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国后出土九大金缕玉衣之四:江都王、中山孝王

 天宇楼33 2017-02-24

建国后出土九大金缕玉衣之四:

江都王、中山孝王


金缕玉衣是古代墓葬玉中等级最高、组合玉片数量最多的一种。也被称作“玉匣”,常见于汉代,金缕玉衣需要墓主人身份达到一国之君才能够享用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形式。古人认为玉能够防腐,因此广泛的使用玉用作贵族墓葬的防腐。至三国时代曹丕认为此种形式劳民伤财,并且不具备防腐的功能,这种墓葬形式才告一段落。上博日前展出了徐州狮子山汉墓楚王的金缕玉衣,建国后出土的金缕玉衣,较为知名的共有九件。在这个专题中,小编将为您一一讲述这九件金缕玉衣的故事。今天为您讲述江都王、中山孝王金缕玉衣……


8.西汉江都易王刘非夫妇金缕玉衣


于2009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汉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西汉江都易王刘非夫妇墓,位于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上有个水塘,当地人称之为“龙塘”。2009年初,一伙盗墓贼在大云山顶部挖掘古墓,连丧四条人命,惊动了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这伙盗墓贼非常专业,他们用现代化的炸药打洞,我们发现的洞口很小,可下面空间很大,炸药是在地下膨胀,形成垂直的盗洞。”之前,当地村民传言说,这群盗墓贼动了当地的龙脉,大云山是由一条龙死后化成,山顶上有一个水塘,被村民称为龙塘,那些贼挖的洞穴就在龙身上。山上还有个“仙人洞”,村民把盗墓贼之死归于仙人动怒了,在这些盗墓贼死后,村民看见从洞口冒出缕缕黑烟,三日不绝。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是因盗洞坍塌,致使盗墓贼窒息死亡。


大云山汉墓盗洞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和盱眙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对大云山汉墓进行抢救性挖掘。经过一年多的钻探、发掘,现已确认大云山顶部原来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已发现南北走向的三座大墓,还有13座陪葬墓,以及武器坑和车马坑。从墓葬规模、形制及出土文物来看,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



1号墓棺木是梓木材质,墓中发现了“金缕玉衣”和“玉棺”。“玉衣”也称“玉匣”,是汉代高规格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是穿戴者高贵身份的象征。其中以黄金丝线连结方形玉片的称为“金缕玉衣”,用银线、铜线编织玉片的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一套“金缕玉衣”要用两千多玉片和相当数量的黄金,而且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因此造价十分昂贵,通常是帝王的专用品。玉棺,即在木制棺木上镶贴玉片之棺。1号墓的外藏椁用的是枞木。



大云山汉墓的主人江都王刘非与满城汉墓的主人中山靖王刘胜一样,都是是汉武帝异母兄长,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除,吴国故地划归江都王刘非管辖。江都王刘非史书名气不大,但是他的女儿刘细君却是鼎鼎大名的史书所载汉朝第一位和亲的宗室公主。刘非去世后六年,其子刘健因谋逆畏罪自杀,江都国被废除,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变成了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广陵王刘胥。



9.西汉中山孝王刘兴金缕玉衣


于1995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北庄子汉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汉第二中山国的初代开国中山孝王刘兴的陵墓,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坟墓,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历代地方政府还专门立碑刻字凭吊,直到1968年真正的中山靖王陵在满城被发现后,人们才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这座神秘的大墓,与中山靖王墓一样,这座被考证为中山孝王刘兴之墓的墓室中,也出土了金缕玉衣。



中国历史上汉代共有15位中山王,其中拥有金缕玉衣的中山王就有三位分别为刘胜、刘修、以及中山孝王刘兴。也就是这件玉衣的主人。中山孝王刘兴(前1世纪-前8年),汉元帝第三子,昭仪冯媛所生。建昭二年(前37年)六月,汉元帝立刘兴为信都王。阳朔二年(前23年),改封信都王刘兴为中山王。定州市在汉代是中山国国都,定州市地下有庞大的汉墓群。据史料记载,17代汉中山王在这里世袭长达300余年,目前已知除第一代中山王刘胜葬于满城外,大部分都葬于定州境内。定州北庄子汉墓,西汉中山孝王刘兴之墓。



值得注意的是在墓南的净众院塔基地宫中石碑上有“北枕慕容氏之高陵”字样。大家方知一代霸主慕容垂最终也鸠占鹊巢,埋在了孝王墓之中。而史书中记载的慕容垂归葬龙城宣平陵则完全是故布疑阵。当年面对咄咄逼人的魏军,慕容宝为了防止慕容垂之尸被夺走,才想出这招移花接木。


文章转自Art9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