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钱│太货六铢钱文精妙引赞 却曾因形似哭丧遭弃

 红豆居士 2017-02-24


在中国货币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国林立,而且各自铸行钱币,导致市场劣币驱良,金融秩序混乱。然而也正因如此,南北朝时期的钱币种类较多,有些钱币因钱文打破传统而知名,有些则因钱文精美而著称,而其中南朝的太货六铢则是两者皆占,颇为特殊。


太货六铢是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年)铸行的一种钱币,此钱铜质优良,轮廓整齐,钱文瑰丽匀称,铸造精妙绝伦,居南朝之冠。尤其是其钱文为玉箸篆,玉箸篆又作“玉筯篆”,顾名思义,字体笔画粗壮,犹如玉箸一般线条。


在直读玉箸篆的钱文中,“太”字比以往写法多出一个点,犹如泪水滴涟。而右文“六”字,更是如同人形,其双脚呈八足开,双手作叉腰状,俨然是在叉腰哭泣。史载,南北朝时凡哭丧者皆作站立叉腰状,因此百姓认为此钱是在“叉腰哭天子”,实乃“丧钱”,为不祥之兆。


数年后,民间传说不幸一语成谶,陈宣帝陈顼真的就在一片哭声中驾鹤西去。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宣帝太建十一年,又铸大货六铢(即太货六铢),以一当五铢之十,与五铢并行,后还当一,人皆不便,未几而帝崩,遂废六铢而行五铢。旧时有诗云:“陈顼六铢始铸成,一铢增后难权衡,存亡天子共太货,六字叉腰哭几声。”


陈宣帝之后是为陈后主,更是荒淫无度至极。他不理朝政,整天和嫔妃一起游玩,制淫词,唱淫调,朝纲混乱。隋兵南下时,他自认为有长江天险可守,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兵顺利地攻进建康城,陈后主这是才大梦初醒,但为时已晚,而“太货六铢”则成了这个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