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发泄负面情绪的方式都是通过向他人述说、吐槽、抱怨进行发泄,可是,当你不停地抱怨时,有想过听者的感受吗?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对方在听我们抱怨时,不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当价值观不统一时,这种抱怨反而成为了双方矛盾的导火索,并且会使人厌烦。那么,如何“抱怨”才是正确的呢?今天的心理说话题我们就来讨论,学会5种“抱怨”技巧,做一个卓有成效的解决者而不是招人烦的怨妇。 能听你不停抱怨的,都是生死之交我们总是说,人生难得一知己,没有错;但是,从反方向来说,我们是否搞清楚了知己和我们的心理界限。应该说,在任何关系中,都有所谓的心理界限,一旦划分不清,矛盾必然产生。无论是朋友、亲人、知己、恋人,一旦我们对对方的心理预期低于他们所能作的程度,一切失望、不理解和难过都成为了你对一段关系或是其他关系的阴影,但实际上,别人为何要全心全意为你付出呢? 你想要知己,但是你是否也愿意为对方的心理感受负责呢? 很多时候,我们对知己或是闺蜜的要求就是在我们难过的时候能倾听我们说话,但是,你可曾想过,你的知己、闺蜜也有着自己的悲伤故事,他的心里是否能够承受更多的负面情绪呢?如果不行,你是否要怪责他呢?如果因为别人不想听你抱怨而感到难过、愤怒,那么,有可能你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因为任何知己还是闺蜜都没有责任承担除自己以外更多的负面情绪,一段良好关系的形成是在于互相分享感受而非抱怨与倾听。我们在自己一吐为快的同时,更应该为对方的心理健康负责。 你意识不到的抱怨,正是你的人际杀手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乐于助人、真诚相待,典型的好人,可却管不住一张爱抱怨的嘴,人际关系并不如我们想象的好;有时,这种人自己也意识不到,为何我这个人别人都说好,可别人就是不太待见我。那么,这种人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呢? 无论是交通、交往、工作、生活、恋爱,有一种人似乎处处都在不停地抱怨,以一种非正面的情绪状态表达自己对事物对他人的观点和看法。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可在听者心理,这却是一种负面情绪的传递过程,而这种负面情绪,是一段关系开始僵化、厌烦的开始;因为,你给别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和你在一起,心里很烦。 但是,有心理学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抱怨都是以负面情绪进行传播的,只是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 适当的表达型抱怨,如:两个对同一件事情不满的人,抱怨会起到一种关系的促进作用。但是超过适当的程度,负面情绪则会逐步上升,泛化,问题难以快速解决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较为极端的情绪和行为。比如:你和单位同事吵架了,在和朋友抱怨之后,负面情绪更加难以控制,然后和一个并不认识的人打了一架。 一段健康的抱怨模式应当是,意见型抱怨,不以发泄情绪为主要目的,在说出心里想法后,能够提出解决建议。比如:在公司干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升职,那么,说出自己的烦恼后,也应当检讨自己的问题所在。 不要再做“怨妇”了,学学这5种“抱怨”技巧不做无用抱怨 无论我们是对餐厅服务不满意,还是对同事、老板不满意,我们都应当记得一点,克制自己的抱怨范围。有效的抱怨是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不节外生枝,目标明确,在适合的时间对适合的人。如:对公司薪资不满意,那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直接去找上级谈谈想法,看是否你真的值得拥有更高的工资,如被拒绝,可以选择离开或更好的展现自己。 写日记 很多人认为,写日记有什么用处?不如我找个朋友,抱怨两句,喝两杯酒来的快。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心理治疗师认为,引导来访者写日记是最能够让其体会心理过程以及人格完善的过程。当你静下心来动笔时,可能那个抱怨的事情已经不再使你难过。 积极地抱怨 有人问,抱怨就是消极负面的,怎么会积极呢?有这样一种抱怨模式,一场约会朋友迟到了,有的人则会抱怨很多,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朋友觉得你小题大做了,你觉得别人不遵守时间,可能关系就会产生裂缝。但如果,我们试着在短暂的抱怨后,加上一段积极正面的语言呢?如:你知道我等你多久了吗?如果你早点来,我们还能多玩一会,这样多好。在下次抱怨时,可以尝试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学会幽默 幽默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在适度的幽默自嘲中,既可以有效地说出自己的不满,也不会使一段关系太过紧张。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些带有嘲讽性的幽默虽然可以使别人开口一笑,但对真正的当事人却并不会产生很好的情绪体验。 关注听者感受 如果你不是一个自认自私的人,那么,在我们抱怨时,我们应当更多的是关注听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善待他人的意见。有这样一种抱怨的人,他们喋喋不休地抱怨,却在别人反馈时总说你不懂,你不理解等等,这时候,也就意味着别人对你的帮助并没有任何回报,哪怕是精神上的。所以,当你想抱怨时,也要注意尊重别人对你的帮助,而不是用你所谓的痛苦来去度量别人对你的帮助。 最后,生活中,我们难免想要发泄一下,抱怨一下,但是也请记住,抱怨是一件对别人和自己都危险的事情,一旦陷入抱怨模式,那么,可能这世界的快乐都会与你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