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秘籍 |如何识别优秀的小伙伴?

 李涣 2017-02-25

1



今天的话题,很多人好奇。


为大家分享的是BM的创始人敏妈向我提问的一个关于我身边优秀的小伙伴的问题,我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肯定特别感兴趣。


毕竟我走到今天,不是因为我多能干,而是一群小伙伴相信我,信任我,成全我,我因为发现了他们,和他们共同成长,才有了现在的局面。



 

2


是时候,说说这个秘密了。


我并不懂相面术,也不能预测别人的命运,我之所以能够让很多小伙伴加速成长,用我的话说,让小伙伴进入“秋叶时间”,我个人认为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人的成长是很复杂的过程,小时候的家庭,少年时的教育,大学后的经历,职场里的煎熬,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果环。我们不要过度夸大某个因素的作用,我这篇回答只是把从我角度,把他们和我相遇后加速成长的关键因素点出来,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1 范式识别


和普通人相比,我可能具备一定的模式识别能力。


我大概是从2014年开始意识到我和普通人思考问题方式有了根本性变化。那就是,我判断一件事,不会先判断我下一步要怎么做,而是我会先努力认出来,它是什么一回事?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我们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绝大部分都可以从过去的模式里找到解决方案,如果我们有模式识别能力,我们就能很快依赖很少的特征和信息判断出一个人,一件事最可能的趋势。


比如微博问答刚刚出来,我就会思考,微博问答本质是什么,对照过去的哪种模式,最有可能发展成什么模式,如果我的判断成立,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最小化抓住趋势或者避免投入?——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更谈不上擅长做这种思考,而我则习惯于在这些现象在刚刚出来时,只有极为有限的信息,我就想推断出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很快,所以快速的模式识别能力就极为重要,因为这就是所谓的方向选择能力。一个人成为管理者是因为他能带团队有效执行,而一个人要成为领导者关键是他总能找对路。


就好像下围棋,普通人的反应是下一手落子在哪里,别人会怎样反应,计算几步就开始犯晕。而高手下棋,首先要决策先把棋局引入怎么的对战模式中,一旦进入自己擅长的局面赢面就大大增加。


培养模式识别能力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代价就是你不能太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有限的技巧上。坦率说,我教大家PPT,但是PPT领域很多小技巧我自己不会深入研究的,因为一旦深入,我的视野就会从广泛联系识别模式这种路径,转移到认准方向,深入挖掘的道路。


专研细节,这对普通人来讲,当然很好,但对于想积极主动培养模式识别能力的我,显然就不合适。


PPT做得比我好的人何止千万,但是能看出PPT领域未来的发展可能的人,很少。做点有想象力的事,总是要挑战一般人难以掌握的能力,尽管背后你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2013年初,我就开始系统思考要不要做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应该怎样做,我做PPT领域在线教育应该如何切入的问题。最终我理解了我要做的在线教育模式是提供一套平价的在线学习体系,帮助人更好自学技能,我们的本质不是教,而是培养你自学的能力,这是更有价值的教育,而且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去培养。


一旦想清楚这个模式了,那么图文学习模式恰好匹配自学,过去的自学不就是看书看图吗?——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自学教材开发到极致。


循着这样的思路,幻方秋叶PPT三年来发展顺利,在战略上没有动摇和摇摆过,不管竞争对手如何变化,不管新的在线课程如何层出不穷,我们清楚自己的模式,就不会随波逐流去抓所谓的风口,老老实实一步步在互联网上搭建我们的模式,反而为我们发展节约了大量时间。


我觉得所谓看人,无非是把我对事物的模式识别积累转移到对人的判断上。


对人的判断,从专业角度,无非是看他适合做领导者,还是适合做管理者,还是适合做专业人,还是适合做行政协调者,还是适合做具体执行人员。


在专业人这一块,在我的领域,我无非判断他更适合做产品,还是更适合做运营,或者做媒体(个人自媒体也是媒体的一种)。


我要做的是,借助很有限的信息去判断一个人的未来可能。还好,我身边的小伙伴他们都跟着我学做PPT,写长文。好作品相对容易帮我看出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至少在专业能力上,比面试还靠谱。


最近学了李海峰老师的DISC课程,我觉得过去判断一个人在模式上还有很多漏洞,比如我过多考虑一个人的才华潜质,相对忽略了他的性格特质,这也导致我对一些人判断存在偏差。


仅仅有才华,没有内在性格驱动,还是不够的。所以今天大家看到更多是我对比较出色的小伙伴进行模式识别的成绩,还有很多暂时没有成绩的,正因为小伙伴暂时还没有成绩,暂时没有被我关注而已。


至于如何识别一个人,展开讲是一篇大故事,但主动用模式去识别事,识别人,应该是我相对擅长识别人的法宝。




2 期望效应


我第一次看见小巴,是看到他微博写的文章,我当时就给小巴讲,你一定是能做管理型人才的。


我第一次看见老秦,就给他说,你未来适合写书、演讲,后来他果然在这方面发展很好。


我第一次和陈慧敏聊天,我就告诉她,你未来很适合做运营,结果她真的是运营方面的感觉极好的人。


我第一次和柒柒聊天,就约她和我合作开发手绘黑板风课程,我认为她是难得有教学思维的人,果然没有看错。

... ...


这样的小伙伴故事清单,我可以列很多,是的,我先做了模式识别,然后和他们聊天,告诉他们我的判断。


但是各位别忘了,心理学上有一种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你对人提出好的或者坏的预期,如果他们信,他们就会自我暗示,自我成就。


我觉得这个效应是存在的,更何况,刚刚接触我的年轻人,会认同我身上的成功者光环,会更信任我的话。


似乎我们不能低估这个自我期望效应带来的影响。



3、导师效应


不得不说我作为发现小伙伴潜质的人,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导师。


比如小巴,他的微博我连续看了三篇,我就发现这个年轻人喜欢总结,而且思维结构性很好,所以我就和他讲,你要读管理书,读哈佛商业期刊的论文,去改成PPT,对你建立全局视野和结构化思维很好,然后我给他提供管理论文,都是一万字一万字的长文章,我说要看长文才能培养结构化思考能力,我还对接了当时哈佛商业评论的主编,和小巴慢慢建立了合作,作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PPT作品,在微博上转发最高的破5000次。


如果我只是告诉小巴你可以怎样,而没有提供这样的真的可触摸的实现路径,也许那种期望很快就会变成失望。


我给了预期,也给了可能性,小巴很好抓住了机会,改变了命运。


同样,我告诉老秦你可以做好写作和演讲,他来到武汉,我马上安排了强压力写作出书的机会,也马上安排了去企业内训的机会,短短一年,他得以加速成长。


而今天这个微博问答的提问者,陈慧敏,也是我预期在互助陪伴型学习领域,能做出市场上认可品牌的人。


所以我会鼓励她独立创业,帮她快速链接各种大咖资源,成就她,也成就我的未来可能性。


所以不仅仅提供预期,我还必须在某个阶段做他们的导师,鼓励他们,提供资源,甚至是亲自示范,带他们加速跳过成长里面会遇到的坑,直到赢得一个更大的可能性机会。


我相信这个过程,还会循环往复,只是导师未必还能是我,我毕竟有自己的局限,不是万能。


其实我给很多人提供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人生很长,影响你决策的因素太多,不是每个人和每个人能相互欣赏,就等于缘分。


如有缘分,懂珍惜就是福分。



4、同伴效应


我想不能过度夸大我的作用,因为当一群人汇聚到一起,就会同频相吸,彼此成为彼此的激励。


你和怎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潜移默化接受他们的很多人生观价值观,接受他们的很多做人做事的态度,然后你就更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我想赢家也许有很多种,但每一种赢家都有自己的气质,而气质只能在共同战斗中观察和模仿,加以艰苦修炼,慢慢让这种气质成为你自身的一部分。


在我身边,有很多小伙伴高速成长,他们慢慢有了赢家的气质,这种气质可能由我传递给一部分人,再由这些小伙伴互相影响传递给更多人。


我也渐渐反过来收到他们能量的反哺,而不仅仅是一个发动机,我们一起成了一个核反应堆,我们共同发光发热,产生最大的能量。


我创建的知识型IP训练营,我希望未来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愿意在一起的地方,规模不需要太大,就是一个群,但群里的人愿意这样守望相扶,彼此激励,互相成全。


我希望我们未来是自己人生的赢家,我也相信,赢家也愿意和赢家在一起。




指明发展路径,产生自我预期,提供成长资源,构建同伴生态,也许是这一系列有意无意的生长,让我身边有一帮优秀的小伙伴冒出来,作为一名老师,我也觉得很欣慰。


没有想到,慧敏的一个提问,让我写了3200字的长文 ,希望大家也感受到我的写作诚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