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积累的循证证据发现,尽管心率与早搏,房颤,室上速,窦速关系密切,却一直未得到相应重视。 大医院普遍认为心率快只是心脏出现危险了,但不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而忽略治疗的必要性。 这主要归因于临床一直缺乏“单纯干预心率”的有效手段,无法评估“单纯降低心率”的临床获益。我们看下部分危险因素评估标准有哪些: 相关性: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危险暴露与临床预后具有统计相关性; 合理性:病理生理机制可解释危险暴露如何导致临床结局; 预测性:前瞻性研究证实,危险暴露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干预获益:通过对危险暴露的干预可改善临床预后。 对这些危险因素评估标准的忽略,可以理解为啥~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近9成由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吧! 这都是由于在早搏,房颤,室上速,窦速等疾病早期时,大多数患者不重视、普遍医生的俩字“没事”,而导致病情严重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窦性心律就是正常心律,窦房结以外发出的“命令”(电流)就是异常心律。 窦房结是“主席”,发出最高指令;房室结是“省长”,协调窦房结和希氏束、左右束支等下级的关系,保证窦房结发放的指令顺利下达; 希氏束、左右束支等“县乡机构”将电流传达至各家各户(每一个心肌细胞),为心脏提供收缩与舒张的动力。 (心脏“电路”工作原理) 那么心率快是谁在捣鬼呢?或者说谁让患者出现早搏,房颤,室上速,窦速的呢? 显而易见,就是心脏的某些部位不听窦房结这个指挥官的话了,想啥时候跳舞,就啥时候跳舞了,本来大家应该步调一致; 但是,有人跳着跳着想自己跳了,其他人一看,也想自己单独跳,于是整齐好看的团体舞,突然变成混乱的群魔乱舞了。 这时,早搏,房颤,室上速,窦速患者的发病表现,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了: 轻者可以没有感觉,只是在体格检查或做心电图时被发现; 重者发生显著减少心脏泵出的血量时,可出现供血不足的相应症状,会感觉心脏间断的抽动、心前区针刺样疼痛、胸部发紧; 心慌、坐立不安、提心吊胆、全身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腹胀、食欲减退、胸闷、饥饿、黑矇、晕厥、休克、甚至猝死等等。 当然还有好几个原因: 原因1. 气温:寒冷刺激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心率增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升高血压。 原因2. 血压:冬季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升血压激素水平上升,导致血压升高和易波动,老年人更明显。 原因3. 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管舒张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冬季体力活动相对减少。 原因4.空气污染:空气中PM2.5等污染物会增快心率,升高血压,激发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交感神经会出现异常兴奋,有很多人会出现早搏症状。 原因5.激素:冬季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水平升高,会导致心脏兴奋性增加,外周循环阻力增加,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 ...... 由此可以看出交感神经兴奋异常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早搏恰恰是原来按规律节律的心跳,变快了,提前了!也就是西医讲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了。 如同悬在病人心头的一块石头,不知什么时候会掉下来!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根据北京行善堂心脏专科诊所医生的临床经验,西医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理论和中医的理论实质是完全相同或类似的,只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表述的方式不同; 相应的,行善堂用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和中药汤方治疗早搏好使,因为与药物和外科手术等方法相比,它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等优点,变成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普遍选择的治疗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