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虑论|方孝孺

 Do_it_yourself 2017-02-24


按: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宁海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本文出自他的知名史论《深虑论》。儒家不乏谈天道者,不过,像方孝孺这样,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待“天道”,似乎并不多见(可能是小编读书少的缘故)。方孝孺在文中明确提出,“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我们仿佛看到了老子“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的古老训诫。尽管方孝孺的原意是希望明王朝长治久安,而且这一愿望也落空了,甚至他本人都成为明朝政争的牺牲者。不过,从认识论上看,本文对于我们理解理性主义之谬,不无裨益。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我们甚至会发现方孝孺和法国保守主义者迈斯特有些相似之处,为便于朋友们阅读,兹将迈斯特的文章附在文后。



………………………………


《信仰与传统:迈斯特文集》摘录 |迈斯特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