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常乐书苑 2017-02-24

才过了春节元宵,又迎来农历二月二,这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称“青龙节”。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谁不企盼龙飞九天?这个节日当然得好好的庆祝了!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旧时,每到二月二这天,帝王要同百姓一起耕田,以示对农耕的重视, “皇帝爷爷使金牛”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二月二,又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龙王要抬头,土地要“暖寿”,这个节日民间的讲究和风俗可真不少!都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说道说道!

二月二民俗之一:剃龙头(理发)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来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在这一天“剃龙头”,当然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啦!因此,民谚也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

另外,我国北方地区有“正月不剃头,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说,既然正月里不剃头,二月二当然要开戒啦!

二月二民俗之二:开笔礼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民间流传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会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

二月二民俗之三:不做针线活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民间流传:二月二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二民俗之四:接闺女回家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二月二这天,娘家人要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但到了二月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忙碌了一个春节,回娘家借机歇息一下,住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民俗之五:祭龙神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旧时,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河边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二月二又是土地公公的生日,所以在这一天,有的地方会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二月二民俗之六:穿龙尾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将麦秸杆剪成一段段,用一根红线将麦秸杆串起来,每段中间用花布隔开,下端有一束花布条,上端缝在小孩子的左上衣襟。这也是为了给小孩子避邪,使得孩子在这一年生龙活虎、健康太平。

二月二民俗之七:围粮仓,引龙回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这一节俗,由来已久,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有些地方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二月二民俗之八:引钱龙、司钱龙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山东地区民俗: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在晋西北地区,人们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二月二民俗之九:放龙灯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二月二民俗之十:祭桥节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农历二月二祭桥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修桥祭桥,意在积德,祈求桥神送子送福,希望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出行逢凶化吉。苗族群众通常在节日这天举办大型祭祀仪式和斗牛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