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气:如郁金、香橼、白蒺藜、金铃子、橘叶、路路通、玫瑰花、苏罗子、柴胡,青皮、枳壳、香附、延胡、沉香。 4.清肝:如丹皮、黄芩、山栀、夏枯草、青黛、牛黄。进一步为泻肝,如龙胆草、芦荟。(清胆同) 5.温肝:如肉桂、仙灵脾、艾叶。(温胆是助其升发之气,与此意义不同) 6.镇肝:包括潜阳,如菊花、钩藤、天麻、桑叶、牡蛎。进一步为熄风,如龟版、鳖甲、玳瑁、羚羊角、珍珠母、淡菜、蝎尾。 以上是肝脏发病的一般用药(以下诸脏同)。所有肝胆证状,均可适当地在这基础上加入主治药物,如: 1.目赤:青葙子、密檬花、木贼草、菊花。 2.目糊雀盲:羊肝、菊花、石斛、枸杞子。 3.瘰疬:海藻,昆布、山慈姑。 4.癥瘕痃癖:三棱、莪术。 5.疝气:荔子核、橘核、小苘香。 6.拘挛:木瓜、怀牛膝、续断。 7.月经过多;乌贼骨、血余炭、樗皮炭、陈棕皮、侧柏叶,炮姜炭。 二、心(附:心包络) 1.心生血:血虚为面色不华,少气。 2.主脉:①心气不足,为脉象细弱结代。②血行障碍,为左胸痛,不得息,手臂酸痛麻木。 3.司君火:①火旺为心烦,发狂;②火衰或受寒而阳气内郁,为心痛,面青气冷,手足青至节。 4.藏神;①血虚而神不安,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②热邪侵扰,为昏迷俨语。 5.开窍于舌:①火旺为舌尖红刺,重舌。②风痰阻络,为舌强,语蹇。 6.汗为心液:为多汗。 了.心经循行部位:常见者,为手心热,手臂挛急疼痛。 8.与小肠为表里:心热为鬲肠不便。 9.与肺为君相:为营卫不利,胸闷,气促。 10.与肝脾相生:①为木不生火,先有肝血虚,继而出现心气衰弱证;②为火不生土,先有心阳虚,继而出现脾不健运证。 11.与肺肾相克:①为火克金,先有心火旺,继而出现肺失清肃证;②为水克火,先有肾寒,继而出现心阳虚证。 附:心包络(心脏实证多为包络受邪) 【按】《内经》上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又:“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酸泻之”。这是治疗心病用药的原则。心生血,血行脉中,心主火,火即心阳,凡血虚和阳气太亢,不足,均能影响血液循行,致功能失常。故心病治法,以和血及清火、通阳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