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0课 *过秦论

 鲤鱼山九龙门 2017-02-24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0课 *过秦论
第10课 *过秦论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皇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仁爱无敌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于是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第二天,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对他们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原来如此。两位老人十分感动。老头儿说:“孩子,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旅店经营人。你会得到报答的。”侍者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他送老人出了门,转身接着忙自己的事,把这件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没想到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打开看,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并有简短附言,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他乘飞机来到纽约,按信中所标明的路线来到一个地方,抬眼一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耸立在他的眼前。原来,几个月前的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深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这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尔顿饭店首任经理的传奇故事。
微感言: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一、文本名句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4.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作者名句
1.时难得而易失也。——陈寿《三国志》
2.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
——贾谊《新书》
3.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老子》
4.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贾谊《惜誓》 
一、作者视窗
 
他是一颗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新星,一位满腹才华的文学青年。他遍阅了人间沧桑,漫诉着满腹旷古幽情。他以满腹才华,深厚学养和洞穿社会的深邃思想,把一段荣光铭刻在泱泱西汉的未央宫阙,融化成“文景之治”的灿烂与辉煌,直引得后代无数贵胄贤达、文人骚客为之跣足顿首,扼腕长叹!头顶辽阔的碧空和悠悠千载的白云,脚踏一望无际的田畴和逝者如斯的黄河,贾谊那颗年轻而骚动的心,是否不再充满郁闷和惆怅?
【注】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洛阳人。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司马迁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 鸟赋》最著名。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施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使社会经济遭受了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面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膏腴(  )  ②藩篱(  )  ③崤山(  )
④锄耰(  )  ⑤逡巡(  )  ⑥锋镝(  )
⑦蹑足(  )  ⑧铦(  )  ⑨鞭笞(  )
⑩黔首(  )  隳城(  )  户牖(  )
箭镞(  )  棘矜(  )  铩(  )
答案 ①yú ②fān ③xiáo ④yōu ⑤qūn ⑥dí
⑦niè ⑧xiān ⑨chī ⑩qián ?huī ?yǒu ?zú ?qín ?shā
(2)多音字                   
①孝公既没(  )  ②召(  )滑
③俯首系(  )颈  ④践华(  )为城
⑤劲(  )弩  ⑥氓(  )隶 
⑦中(  )人  ⑧墨翟(  )
⑨翟(  )景  ⑩行(  )伍
相与(  )为一  将(  )数百之众
度(  )长絜(  )大  比权量(  )力  
万乘(  )之势  朝(  )同列
一夫作难(  ) 
答案 ①mò ②shào ③xì ④huà ⑤jìng ⑥méng
⑦zhōng ⑧dí ⑨zhái ⑩háng ?yǔ ?jiàng
duó xié ?liàng ?shèng ?cháo ?nàn
2.涵咏词义
(1)词义解释                  
①蒙故业:继承
②践华为城:踏,引申为凭借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④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⑤叩关而攻秦:击
⑥流血漂橹:盾牌
⑦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⑧销锋镝:箭头
⑨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⑩氓隶之人:民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
揭竿为旗:举
赢粮而景从:担负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
度长絜大:衡量
(2)熟语积累
①斩木为兵:砍削树木当兵器。比喻武装起义。
②揭竿为旗: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③同年而语:把不同的两个人或两件事物放在同一时间,不加区别地相提并论。一般用于否定句式。
④度长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⑤云集响应:像云一样聚合在一起,像回声一样回应。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赞同和支持。
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 “衡”通“横”,连横 
②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 “从”通“纵”,合纵 
③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④孝公既没 “没”通“殁”,死亡 
⑤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 
⑥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⑦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动 
(2)一词多义
①固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顽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名词,固守的据点,屏障)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固执,顽固)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副词,本来)
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名词,指逃亡的军队)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动词,逃亡)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动词,通“无”,没有)
③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统治、控制)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终岁不制衣则寒(动词,制作)
④兵赵奢之伦制其兵 (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 (兵器,名词)草木皆兵(名词,士兵)
⑤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驾驭)
⑥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引、招纳)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志趣)
⑦及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及至始皇(介词,到,等到) 
⑧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 作状语)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⑨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量长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动词,揣度,估计)
⑩遗因遗策(形容词,遗留下来的)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厚遗秦王宠臣蒙嘉(动词,赠送,给予)
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
(3)虚词归纳
①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结构助词,的)……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商君佐之(代词,他,指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
②以以愚黔首(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介词,把)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词,表目的,来)
③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因为长句(连词,于是)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
四、文白对译
过秦论
秦孝公据     崤函     之固,拥  雍州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这样险固的地势,拥有雍州这样
    之地,君 臣 固 守  以  窥  周  室,(广大的)地区,君臣牢固防守,以便伺机夺取周朝的政权,
固:险固的地势。拥:占有。以:来,以便,表目的的连词。窥:窥视。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怀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统一四海,吞并各国的野心。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  立  法度, 务  耕 织,在这个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农耕纺织,
当:在……时候。是时:这时。内:名词作状语,对内。务:致力,从事。   修 守战之具,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战具,
外  连  衡  而   斗 诸 侯。对外采用连横的策略来使诸侯们互相争斗。修:修造。具:器械、武器。外:名
词作状语,对外。斗:使……斗争。于 是 秦 人 拱 手 而 取 西 河就这样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就夺取了黄河以西
 之  外。的大片土地。
孝公  既  没,惠文、武、昭襄   蒙   故业,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原有的基业,
因  遗  策,南 取 汉 中,  西 举巴、蜀,东割膏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东割占了
 腴 之地,北  收要  害之  郡。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非常重要的地区。故:旧有的。因:沿袭。遗:遗留下
来的。南、西、东、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诸 侯 恐 惧,  会各国诸侯(非常)害怕,(他们)集会
 盟 而 谋 弱 秦,   不爱   珍 器  重宝肥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
 饶 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合  从  缔 交,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贤士,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
相 与 为 一。  当此之时, 齐有孟尝,  赵有平原,彼此结交成为一体。正当这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
 楚有春申, 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 明 智 而忠信,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个人,都明达聪慧又忠诚守信,
宽 厚 而  爱人,尊 贤而 重  士,   约  从宽容仁厚又爱护人民,尊敬贤才又重视士人,计划作为合纵之盟
   离  衡,而离散连横之策,尊:尊敬。贤:有德有才的人。重:器重。离:使……离散。  兼韩、同时拥有韩、
魏、燕、楚、齐、  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部队。在这时候,六国的贤士,
有宁越、徐尚、    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出谋划策,之属的“之”:与下文“之
徒”、“之伦”的“之”都是“这些”之意。为:替。“之谋”的“之”:代词,他们。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
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通  其 意,吴起、孙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
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  之  伦 制其兵。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尝  以 十 倍 之 地,百万之众,叩(九国诸侯)曾经依仗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
  关而攻秦。谷关进攻秦国。以:凭着,用。众:军队。叩:击。而:表承接的连词。秦 人  开秦国人敞开函谷
关  延   敌,    九国之师,  逡巡 而不敢进。关,延请敌军进去,(可是)九国的军队,却迟疑徘徊,不敢进去。
秦 无  亡  矢 遗 镞 之 费,而 天 下诸侯已 困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及一个箭头的费用,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敝不
 矣。堪了。亡、遗:失去。矢:箭。镞:箭头。费:损耗。而:可是。  于 是 从 散 约 败,就这样,合纵瓦解盟约破裂,
  争      割地而赂秦。   秦 有 余 力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来贿赂秦国。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
而  制 其弊,  追亡逐北,困敝来制服他们,追赶逃兵败将,余:充足。制:控制,制服。其:他们。亡:动词作名词,
逃跑的军队。    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因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漂起盾牌;(秦国)
   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强国请求投降,
   弱国入朝。弱国入(秦)朝拜。因、乘:都是“趁着”之意。利、便:同义,有利的形势。请:请求。服:臣服。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享国之日浅,国 家(秦国)延续到了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短,国家没有
    无   事。发动侵略诸侯的战争。
  及至  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到了秦始皇(即位),(他)发展六代留下的功业,挥动长鞭子
 御宇内,驾驭天下,奋:发展。余:遗留。烈:功绩。振:举起。策:马鞭子。御:驾驭、统治。 吞二周而亡吞并了东周、西
    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周,灭掉了六国,登上了帝位控制着整个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
而鞭笞天下, 威 振 四海。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吞:吞并。亡:使……灭亡。履:登上。至:极。制:控制。
执:拿、握。 南 取百越之地,  以为 桂林、 象郡; 百越向南夺取百越地区,把它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
之君, 俯 首  系  颈,   委 命 下 吏。君主,低着头,颈上系绳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狱吏处置。
 乃使蒙恬 北   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而且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胡人不敢 南 下而牧马,  士 不敢 弯弓  而报怨。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马,六国士人不敢拉满弓箭来报仇。
北:名词作状语,在北方。却:击退。下:动词,到……去。  于 是    废在这个时候,(秦始皇)废除了
先王 之道,焚    百家  之言,  以愚黔 首;隳先王的法度,焚毁了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毁坏
    名城, 杀    豪杰;收天 下之 兵,聚 之(六国的)高大的城墙,屠杀(六国的)豪杰;征收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都
 咸阳,城咸阳,以:表目的,来。愚:使……愚昧。收:聚集。兵:兵器。 销 锋 镝,铸以为销毁兵器,熔铸成十
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之     民。然后 践华 为城,二尊金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据守华山做帝都东城,
 因 河 为 池, 据 亿丈  之城, 临不测 之 渊,凭借黄河做护城河,占据着华山,下临不可测的黄河,
  以  为  固。把这当做坚固的屏障。金:指铜。以:来。弱:使……弱。为:作为。因:依靠。池:护城河。
  良将劲弩守  要害之处,信臣  精卒    陈利又派良将精兵守卫着战略要地,忠臣领着精壮的士兵携带锋利
兵   而  谁  何。 天下已  定,始皇之心,自以为的武器,来巡查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心里,自认为
关中  之固,金  城 千里,  子孙 帝王 万世之业也。关中这样险固,坚固的城池千里,正是子孙当帝王的万代基业呀。
弩:弓。信:忠实。精:精良。卒:士兵。陈:摆开。利:锐利。兵:兵器。帝王:名词作动词,当帝王。业:基业。
 始皇既没,    余  威震于 殊俗。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到边远的地方。既:……以后。余威:留下来
的威势。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然 陈涉      瓮   牗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
绳  枢   之 子,  氓   隶之人,而  迁徙之以草绳做门轴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
徒也;  才能 不及  中人, 非有 仲尼、墨翟 之贤,人;(他的)才能赶不上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德才,
  陶朱、 猗顿   之富;蹑足行伍  之  间,而也没有范蠡、猗顿那样的财富;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间,突然
 倔起阡陌之中,率  疲  弊之卒, 将数 百之 众,兴起于田野之中,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带着几百人的队伍,
  转而  攻秦;斩 木  为  兵,  揭 竿为旗,回过头来攻打秦国;他们砍来木棍做兵器,举着竹竿做旗帜,
倔:突然。将:率领。众:军队。为:当做。揭:举。天下   云  集   响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
    应,  赢粮  而  景   从。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
样,像回声一样。景:古“影”字,像影子一样。  山东   豪俊 遂 并 起崤山以东的六国豪杰就和他一同起来
而亡秦族矣。灭掉了秦国。
且夫天下  非  小弱也,雍州 之地,崤  函 之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
 固,自  若 也。险固,仍和从前一样。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固:险固。陈涉 之位,陈涉的地位,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之君也;锄櫌棘矜,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农具木棍,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 戍  之  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疆的士卒,并不比九国军队强。
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  之道,  非及向时  之士也。深谋远虑、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赶不上先前六国的谋士。
铦:锋利。于:介词,比。众:众人。抗:匹敌,相当。师:军队。及:比得上。然而成   败然而成功和失败却
  异   变,功业   相反,  何  也?试使 山发生了不同变化,功业也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让崤山
东之国与陈涉度  长  絜 大,   比权 量 力,则以东六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
不可 同年而语矣。不能够相提并论了。度:量长短。絜:衡量。比、量:都是“权衡”“较量”意。然 秦 以可是秦国凭
区区 之  地,致万乘 之 势, 序八州   而  朝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同列的
   同 列,  百有 余年矣;诸侯朝拜称臣,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然:可是。以:凭借。致:获得。序:排列座次。
而:表并列关系。朝:使……朝拜。然后   以六  合为家,  崤  函然后把全天下变成自己的家,把崤山、函谷关
   为  宫; 一夫 作难 而 七庙 隳,当做自己的内宫,可是一人发难,秦王朝就毁掉了,(秦王子婴)
  身死  人   手, 为天下 笑者,   何  也?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夫:指从事体力劳动或被奴役的人。为:介词,被。  仁义不施   而攻 守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
之势异也。势发生变化了。
 
 
一、文本助读
《过秦论》记叙了秦朝兴亡的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借古讽今,规劝汉文帝实行仁政。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重点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今义:河流
(2)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认为
(3)迁徙之徒也
古义:       今义:迁移,搬家
(4)山东豪俊遂并起
古义:       今义:指山东省
(5)皆明智而忠信
古义:       今义:通达事理
(6)于是六国之士,有……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
答案 (1)黄河 (2)把……作为 (3)征发 (4)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5)聪明智慧 (6)在这时
2.词类活用
(1)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___________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___________ 
(4)执敲扑而鞭笞天下____________ 
(5)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_ 
(6)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___________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 
(9)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 
(10)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 
(11)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 
(12)追亡逐北____________ 
(13)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_____ 
(15)据崤函之固____________ 
(16)自以为关中之固____________ 
(17)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 
(18)因利趁便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登上 (2)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3)名词作动词,作窗户,系户枢 (4)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用竹杖打 (5)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 (6)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对内;对外 (7)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绳子 (8)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9)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12)动词用作名词,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 (13)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4)形容词作动词,小弱,变小变弱 (15)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势 (16)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屏障 (17)形容词作名词,贤者,贤能的人 (18)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条件
3.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谪戍之众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8)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9)聚之咸阳
(10)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1)崤函之固,自若也
(12)铸以为金人十二
(13)金城千里
(1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
(15)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1)~(3)____________ (4)~(6)____________
(7)~(9)____________ (10)(11)____________
(12)(13)____________ (14)(15)____________
答案 (1)~(3)判断句:“……也”表判断 (4)~(6)被动句:(被)隳,(被)谪戍,“为”表被动 (7)~(12) 省略句:“以(之)为”,“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 (10)(11)宾语前置:“仁义不施”应为“不施仁义”,“自若”应为“若自” (12)(13)定语后置:“金人十二”应为“十二(个)金人”,“金城千里”应为“千里金城” (14)~(15)“非尊于齐”应为“非于齐尊”,“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应为“非于钩戟长铩铦也”
4.翻译句子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2)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3)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
(4)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5)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三、师生探究
1.读完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第一段到第三段体现“攻之势”,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2.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秦始皇功业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文字来表现秦始皇的功业?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是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的:①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③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④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⑤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始皇的功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是秦始皇的暴政,作者详细写他的功业是想说明,秦朝无论是在“攻”势还是“守”势,尤其是在“守”势时,都没有施行“仁义”之政,这就为表现秦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张本。
3.本文大量使用对比,试找出用了哪些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六国与秦之对比。第二段以六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与秦作对比,而且这六国“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
(2)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第四段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无论是出身、才能,还是人数、装备,都无法与强大的秦朝相比。这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
(3)陈涉与六国的对比。(第五段)在地位、兵器、士卒、人才等各方面,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4)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也是一个对比。这些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作用:①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②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探究提示: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使用这种论证法应注意:①对比必须鲜明、强烈,通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的对照,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②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
4.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为论据的论证,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一、阅读延伸
遥望贾谊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坦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著地奔涌,生生不息。
(摘自2011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原文有删节)
【赏析】 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夭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明君者有之。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同,作者在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对生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
二、写法迁移
《过秦论》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叙议结合中,“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深化,两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记叙和议论的结合是有机的,二者不能相互脱钩。记叙为主,议论为适当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叙议结合还要合理安排议论的位置。议论用在全文或一个大层次的开头起提示、概括文章内容,表明作者思想、立场而展开下文的作用。也可以用在文章结尾或一个大层次的结尾用来深化主题揭示自己的思想、看法。
【我来练笔】
请运用“叙议结合”的写法,以“放弃”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
【答案示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赢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潇洒与从容;文天祥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舍弃荣华富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毛泽东放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深入农村,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迎来了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再看看我们自己:许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和他人争吵,争个面红耳赤,甚至闹个鸡犬不宁,你死我活,结果呢,也许赢得了这件小事或这点小利,却在斤斤计较中失去了整个世界。看看前人的做法,再看看自己的行为,我们会不会感到汗颜呢?所以,做人要懂得放弃。 
三、问题生成——带有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  
通过合作探究,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请写下你的新问题,与同学老师交流或在课后自己独立探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答案 A
解析 B项,“景”通“影”,C项,“从”通“纵”,D项,“有”通“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答案 C
解析 C项与例句一致,都是连词,表目的;其他三项均为介词,意义依次为“凭借”“把”“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分)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答案 D
解析  D项,“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为山东省。A、B、C三项古今义相同。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余为使动用法。
5.课文名句填空。(4分)
(1)《过秦论》指出“____________”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____________,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答案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锄耰棘矜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二、文本训练(课内精读)(15分)
阅读《过秦论》第一至二段,完成6~9题。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务必。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费:耗费。 
答案 A
解析 A项,“务”应释为“从事,致力于”。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答案 D
解析 ①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②坚决。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败北,败北的士兵。
8.下列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为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答案 C
解析 C项,无财物方面,这是无中生有的干扰项,要注意把选项中的信息点代入到原文中比较。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3分)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3分)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秦孝公占据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政权。
(2)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成联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
三、类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媪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 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  显:显达。
B.务施贷以赒乡闾  务:致力于。
C.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破:揭穿。
D.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  夺:强取。
答案 D
解析 D项,夺:改变。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3分)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 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④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表现其谦让有德;④表现其性格刚毅,不附和别人;⑤表现其有责任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公年少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未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
答案 D
解析 D项,“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错误,应为“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3分)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3分)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刚到任上,薛公提取本州案件中已裁定的文书,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的性命。
(2)薛公回头让主管官员把官印收藏起来,自己丝毫没有拿来看看的意思,老百姓于是作罢。
(3)太后患病不能说话,却还多次拉扯着她的衣服,好像要有所嘱托,会是什么呢?
【参考译文】
简肃公名奎,字宿艺,姓薛,是绛州正平人。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却因为薛公显贵了。当初,太宗皇帝攻打并州,薛公的父亲凭着计谋前往太宗行营求见,未能被任用。薛公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薛公的父亲看着他说道:“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第,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其他产业,而致力于发放借贷来接济乡邻。此后五十年,薛公开始辅佐当今天子参与政事,成为当世名臣,就像他父亲说的一样。
当初考中进士时,薛公是州里第一名,但他把第一名让给同乡人王严而名列第二,因此乡邻都称赞他。淳化三年,第二次考试竟又中了第一,被授为隰州军事推官。刚到任上,薛公提取本州案件中已裁定的文书,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的性命。因为别人的推荐他被任命为大理寺丞、莆田县县令,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没有名目的租税,莆田人至今认为这是他的恩德。等到他到蜀地做官,更有好的政治举措。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在夜里用锦囊装着官印挂在西门,守门的人把这件事汇报给薛公,跟着看热闹的蜀人数以万计,将要看薛公究竟怎么做。薛公回头让主管官员把官印收藏起来,自己丝毫没有拿来看看的意思,老百姓于是作罢。有个老妇人状告她的儿子不孝,儿子申诉自己因贫穷不能赡养老母。薛公拿出自己的俸钱给那个人,说:“用这个去生活并赡养你的母亲吧。”于是母子二人母慈儿孝。人们都认为薛公是个有仁义善施恩的人。蜀地人喜欢动乱而又容易变化。薛公既能用不生事镇抚他们,又能顺应他们的风俗,悠闲快乐。等到面对突发事件,揭穿隐藏未露的坏人,预先发现随情判决,就像逢蒙的射术和东方朔的占术,没有不说中的。
薛公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薛公入朝谢恩,皇上说:“先帝曾经说你可以任用,我现在用你了。”薛公更加心存感激并勉励自己。薛公为人一向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被别人牵制。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但事情常常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回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感到惭愧,常常不吃饭。家人笑他何必如此,薛公说:“我惭愧自己不如古人,又害怕后人讥笑我啊。”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朝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不敢赞同也不敢反对,只有薛公争辩说:“太后如果一定要穿天子礼服拜见祖宗,怎么拜呢?”太后不能改变他的意见,为此只能改穿其他服装。太后驾崩后,皇上召见群臣,哭泣着说:“太后患病不能说话,却还多次拉扯着她的衣服,好像要有所嘱托,会是什么呢?”薛公连忙说:“大概还是因为天子礼服。可是穿着它怎么可以去见先帝呢?”皇上恍然大悟,最终给她穿上太后的衣服安葬了。
薛公因为生病要求告老还乡。天子说:“我不可以再多烦劳您了。”于是下诏优待薛公,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在这一年当中,薛公多次告还,才得以回家。景祐元年八月庚申日,薛公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太常商议说:“据谥号规则:坚持德行毫不懈怠的叫简,坚持自己的意见明于决断的叫肃。现在薛公的情形符合这个规则。”于是给薛公加的谥号叫“简肃”。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4.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5分)
《过秦论》述写了秦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和谐文化 历史教训 繁荣昌盛  
解析 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是压缩语段,寻找主要信息。所以,解答此类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解答压缩题的方法。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又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15.请以“慈善”为话题,再写两句话,与例句构成排比句,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5分)
慈善是一种美德,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它是融化冰雪的阳光,是消除阴霾的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慈善是一种胸怀 当别人陷入窘境时 它是缓解干渴的雨露 是滋润心田的泉流 慈善是一种境界 当别人遭遇坎坷时 它是躲避风暴的港湾 是带来慰藉的星光
解析 仿写时,应按照“慈善是一种……,当别人……时,它是……,是……”的基本形式,设置两处贴切的比喻,拟写体现“慈善”力量的主题思想句子。要做到仿句与例句构成排比,形神一体。
细节决定成败 纠错成就完美
卡 题 号 错题原因摘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