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阴病证

 古道岐黄 2017-02-24

  太阴病证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伤寒外邪内传三阴,太阴首当其冲,故为三阴屏障。太阴病的成因,或来自直中之邪,或由误治而成。其病为中焦阳虚气衰,寒湿不运,脾胃机能减退所致。虽三阴病皆属里证,但太阴比少阴,厥阴较浅,病于里虚证的开始阶段。太阴与阳明两经为表里,所以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随中气的强弱不同而有虚实之分,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临床表现:腹满呕吐食欲不振泄泻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

  腹部胀满疼痛,是阳明太阴病证所共有的症状,但阳明腹满痛不减而拒按,大便燥结,故为里实热;太阴腹满痛则时发时止,喜温喜按,大便泄泻,故为里虚寒。脾胃被寒湿所伤,脾气不升则下利,胃气不降故呕吐。吐利中虚则食欲不振,脉迟缓,舌苔白,主脾有寒邪。

  治法温中袪寒

  方药理中汤

  理中汤《伤寒论》):人参(或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人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脾胃,干姜温中散,寒为温补脾阳的良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