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孩子社交,大多数家长却忽视了这个关键能力

 长沙7喜 2017-02-25

孩子在公园玩上了瘾,叫他回家就大哭大闹;
马上就要上课迟到了,还慢悠悠地玩玩具,你恨不得踹他一脚;
为了一包零食你们俩吵得面红耳赤;
……
你和孩子好像总有一个在生气,亲情的小船总是说翻就翻,怎么办呢?

文 | 赵昱鲲

爱贝睿科学总监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孩子爱生气很正常,因为小孩子的情绪调节、冲动抑制还有理性决定能力就是很差。这个时候可以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也就是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别人。因为社交能力归根到底是要靠孩子将来用真诚来打动别人,而不是仅仅靠一些说话做事的技巧,那么共情就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可以分三步帮助孩子。

1.接纳孩子的情绪

接纳孩子的情绪,你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他看到,父母是这样处理别人的情绪,他们理解并且接纳别人的情绪,而不是否定压制别人的情绪。

比如说,有时候孩子在公园里玩得不想回家,我一拉他就闹,我恨不得就要骂他:「有什么好玩的?都玩了一个下午了,还没玩厌啊?」但这句话其实是我的视角,因为我带他在这个公园玩了一下午,我已经带厌了,但孩子确实没有玩厌啊,所以我还是得首先肯定他的情绪,跟他说:「嗯,我知道你还想再玩会儿。我催你回家,你感到很烦是吗?」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被大人接纳后,他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相反,如果你一味地命令或者压制他的情绪,比如说「我不管你还想不想玩,现在就是得给我回家!」那他心里的对抗情绪就会更厉害,也就更难平静下来。

2.让孩子知道我的情绪

直接让孩子来共情,就是让他知道你目前的感受。

你在确认完他的情绪之后可以说:「可是我担心再不回家,就来不及吃饭了。」你也可以让他知道别人的感受,比如:「奶奶在家里把饭菜都烧好了,你还不回去,奶奶就要把饭菜重新热一遍,那她多累啊。」

总之就是只表达你和别人的感受,但不带对孩子的指责,比如「奶奶在家里把饭菜都烧好了你还不回去,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有没有时间观念!你再不回家,晚上就没时间做作业了」。

孩子一被指责,就进入对抗状态,没有共情基础了。如果你实在心头有火,可以把孩子的行为加到你的话去,告诉他你为什么生气,比如「你到了时间还不回家,让我很生气」,「奶奶烧好了饭你还不回去吃,会让她失望」,就是只描述孩子的行为,不加指责地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这样一来,他既知道了别人的感受,又不会太过对抗。

有些家长会有「保护孩子个性」的想法,结果就掉进了让孩子无法无天的误区,一点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也就是所谓的熊孩子,没有共情能力,是不可能受别人欢迎的。

3.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就是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我需要怎样才能消除这样的情绪。

这也是更高级的共情能力,就是你不仅仅知道对方是什么情绪,而且知道他这个情绪是怎么来,还有怎么才能去。

比如上次我儿子在公园玩得不愿意回来的时候。
我就问:「为什么一要你回家,你就烦呢?」
他:「我还想再多玩一会儿。」
我:「可是我也担心你再不回家,奶奶烧的饭就凉了,而且为了你一个人想在公园玩,大家都没法按时吃饭,这让我对你有点生气。」
这时候他的回答特别可爱:「那我也没办法啊,我就是必须还要再玩一会儿的。」
我:「那这样吧,我设个闹钟,你再玩一分钟。」
他立刻抗议:「那不行,至少也要十分钟」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我们定在五分钟,然后闹钟一响,他果然就乖乖地回家了。

这样的一个谈判过程,就是在教他如何用理性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孩子用哭闹来要挟大人,也不是大人用暴力来制服小孩。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谁说服谁,而是听到对方的意见,感受到对方的感受。

父母也加要注意,虽然说不要让孩子进入对抗状态,也别让自己先进入对抗状态。无论有多生气,多失望,也得告诉自己,这不是孩子的错,他这个年纪就该这样气死人。相反,他现在这么闹是好事,这不就给你一个机会了解他,也给他一个机会了解别人嘛。

重要的不是这么一个小冲突,也不是最后谁赢谁输,而是通过这个机会来培养他以后的共情能力,让他知道别人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与别人打交道。

后来有天早上,我因为一些事情不高兴,这时孩子对我说:「爸爸,那些事一定让你挺生气的。」那一刻我感动而又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