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二单元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鲤鱼山九龙门 2017-02-24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二单元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贝勃定律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才会察觉。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5毛一份的晚报突然涨了1元,那么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元的MP3也涨了1元,甚至10元,你也不会太介意。有些人总抱怨朋友对自己不如刚认识时那么好了,其实这也是“贝勃定律”在作怪——陌生人给你的一点点关怀,你都会感动不已,所以很多爱情总在旅途里发生;而你的亲人怎么宠爱你,你都可能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平淡如水。
微感言: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一、文本名句
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二、作者名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咏史》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5.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寄怀崔雍崔衮》 
一、作者视窗
 
他满腹才华,年少有志,理应有一番作为,却在朋党斗争中无辜受累,潦倒终生;他历尽人间情爱沧桑、世事无常,本可万念俱灰,却用笔写下了一首首缠绵悱恻、温婉动人的诗歌,为晚唐日渐衰颓的诗坛描绘出最美的一道彩虹!
【注】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和温庭筠时有唱和,时称“温李”。开成二年(837年)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他的诗作,也有直接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诗人。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象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缤纷绮彩,有时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咏物写景诗也有惊人之笔,如《登乐游原》,境界苍凉悲壮,意蕴含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作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两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以及《锦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夜雨寄北》也广为传诵。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二、写作背景
《锦瑟》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这年诗人
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诗人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
《马嵬(其二)》
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李商隐写此诗时此事已历八十载,人们谈笑之,咏叹之,而立意又因人而异。此前也已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等名篇。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锦瑟(  )  ②惘然(  )  ③马嵬(  )
④宵柝(  )  ⑤未卜(  )  ⑥晓筹(  )
答案 ①sè ②wǎng ③wéi ④tuò ⑤bǔ ⑥chóu
2.辨形组词                  
①惘    罔      ②柝    拆    
③沧    苍    
答案 ①惘然/置若罔闻 ②宵柝/拆除 ③沧海/苍生
3.词义理解
(1)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2)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3)可待:哪能等待 
(4)惘然:迷惘,茫然
(5)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6)四纪:四十八年。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 
一、文本助读
《锦瑟》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对于本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是诗人晚年回顾过去、自述感伤的作品。诗的内容跟作者以往的梦想或爱情有关,寄托了作者的凄清幽怨之情。
《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以“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为题,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1.《锦瑟》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锦瑟》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1)庄周梦蝶,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望帝化鹃,诗人借此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有过殷切的思念。
(3)南海鲛人,诗人借此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
(4)蓝田玉生烟,诗人借此表示美好愿望如蓝田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
3.《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为题,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三、师生探究
1.《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首联起兴,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旨,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诗人非常委婉地表达了追忆的内容。“庄生晓梦迷蝴蝶”,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望帝春心托杜鹃”,更生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颔联说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可能是指佳人红颜命薄,也可能是指诗人才命。尾联以感叹作结,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但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2.《马嵬》(其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理解说明。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
(1)虚与实的对比。首联两句中,唐玄宗听术士说在海外仙山上寻访到了杨贵妃是“虚”,二人当初盟誓“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而未可知,也是“虚”,而实际情况是“徒闻”音讯,“此生休”。李商隐将传说与现实、愿望与现实作对比,在对比中回顾历史,观照历史,凸显现实的失落和凄凉。
(2)治与乱的对比。①颔联“宵柝”对“晓筹”,“空闻”对“无复”,两种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空间形成对比;②颈联“六军同驻马”对“七夕笑牵牛”,“此日”对“当时”,两种不同的情景在不同的时间形成对比。两处对比突出了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3)尊与卑的对比。尾联通过天子和平民天壤之别的对比,在冷峻的反问中暗含指责与叹惋。  
通篇对比手法的运用,笔锋犀利,议论深刻,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索,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有力地指斥了他的荒淫误国。
3.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1)首联从“海外”说起,用“徒闻”二字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妄想。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2)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3)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一、阅读延伸
解读李商隐
易 明
目所能及的,仅是一池残荷。枯黄卷曲的荷叶在秋风中瑟瑟地颤抖。一切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只有一种难言的哀伤。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是我读到的最沉痛的一首诗。
我常常在想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生于乱世,跨越了六个朝代。科考落榜,沦为幕僚。结篱王氏,却从此陷入了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此后乃辗转于各藩镇幕府间,漂泊零落,潦倒而终。
他的一生都不曾安稳过。我始终觉得他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看透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可他的血脉之中又生长着很蓬勃的欲望,像汩汩淌着的河水所散发出的水藻和淤泥的腥味,淡淡的,却又是固执的。
我总是能从他的一些无题诗读到一种淋漓如江河流泻的生命体态。那些诗大都写得颇为隐晦且意境朦胧。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华丽的罗帐,轻巧的团扇,艳丽的榴花,以及香炉里金色的灰烬。他用这些凄凉的意境,掩盖了他生命中所有的感伤、迷离。他将他的穷困与落魄寄托在这些耀眼的色彩之中,两者强烈对比之下,我看清了他所有的失落与孤寂。他是那么的骄傲,他不肯直言他的挫败,所以他只好将明明暗暗的忧伤融入一片绚烂的繁华之中,让后人来捕捉那字里行间难言的情愫。
我猜想,他常常独自徘徊在夕阳下。兀自望着风起云涌的晚霞。他的目光穿越如血的残阳,穿越黄昏时冗长冗长的街道,穿越烈日下绿色的田野,穿越战场上的烽烟长河,穿越孤寂的月与幽冷的山,穿越日深月沉的无常,穿越隐隐约约的悲喜,呜咽成苍凉的笛声,撒落了一地的碎片。当最后一缕残光隐没在无边的黑暗时,他便低低的吟着那首《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的一生是极其痛苦的。我固执地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人没有一个有他那种深重的忧伤。他的痛不同于李煜,他没有李后主那么寥廓的层面去绝望;也不同于李清照的那些闲愁;更不同于柳三变、温八叉的繁华落尽的悲凉。他一生飘泊,一生落魄,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空漠漠的哀愁,他的世界是空旷而孤独的,和谁也没有关联。而这种痛苦才是最致命的,因为它连惋惜的资本也没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大概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诗了。于是,一切定格,秋风扫落叶,残酒、残花、残阳、残烛,跟着这样的夜一起沉沦,沉沦在他的天地里。
昨日的他,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今天的我们,也不过是明天的沧海桑田。
时间,会冲淡一切。
正如哲人所说:“生存即是苦难,活着即是炼狱,我们无处可逃,于是寻找天堂。”
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属于他的天堂。可惜追求到的却是苦涩的情感。他踏遍了每一寸土地也找不到他梦中的繁花似锦与地老天荒。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想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诗的意义。
二、写法迁移
《锦瑟》一诗运用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常常采用委婉、曲折、含蓄的写法,去体现深刻的哲理,寄寓长远的旨意。
【我来练笔】
请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朋友,你可曾注意每当春天来到时,这些小草就悄悄地破土而出,舒展出幼嫩的叶子。小草,用它那翠绿的衣裳打扮着大地四野,使春天更加美丽,迷人。  
然而到了酷热的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那些在春天里被人们观赏的鲜花,都耷拉着脑袋,显得没有精神的时候,这些小草却仍然顽强地昂着头,顶着炎热;当暴风雨袭来的时候,虽然小草被风雨吹打得东倒西歪,但它们没有屈服,仍然牢固地扎根在泥土里,任凭风吹雨打。
你见过被压在石块下的小草吗?为了生长,它不管上面的石块多么重,石块之间的缝隙多么窄,总是曲曲折折地,威武不屈地挺出地面来,这时,你一定会为小草那顽强的精神所感动。
小草是那么渺小,在百花争艳之前,在万木爆青之际,小草无声无息地从泥土中冒出来,吐出一点不为人注意的春天的绿色,小草是那样绿,似乎要把积了一年的绿色全部献出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这种顽强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问题生成——带有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  
通过合作探究,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请写下你的新问题,与同学老师交流或在课后自己独立探讨。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锦瑟(sè) 马嵬(wéi)  杜鹃(juān)  报晓筹(shòu)
B.惘然(mánɡ)  仰慕(mò)  意蕴(yùn)  典籍(jí)
C.琴弦(xián)  未卜(bǔ)  亵渎(xiè dú)  传宵柝(tuò)
D.阜盛(bù)  口呐(nèi)  和煦(xù)  冉冉(rǎn)
答案 C
解析 A项,“筹”应读“chóu”;B项,“惘”应读“wǎnɡ”,“慕”应读“mù”;D项,“阜”应读“fù”,“呐”应读“nè”。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D.如何世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 D
解析 D项,“如何世纪为天子”应为“如何四纪为天子”。
3.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锦瑟无端五十弦(没有来由)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可以等待)
C.望帝春心托杜鹃(爱心)
D.空闻虎旅传宵柝(打更的梆子) 
答案 B
解析 B项中“可待”应解释为 “岂待”。
4.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答案 B
解析 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悲哀之情。
5.据课文内容填写所空缺的诗句。(4分)
(1)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2)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
(3)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  
(4)空闻虎旅传宵柝,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庄生晓梦迷蝴蝶 (2)蓝田日暖玉生烟
(3)只是当时已惘然 (4)无复鸡人报晓筹
二、文本训练(课内阅读)(12分)
阅读李商隐的《马嵬》一诗,完成6~8题。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传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答案 A
解析 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这首诗批判的锋芒却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7.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5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8.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4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三、类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9~10题。(11分)
风 雨①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②,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③,消愁斗几千?
【注】 ①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羁泊异乡期间。这时,长期沉沦漂泊、寄身幕府的诗人已经到了人生的穷途。②宝剑篇:初唐将领郭元振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武则天大为赞赏。③新丰酒:典出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旅舍,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取酒悠然独酌。后唐太宗召对,授监察御史。
9.发挥想象,描摹诗中诗人的形象。(5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怀才不遇、长期沉沦漂泊、凄凉孤孑、愤郁不平而又欲极力挣脱苦闷的志士形象。
10.本诗采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简要分析其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这两句话,总领全诗,综括一生,也破解了“风雨”两个字。这十个字的强烈对比,将诗人笼罩于一场无止境的雨里,一个自负的生命,又是如此寥落。可以想象,才华过人的诗人曾怎样地挣扎,最终颓然撒手,面对“欲穷年”的悲剧结局,他宝剑一样的生命就埋在了这份凄凉里。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1~12题。
灞 岸①
李商隐
山东今岁点行②频,
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③,
平时二月有东巡④。
【注】 ①灞岸:即诗中灞水桥,在长安东边,为旧时东巡洛阳的必经之路。②点行:按户口名册抽丁出征。③华表:这里指路上的木柱,立于大道交衢。④东巡:指盛唐时皇帝巡游东都洛阳。
11.“灞水桥边倚华表”写的是眼前之景,还是昔日之景?此句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眼前之景。此句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有前面的战争才使灞水华表无人修复倚倒水边,又由倚倒的华表联想当时皇帝东巡时的情景。
12.本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6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诗人将今日的战火不断与昔日太平盛世皇帝东巡时的场面相对比,表现了平民百姓因战争遭受的痛苦,同时也慨叹唐王朝的国势衰微,今不如昔。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3.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再仿写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6分)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____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读李商隐,)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读李商隐,)我懂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读李商隐,)我懂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一种智慧的借鉴。
14.请以“李商隐的诗歌中喜欢用典”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4分)
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辞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李商隐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李商隐的诗歌中喜欢用典,是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辞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
学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学习了本文,你能学到其他同学的哪些可借鉴之处?
3.学习本文,你能发现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或有待提高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