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叉腰哭天子”,其实是一枚钱币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0-08-04

太货六铢

就是“叉腰哭天子”

 
 
 

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南北朝时的陈宣帝发行新货币,铸“太货六铢”。此钱属五铢系列,重量、形制均与五铢钱相近。

有趣的是其篆书四字钱文右侧之“六”字,宛若一人形,身首俱备,手足齐全。

此“人”两脚八字掰开,双臂环置腰间,俨然叉腰当街站立。

太货六铢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钱,无端令百姓一下子损失九成资财。如此巧取豪夺,无度搜刮,百姓怨愤而生咒骂,戏谑地称之为“叉腰哭天子”,即为圣上哭丧。

翻阅资料可知,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人,凡哭丧者大多皆作站立叉腰状。百姓如此形容,十分贴切。

奇怪的是,可怜陈宣帝果真在一片“哭”声中驾鹤西去。


南朝梁时,因铜材匮乏,铜钱囤积,导致铁钱盛行。由于门阀土族专政,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至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于台城,三年后,西魏军队攻破梁新都江陵,掳掠几尽。

这时南方军阀陈霸先在南京大败东魏军队,掌握了南朝统治权。公元557年10月,小吏出身的陈霸先受封陈王后仅4天,即废梁敬帝自立,史称南朝陈。

陈朝主国只有32年,先铸天嘉五铢,在行将灭亡之际又铸行太货六铢,并以此钱闻名于后。

太货六铢钱从纯艺术角度来看,完全可以称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不仅铸工精整挺拔,工艺匀称细美,完满无缺,其源自玉筋篆的钱文书法,也是秀丽端庄,古朴凝重,视为六朝钱币中之一大精品,居南朝钱之冠。

反映了南北朝时期金属铸造工艺的高超技术,也说明了1400多年前我国钱币文字书写不仅讲究章法和布局,而且开始追求字体的形态秀美。

应该承认,人们关于“叉腰哭天子”的借喻,不仅仅反映了百姓的一种怨恨情绪,也正是“太货六铢”钱文的美学意义所在。

太货六铢尽管铸造精美,问世后名声不好,很不受欢迎。

与同期的五铢钱相比,太货六铢时值五、六十元一枚,五铢钱只卖两三毫,差之甚远。

在老百姓的强烈反抗之下,后不得不改为只当五铢钱一枚使用。不久陈被隋朝所灭,只行用了三年的太货六铢,便寿终正寝。

南北朝时期,经济衰颓、钱法紊乱,但不凡钱币珍品。

刘宋孝武帝孝建元年的孝建四铢、废帝永光年的永光钱、景和年间的景和钱,都是继汉兴钱之后的年号钱。太货六铢尽管有“丧钱”之说,但也是共认的珍品。

北朝时的北齐和北周先后铸行的常平五铢、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吉语钱,还有北周仿王莽钱铸行的布泉,更是有“美钱”之称也。

陈宣帝因铸行太货六铢而出名,想到不到却将自己钉在了币制混乱历史的耻辱柱上。


无声而秀美的钱币,作为一种历史遗存,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有效载体。

钱币凝聚着设计和制造者的艺术思想、审美情趣、思维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等内涵。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

有许多流传至今的珍品钱币,依然传递着许多令我们绞尽脑汁也难以解读的信息。

自中国钱币形成较为固定形制和传统后,钱文图案蕴涵的内容就愈加丰富,在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历史长卷占有一席之地。

太货六铢通体大方有度,其风格正与南北朝时总体的艺术审美及价值取向一致。特别是其精美钱文,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

时至今日,世人还在津津乐道地品评着太货六铢上“六”字的书写技法,感叹着政权的兴替、历史的无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