说了:“娃娃,你听着,我说一句,你对一句。”他拍着脑门想,出个什么题目呢?他一看小慎行正穿一件绿色的新袄,一想有了,便说:“坑里的青蛙穿绿袄。”小慎行一听,眼皮一磕巴,心想你这大老爷还糊弄着骂我呢!一抬头看见主考大老爷的官服,正着一件红色的长袍,立即对上:“下锅的螃蟹挂红袍。”话音刚落,主考官大老爷红着脸苦笑道:“行了,行了,别再对了,我给你一个秀才就行了。”知县大老爷在一旁急乎乎地喝道:“小慎行,不得无礼,还不快给主考大老爷叩头谢恩。”

(讲述人:孙世贵  搜集整理人:乔修罡)

2、于慎行为夫人诗开得胜

明朝万历年间,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于慎行,是东阿县人,自幼天资十分聪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他二十四岁中进士在朝坐官多年,家眷却一直住在乡下老家,从没到过京城。

有一年,桃花盛开的时候,阁老夫人请人修书一封,发给阁老,要求到北京住些日子。于阁老想:“她是个没文化的农村妇女,也该外出走走,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也好夫妻团聚一番。”于是回信答应让夫人来京玩几天。 阁老夫人进京以后,那些和于慎行同僚高官的贵妇人,纷纷带上丰厚的礼物到于阁老府上看望她,为她接风洗尘。酒宴间,谈笑风生,亲如家人,自然不免要问起于夫人家乡的风土人情。其中一位贵妇人问道:“于妇人,您山东有些什么?”于夫人答道:“有山。”又问:“还有什么?”答道:“有水”。那位贵妇人暗暗想道:“有山,有水,这还用说吗?谁不知道。”她又紧接着问道:“还有什么?”于夫人从容不迫脱口而出:“俺那里还有人!”众夫人哄堂大笑了,还有人私下里嘀咕:先说有山有水,再问就说有人。唉,原来是个乡下佬,什么也不懂。怎么阁老爷娶了这么个内贤?真是无才便是德呀!恰巧,于慎行又不在场,否则,阁老爷定能为她解围的。于是,人们岔开话题,又谈别的,不再为难她了。

事后,阁老夫人向于慎行讲起这件事,内疚的很,悔恨自己没文化,给身为阁老的丈夫丢了面子。于慎行听后,很不以为然,他安慰夫人说:“没有事,你回答的很好,正合我意。这样吧,我写首小诗备点礼物,放在一块,你明天带上去他们府上,一一回拜,并要求他们写一首和诗给我带回来。”说罢,泼墨挥笔写了一首诗,诗曰:“泰山岩岩,海水泱泱,文有孔孟,武有孙姜(指孙子、孙膑、姜太公),山东山水人物数第一。”

那些贵妇人读了这首诗如梦如醒,似乎才明白了于妇人所说的“有山、有水、有人”的深刻含意,那就是:山东的山水人物绝非一般。这时,她们不但不敢小看于夫人,反而纷纷毕恭毕敬起来了。至于要他们和诗,那真是望诗兴汉,谁也写不出来。后来,这首诗就被高悬在金銮殿里。据说,历经几代皇帝、几代文人,一直到清朝末年,仍无人写出和诗呢!

(讲述人:乔修方  搜集整理人:乔修罡)

3、于阁老、孟督堂打赌

传说,在万历三十年间,于慎行和孟督堂游玩洪范池后,坐船向北游去。一天,他俩来到一个庄前,只听远处吹吹打打、锣鼓喧天,十分热闹。不一会,一顶娶亲大轿抬到眼前。于慎行懂得一些占卦问卜之术,他想:今日是黑道凶日,娶亲不好啊,若大将出征对敌可损兵折将,若大兴土木,必定房屋倒塌,若今日娶亲将落得家破人亡。他把此封卜告诉了孟督堂,督堂不信。于慎行说:“你要不信,三年后,谁输了就来此请客,饮酒。”“好”。孟督堂答道。于慎行和孟督堂随着娶亲的队伍向着庄里走去。

来到庄里,轿在一家门前停下,于慎行和孟督堂各自站在大门一旁,观看新娘下轿,直到新娘进了大门和新郎拜了天地入了洞房,他俩才往别处游去。

三年过后,于慎行和孟督堂又来到这里。呵!一切都变了,三年前的破大门、破草房全部成了楼阁亭台。没等督堂发话,于慎行道:“孟兄,我输了,走,上亭台上喝酒去。”俩人上了楼阁。

这时,一位中年人端来了酒菜,于慎行问中年人三年前这家新人喜结良缘是哪位先生看的日子,中年人答是庄东头有名的刘忠厚先生看的。于慎行道:“有请这位刘先生?”“好,您等着,我这就去。”说着往庄东头走去。不一会中年人领着一位白须老人来到楼阁,于慎行问:“你就是刘忠厚先生?”“在下就是。”“三年前这家娶亲是您看的日子?”“是。”“您可知那日是何日子?”“是黑道凶日。”“黑道凶日娶亲难道不怕遭天灾人祸吗?”“虽是凶日,却有两位贵人把守大门,看着新娘下轿,拜了天地,定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日子是越过越好。”说完,三人哈哈大笑起来。

(讲述人:黄宜庭  搜集整理人:黄修常)

4、于阁老的先祖

听说,于阁老的祖上并不是咱老东阿人。他的老家在登州文登县,明洪武年间奉诏迁到这里来的。先是住到老东阿县的杨柳镇,后来又住到现在的东阿镇。

于阁老的祖上并不富裕,家境很是贫困,以种地、卖豆腐为生。尽管很穷,老人们到都指望孩子们读书习字,大了也好有个上进。于阁老的爷爷是个有心计的人,自己省吃俭用不敢妄花,立下恒心把孩子送进了学堂。

穷人的孩子进了学堂,能吃苦能学习,于阁老的父亲也不例外,又聪明又好学,老师很是喜欢他。有一天,老师出外办事去了,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来个人,对学生们说是老师的同学,学生代师接待。按旧塾惯例,学生轮流值日给教师扫院子,烧水烹茶。这天,正赶上于阁老的父亲于玭(当时是蒙童学生)值日烧水。

老师的客人坐着休息,他看见这个小学生正在掏炉灶里的木炭积灰,于是诗兴大作,慢慢吟道:“两只掏炭手!”说了却一时想不起下句来。

这个学生听了很是反感,认为老师的朋友看不起他,有意嘲笑,心想:“老头子真可恶,我立志求学,难道这两只手一辈子光掏炭吗?”于是回过头来,看了看这位老师的朋友,用手指着他说:“一个扒灰头”。这一句回敬得太好了,很合辙。

这位老师的客人,虽然挨了骂,但对这个学生从心里佩服,不但没生气,反而打了个小算盘。

不一会,教师外出回塾了。一见他这位同学好友微服来塾,甚为惊异,小声询问这位客人:“老哥哥,你怎么穿着这身便衣驾临小馆?”  原来这位客人,是朝里的大官——吏部天官。

吏部天官说:“穿着朝服坐大轿,又得惊动县太爷迎接,不如安步当车来,随便一些。”

茶后,老同学两人便对酌起来,无拘无束。

“几次来信来人,请你进京宦游,老弟为何一再推脱?”天官很恳切地问。

“我不求功名,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老师坦率地回答。

“我这次来东阿,决意拜托老弟一点小事。”

“啥事?”

“我想请求老弟给我女儿作媒,找个婆家。”

“京里什么王孙公子没有?何必跑到山乡里来提亲?”

“王孙公子未必有才,也不可能忧国忧民,为国为民做番事业。我看你塾中第六个座位上那个后生

有出息,请老弟作媒即可。”

“不行,不行。他父亲卖豆腐为生,贫穷的很,更谈不上门当户对了。”

“不少将相,出身寒微,我看这孩子行。”

这位吏部天官认准了这位小学生以后可成大器,可又隐去了吟诗作对挨骂的情形。

“这个后生,本人也许平常,他的后代定为帝王师,请老弟秘而不宣,只把媒给我做成。今后这孩子的节修、费用我全包了。并且供米供面,供其求学进步。”吏部天官一再要求着。

老师没法再推辞了,只好去卖豆腐的于家去说媒。

于家一听,是京里的大官,愿把女儿嫁给他儿,便推辞不允,认为贫穷不能高攀。老师再三相劝,于家才和这位吏部天官定了亲。

婚后不久,生下慎行。他六岁上学,很聪明,从此便有了东阿老城“开了个东南门,出了个于小人”传说。于慎行由于勤奋好学,年轻轻的就中了进士,后来成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皇帝的日讲官。

(讲述人:王中瑞  搜集整理人:王愚)

5、巧选坟茔

明朝翰林院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到了晚年告病还乡,居住在云翠山下洪范池边的于家村。

回到家乡后,他还是每天看书写书,《谷山笔麈》一书,就是完成于此时。在这段时间他没白没黑地编写,累了的时候,就同家里人、朋友们游览“谷邑八景”,一边游览一边题诗作赋。

一日,于阁老登上云翠山天柱峰,忽然一阵凉风吹来,把他刮了个趔趄,立时就觉得浑身冰凉,回家后就病倒在床上啦。四处求医问药,就是不见好转。家里人急得不知怎么办好,就请了个神嬷嬷。那神嬷嬷说;“这是狸猫妖风,饿急了扑人。”家里家里人听了,便每日烧香求神,一连十几天,可就是不见病好。眼看着于阁老病重难撑,一天不如一天,家里人就请了几个风水先生选坟茔宝地。

那几个风水先生各有各的小算盘,都想让于阁老知道自己能力,在选坟地的时候,他们都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服谁。越吵劲越大,声嗓越高,惊醒了昏睡的于阁老。他问怎么回事?众人就给他说啦。他勉强支起身子,拿过笔来就写了“于家陵”三个大字。大伙看了,大眼瞪小眼,于阁老笑了笑说:“于家陵居两海两河间,又有四方百姓保着,岂不是天造地合的茔地吗?”这回大家明白啦。原来“于家陵”四面环村,陵东村叫杨河,陵西村叫周河,陵南叫张海,陵北叫苗海,正是两海、两河的中间。从那以后,这四个村人丁兴旺,风调雨顺,日子过得挺好。后来有人编了四句诗:

河深海阔养“于”(鱼)肥,

鱼大撑死妖猫狸。

四方百姓护阁老,

慎行功名留天地。

(讲述人:廉德忠  搜集整理人:刘少泉)

6、智斗权奸

阁老于慎行因病回东阿县城东阿镇家居时,朝廷敕令建于阁老茔,俗称“于家林”。墓道两旁是石人、石虎、石马、石羊,并建华表一对。华表是方形石柱,高约20米,上蹲一石兽,俗称“望天狲”。

于阁老已经知道了张居正不断从京城派遣密探来东阿侦察他家居情况,并监视于阁老的一切行动,想“吹着醭土找裂纹”,抓着他的一点把柄,弹劾于阁老。

墓前的华表镌刻竣工后,于阁老密示工匠将表皮用蜡涂地子,刻画上滚龙,并涂上颜色再刷上油漆。修饰之后,光彩夺目。张居正的密探发现于阁老墓地上敢修滚龙华表,有欺君犯上之罪,立即飞报在京的张居正。张居正于翌日早朝,便奏劾于慎行墓地上用滚龙华表,欺君犯上。万历派钦差来东阿于林查证,但于阁老京里也有人报信。钦差没到东阿,已把华表上的涂蜡刻成的滚龙烧掉,露出了彩云花纹的石雕图案。钦差回奏万历,万历严斥了张居正诬陷大臣,张居正被斥心里很不舒服,自叹:又败了。

(讲述人:王鲁夫  搜集整理人:马文平)

7、于慎行城皇庙题诗

据说,于慎行幼年上学时,学堂旁边有个城皇庙,庙里塑着城皇爷的泥胎。于慎行常去庙里玩,一天他顺手在泥胎上写到:“城皇,城皇,一天一趟洛阳,当天回。”

于慎行本来是写着玩的,没去在意。可是有一天,他梦见城皇来找他说:“请问老爷,您叫我一天一趟下洛阳,可累死了,您又没说叫我办什么事,求您叫我歇两天吧。”于慎行醒后心想咋做了这么一个怪梦,又一想,噢!原来我在他身上写的字还真管事哩。第二天一早他到庙里一看,城皇脸上、身上全是汗水,别的同学也都说,看见这个像已经连着好几天出汗了。于慎行没吱声,遂擦去了那两句诗。从此,泥像再了不出汗了。  8、于慎行从小有大志

于慎行小时候和孟一脉、乔学诗、张发事都是要好的同学。四人中,有三个后来都做了官,唯有张发事一点官星没有,在家卖了一辈子豆腐。提起他们小时候读书,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据说有一年春天,他们四人一块到停山头北面的那个山洞里去玩。玩累啦,就一块下来啦闲呱。说到今天念书苦苦用功,长大了干什么呢?于慎行先说:“我要做阁老爷,让皇帝都得叫老师。”

孟一脉说:“大的我不敢吹,但一定要做个督堂,保卫京城。”

乔学诗说:“我立志做个布政,管好一方的人民百姓。”

“你呢?”三人一起问张发事。

“哼!我可没那么大本事,把书念好,回家卖豆腐能记个帐就不错了。”

正好这时候吕洞宾正驾祥云路过上空。听见有人说话,留神细听,全都听进去了。听到最后,说:“前三个么,算是从小有大志。这个只图卖豆腐光会记帐的真没出息。你们说的话可是都要算数的喽!”

后来真的灵验了。于慎行官做到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号称三代帝王师;孟一脉官做到京都的督堂,乔学诗官至两广的布政司使。

据说,至今在那个山洞门楣上,还刻着不知什么人写的“自封自贵”四个大字。

(讲述人:乔修方  搜集整理人:乔修罡)

9、于慎行亮印解围

话说万历年间,于慎行年纪大了,就告老还家。万历皇帝忘不了他一生功劳,特意安排他带职还乡。阁老爷的官服、官印仍让他随身带去,用来准备着应急。正好也在这时候,于阁老小时候的两个同学,后来也都做高官的孟督常(孟一脉)、乔布政(乔学诗)也都先后告老还家了。他三人小时候是同学,好朋友,后来又都做官,现在又都告老还家,家又都在老东阿县,自然地免不了常常凑在一起赏月观花,作诗答对。

话说有一天,三位老人商量好,趁着身体还好,又春暖花开,不妨去游泰山。还一致商定好;不骑马,不坐轿,不带家人。为了照顾知府的面子,只给他去个信,说某日前后到,但不必迎接。

就这样,三位老人悄悄地步行向泰安城走去。一路上三个人作诗答对,谈古论今,朝行暮宿很是高兴地来到了泰安府。

他们虽然说已通报了知府,说某日来游泰山。但是他们到泰安后并没有马上到府上,却不声不响地玩了三天。这下子可慌了知府大人,四方打听八路迎接,还是不见个影。估摸着早该来到,咋就不见动静,莫不是出了什么事?再说于慎行三人不声不响地在山上玩了三天后,于阁老提议说:“今天上午游过岱庙,就到泰安府里去吧。”那二人都说行。于是他们又在岱庙里游玩。临近中午,孟督堂先饿了,买了十几张大饼打尖。吃就吃呗,孟督堂却喜欢出洋相,他把三张大饼接起来卷上,有二尺多长,两只手掐着,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乔布政在一旁又卷好一根拿在手里,等着递给他。

正在四处打探于阁老消息,四处寻找于阁老的三名差人,以为阁老爷他们三个人肯定是遭到坏人的绑架或者遇到了什么不测。一见这个样,当即认定这三个老头子不是好人,不问清红皂白,一人抓住一个上了绳,把三人投进监狱。三人也不反抗,任他们捆绑,随他们进了监狱。

等到未时,于阁老在监门口外张望,只见看门的禁卒叹声不止,愁容满面。便近前问道:“看你哀声不住的,有什么忧愁,请告诉我,我年纪大了,兴许能给你出个主意。”

禁卒说:“您不知道,知府大人说,阁老爷、督堂老爷、布政老爷三人要来游泰山,按日期三天前就该来到。各路派人迎了三天啦,也没迎着。要是万一有个好歹,那知府大人可受不了,所以全城的人都愁得没办法。”

于阁老说:“原来如此。”又问“你认得字么。”

禁卒道:“原也学过一些的。”

“我这里有件东西,你看看认得不。”

说罢让禁卒从他腰里解下一个黄缎子包来。禁卒一层层打开,露出一枚精制的玉玺。一看,这不

是于阁老的大印么!禁卒扑通一声跪倒地地:“原来是阁老爷,这是咋回事?三位老人家怎么到这里来啦?”

于阁老说:“别问啦,告诉你们知府大人,就说我们三人都在这里。”

孟督堂大声一喝:“慢!还有,问问他我们三人犯了什么法?”

乔布政一笑催他说:“快回去吧。”

禁卒爬起来撒腿就跑着报告去了。

这事被飞快地报到知府那里。这下子可真慌了这位知府老爷,还没走到牢狱门口,便双膝跪地,步步叩头,口中喊着:“阁老爷、督堂老爷、布政老爷,小人大罪,小人该死,老爷饶命。”

等到知府、衙门大小官员,个个跪着向前喊饶命时,于阁老三人已经走出牢房,往客厅里走来了,但还没松绑。

知府急忙上前就要解绳,阁老爷和布政老爷都没说什么,孟督堂却大喝一声:“慢着!”直吓得他知府大人楞住了,一动不敢动。孟督堂又说:“我先问问,请说个明白,我们三人来到泰安犯了什么法?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抓人?”

直吓得知府等十几个人又跪下叩头,口中不住求饶:“小人有罪,卑职该死,老爷饶命……”头磕得象捣蒜。于阁老在三个中职位最高,又年长他们二人,遇事应该作主。乔布政秉性极善,见这样下去不好,也要缓解。唯有武将出身的孟督堂不愿意,向于、乔二人使个眼色,又向知府说:“不说明白为什么抓人,不能解绳。谁来说事也不行,就是叫东阿城里卖豆腐的张发事来说事也不行。”

知府听出话里有话,这个事可能非他说的那张某某说事不可。于是赶忙差了一匹快马一路飞奔,直投东阿城来,这里只得跪着陪着这位不吃不喝也不让人解绳的老人。

再说这匹快马一进东阿城就打听,家住东阿的张发事,是个卖豆腐的,在哪里住,很快就问到了。原来这个卖豆腐的张发事,虽说卖豆腐,但不能小看这人,他和于、孟、乔三人在小时候都是同学、朋友。

待赶到张家,见到张发事,赶忙跪下磕头说:“您老人家赶快行行好,帮个忙吧!”

张说:“看你是官家来的人,我一个小小百姓能帮您什么忙?”

那人就把于、孟、乔三人误捕入监前后过程说了一遍,又说:“三位老爷都不让解绳,非得让您老人家前去说事才行。”

张这时已经明白了,却故意说;“他们都是高官,找小百姓去了有啥用?再说,我还得做买卖,耽误两天,家里就难生活。”

“不要紧,我们知府大人说过了,要重重地谢您。这里有纹银三百两,您老人家家里先用着,回去后,还要派人送银子来。”

张一看来人说话诚恳,不象有假,寻思着:莫不真的要我去?便说:“好吧,上路。”心想,快点让三个老头子松了绳莫受罪要紧 。

二人骑马一路飞奔,待赶到时,已到戊时。于阁老三人虽然被请到客厅,却仍然上着绳,知府等十几人跪了一大片。张发事一见这些人慌忙向他跪拜,求他千万多说好话。这个普通老百姓还是第一次受到这么高的荣誉和赏识。他一看三人还绑着绳,便上前说;“怎么回事?还不快松开。”随即上前解绳子。因三人是有意如此安排,所以很顺从地让他把绳解开了。知府一伙官员一看问题解决了,更是惊喜,朝张和于三人叩头再拜。

张发事一时成了中心人物,于阁老三人的住宿安排都得跟他商量,由他说了算,好象他成了泰安府最大的官。知府大人又派人到他家里送去许多米面和银两。于阁老三人见了暗暗高兴:“老同学这一辈子不用卖豆腐也没困难了。”

知府留下张发事和阁老爷三人一起游玩,一天三顿饭,都是知府亲自端到跟前,还恐赎不了罪。

(讲述人:乔修方  搜集整理人:乔修罡)

10、于阁老巧对惊州官

有一年,告老还乡的于阁老、乔布政、孟督堂三人一块游泰安,正好遇上知府家里给太老夫人祝寿,三人被请了去喝喜酒。知府还说前几天得了个胖小子,算来也该今天喝喜酒,今天是个双喜的日子哩。于阁老等三人也不推辞,就一块往知府家里来了。只见知府家里早已宾朋满座,早就挂好了寿匾,贴上喜联。大堂正中还挂着两幅空白条幅,但等有学问的名人仕宦当场题写。

孟督堂一看,对知府说:“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俺三个也该题个词才是呀!”知府一听高兴得不得了:“我…我早就有这个意思,只是…只是不敢…不敢说。”忙叫人取出文房四宝,亲自磨墨,“哪位老爷先写?”

于阁老想,论学问,论资格要数我,但论书法,却不如乔布政,就让乔布政写,我给他出个词吧。这里还没开口,孟督堂却抢先说:“我写。”

于阁老给他使个眼色,意思是:你写倒行,可别闹些胡捣鼓,吓唬人的事。

孟督堂接过笔去又说:“不过,这上下联我只写半句,下半句还得请诸位高手续上。”说完提起笔来刷刷写出来了:

“太老夫人不是人……

“养个孩子准是贼……

众人一看都呆了,你看我,我看你,不敢吱声。督堂爷怎么写出这样的话来呢?

知府吓得脸焦黄,心里想:这下要倒霉了,前几天将三位老爷误捕入监的事,督堂老爷还记恨在心,存心当众给我难看。

于阁老见一个个当真害了怕,笑着说;“大家要没对的,还是我来吧。”转身又对孟督堂说:“你就会吓唬人。”于阁老拿过笔,接着两个上半句“刷刷刷”写完了对联。等到大家缓过气来,都拍手叫好!原来是:“太老夫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个孩子准是贼,偷得蟠桃孝母亲。”

众人都夸于阁老有本事,不愧是教过皇帝的阁老爷。

(讲述人:乔修方  搜集整理人:乔修罡)

11、减灯

相传于阁老小时候去狮耳山上学,路过一条小溪,总有一白须老头背他过河,天天如此。放晚学后,阁老走到山下,身后就出现四个灯笼送他回家。他心里有数,不过不说罢了。他的老师精细过人,目送他时,发现这情景,自语道:“慎行未来必是国家之栋梁。”

有一天,老师突然发现送阁老的灯笼少了两个,不由心 有一天,老师突然发现送阁老的灯笼少了两个,不由心内一惊,情不自禁地说:“此乃不祥之兆。”第二天,老师把阁老叫到自己屋里,严肃认真地问:“这两天你在校外做什么错事来吗?”阁老说:“没有。”老师脸上突着青筋,严厉地说:“你要仔细想一想,从实讲来,你瞒不过我。”阁老耷拉着脑袋,细想一会儿说:“老师,前两天吃过晚饭,我到同学张严初家串门,他在家里写休书,有一字不会写问我,我给他填上了。听说他媳妇贤惠,因一点误会,被他撵回娘家去了。”老师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不但不劝阻,反而助他为虐,真岂有此理。你快去他家把休书要回撕掉。”阁老沉痛地答道:“遵命。”

过了一天,老师发现送阁老的灯笼又成了四盏。

(讲述:马文生  搜集整理:马文平)

12、少瞎一粒米,多增一年寿

相传阁老在朝时,从不忘简朴节省。每次用饭,都用筷子把沾在碗上和掉在桌上的饭粒叨起来吃掉。 他手下佣人及亲人都非常钦佩,都仿效他。

有一次阁老风趣地说:“我吃了这些掉的饭粒,就能多活好几年。”果然,阁老年寿较高,后人传“少瞎一粒米,多增一年寿”,这话不假。

(讲述:安敬岱  搜集整理:马文平)

13、胡同的来历

您知道前后于街中间相通的那条胡同的来历吗?

相传于阁老在京为官,家人院公自然觉得威风。东邻周家也是财门大户,两家因为一道墙闹了意见,争持不下,越来越紧张,大有打大仗的苗头。于家写了急信,差人快马星夜赶往京城。

家人见了阁老,呈上书信,心想:只要一纸公文,下达县衙,还有周家的好吗?阁老看过书信,写了两句话,就命家人送回家中,依书而行。

书上这样写:“他进一墙,咱退一墙,再进再退又有何妨?”家里人含气照办了,原墙扒了,后退一墙。周家一看心想:你退一墙,咱们也退一墙。就这样,一条四尺多宽,沟通前后于街的胡同就成了。从此,于、周两家结为善邻。

(讲述人:王鲁夫  搜集整理人:马文平)

14、于阁老的干闺女

于慎行告老还乡,回到老家东阿县城里。每回出城,全城里父老乡亲和知县总大礼相拜。于阁老觉得这样惊动城里父老乡亲和父母官,心里不忍,就在他住的于府南面开了一个东南门出走,这就是东阿城比别的城多个门的缘故。

这一年春天,于阁老骑了头小黑驴,独自一个人去游泰山。那时没钟点,走到天宫村时,已是卯时人们吃早饭的时辰,于阁老又渴又饿。正走着,迎面走来一位二十来岁,长得很清秀的小媳妇,挑着一个瓦罐和一只小蓝。于阁老饥饿难忍:“请问,你瓦罐里盛的是什么?”

“米汤。”

“你这是到哪里去?”

“给俺男人送饭去,他一大早去包地堰了。”

“嗯,我渴得很,给我倒碗米汤喝好么?”

“好哇,您老都喝光也不要紧,我离家不远,再回去拿。”年轻媳妇看于阁老长得挺清瘦,心想:出门在外,渴了饿了的不容易。

“大爷,这儿还有油饼,你也吃点吧!”

于阁老喝了两碗汤,看看油饼,烙得黄黄的挺好就吃了两页子。

“真不好意思,给你男人的饼,叫我吃了一半子,人会埋怨的。以后要有什么难处,就到东阿县城里找我,我叫于小人。”

于阁老走了,年轻媳妇又回到家里,拿了饭,送到地里。男人问她怎么把饭送晚了,年轻媳妇就把碰上于阁老的事说了。男人一听很欢喜,“于小人”莫不是阁老爷?

秋天,年轻媳妇的娘家爹死了。她爹姓宋,是平阴县八大财主之首,宋柳沟村人,拥有土地两千多顷。姐妹们都领了执事,忙着去办,独独缺少她的。她去问哥哥,哥哥没好气地数落一番。(本来她婆家也是土财主,很富有,由于连遭灾祸,最后落得刚有口饭吃。)末了叫她去京城求对子马,还有什么,什么……”都是朝廷用的,上哪去弄?别说没钱,就是有钱也弄不来。有心不去办,到那天姐妹面前要丢脸。回家路上,她男人生气地嘟囔她头发长见识短。这好,看你那天怎么办?

犯难的时候,年轻媳妇想起春天于阁老说的有什么难办的事,去东阿城里找他。回到家套了车,夫妻俩来到东阿县,一问于小人在哪里住,哈,那还了得,竟敢呼喊阁老爷的外号。

来到阁老爷门前,把门的不让进,年轻媳妇只好说假话:“我来看俺干爹,我是他干闺女,麻烦您通报一下。”俩把门的一嘀咕,人家说是干亲戚,咱就通报一下,别怪罪下来。

于阁老传话,领他们进去。于阁老见了年轻媳妇,就问:“孩子,你有什么难事?”年轻媳妇说娘家爹死了,分执事要她干什么,干什么,全是朝廷官用的,俺上哪里去弄啊。

于阁老问:“你娘家是干什么的”?

“平阴县八大财主之首,姓宋。”

“就怕他连水也管不起。”

“不,管得起老爷,他们有两千多顷地。”

“好吧,你回家去吧,到那天叫他们预备好吃的等着。”

于阁老修书一封,派人送往济南。

到了那天,果然来了许多官兵马队,平阴县知县打躬行礼,还挨了几马鞭子。

就这一回,光饭、草料就吃穷了大财主。

(讲述人:张同山  搜集整理人:张玉兰)

三、主要特征

1、地方性:“阁老于慎行的传说”流传于平阴县境内及周边县市、乡镇,有很强的地域性。

2、娱乐性:所有传说故事都有它的娱乐性,是对于慎行官品、人品的演绎,人们可以从故事中体会一此新奇有趣的事物。

3、历史性:传说的故事都有一定的历史性,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和民俗,体现了当地人对这位历史名人的信奉。三、主要特征

1、地方性:“阁老于慎行的传说”流传于平阴县境内及周边县市、乡镇,有很强的地域性。

2、娱乐性:所有传说故事都有它的娱乐性,是对于慎行官品、人品的演绎,人们可以从故事中体会一此新奇有趣的事物。

3、历史性:传说的故事都有一定的历史性,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和民俗,体现了当地人对这位历史名人的信奉。

四、主要价值

1、于阁老“传说”之所以流传至今,其真正原因是它形式及内容都受到当地人民喜爱。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使人民群众受到传统文化真善美的教育。

2、民间故事是民间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阁老于慎行的传说故事在东阿镇这方水土产生的,它散发出沁人肺腑的乡土气息,读来给人一亲切感,又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3、阁老于慎行以其绝世之才,自幼通经史,弱冠即入史局,二十岁已蔚然成家。学识渊博,颇富文采,是明代后期饱学多才的文学家。神宗时词馆以慎行与临朐冯琦文学为一时冠。他的著作尤其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于慎行也被定为山东省和济南市历史文化名人。有关于慎行的故事对拓宽和深化于慎行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传承价值。

五、保护措施

1988年平阴县文化馆编印《平阴县民间文学资料本》收入了不少于阁老的传说故事。

2004平阴县成立了于慎行研究会,我国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题了牌名。编印了《济南平阴于慎行研究会论文与资料汇编》一书。

2007年,编印了《于慎行故事和传说》。

六、保障措施

1、静态保护

(1)对于慎行的传说故事进一步搜集整理,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料。

(2)把于慎行的传说故事纳入于慎行研究会的研究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2、动态保护

(1)组织举办民间故事会,通过比赛形式,培养民间故事传承人。

(2)把于慎行的传说故事编入民间故事丛书,留传后世。

(3)通过文化旅游把于慎行的传说故事进行传播。

(4)成立县乡两级保护组织,具体实施保护计划,县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成立分管县长牵头当组长,东阿镇、洪范池镇书记为副组长,于慎行研究会等有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于林的修复工程,充分发挥调动于氏家族的积极性,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尽快修复于家陵(于林)原貌,兴建于慎行纪念馆

以上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