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起诗词大会,我更想让孩子看看这个综艺节目

 菜人80 2017-02-26

我是马村长

一个可以和你聊聊孩子、聊聊家庭的爸爸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  记得关注、分享




最近看到一档号称“纯美网综”的节目——《见字如面》,内容是几个演员给观众朗读信件。刚开始觉得一个读信节目,能有什么好看的,直到有一天无意间点开其中一小段视频:


老戏骨张国立和“千面小生”王耀庆的表现太精彩了,看惯了影视剧哭天喊地的场面,两位演员仅仅用声音就演出了一场精彩大戏。


一个演员,一个小讲台,一封信,少量的观众,简单的现场布置。跟那些真人秀拼规模、拼明星、拼搞笑不同,这个节目精致、情真意切。展现的信件有家书、情书、自荐书、绝命书;选取的信件跨越2000多年,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封信、有唐宋文人之间、有末代皇后皇妃之间的,也有近两年普通父子间的书信。这又是一档“清流”综艺节目。



那么,我为什么会希望我的孩子去看一个关于信件的综艺节目呢?


信件中的历史和知识比教科书上更鲜活


名人信件我们读过很多,但是《见字如面》的“匠心”就体现在,他们选取的信件几乎都是我们从没见过的,这里面有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有老师没有讲过的内容,有跟我们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历史人物们,有不同的教育理念……


比如林则徐流放伊犁前,给夫人郑淑卿的家书。历史课本上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铁骨和民族气节,却不会告诉我们道光皇帝因为惜林则徐之才,暂时流放以备后用,实际上,流放几年后,林则徐再被重用,成为封疆大吏。



比如李白给韩荆州与罗永浩给俞敏洪的求职信,同样桀骜不驯,同样不走正常的教育体制之路,同样是求职信,结果大相径庭,然而他们最终都是不走寻常路的成功者。点评嘉宾许子东教授的这段话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思考:教育制度就是十环,但是其实人生的成功不止一个十环。



再比如末代皇后婉容和皇妃文绣的来往信件,文白交杂、中英交杂的互相调侃,两个十几岁小姑娘的调皮跃然纸上,也为我们描绘了最真实后宫生活:没有宫斗,只有宫逗。



读信者本身的文化素养


除了台词功力尚浅的林更新和蒋勤勤,《见字如面》的其他读信嘉宾几乎都是戏骨:张国立、归亚蕾、何冰、张涵予……他们用声音扮演角色,当他们开口时,就仿佛成了那个写信的人,这不仅是演员的塑造能力,更是一种文化修养,这是真正成功的演员。


印象最深的是台湾演员王耀庆,读黄永玉给曹禺的信件时分寸拿捏十分到位,“爱之深责之切”的纠结溢于言表,结尾时更是精彩地表现出写信者欲止又言的样子。



读《三体》作者刘慈欣写给女儿的信时,又一脸慈爱,更演绎出了一个科普作家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憧憬和神往。



读李小龙给妻子的信件时,马上又变成一脸少年得志的自豪感和满腹的豪情。



张国立是真·演技派的老戏骨,演技扎实、台词过硬,读左权就好像一代名将站在我们面前,读韩愈时一股唐朝官员的气势立刻上身。听《祭鳄鱼文》时,对照张国立翻译的白话看屏幕上的原文,可以看出张国立的文学素养真的很高,他不仅将艰涩的文言文翻成白话,还尽量翻译成现在年轻人最日常最有亲切感的文字,不仅高度保留了原文的意境,而且现在的孩子听着也完全没有隔阂。


(字幕是文言文,但张国立读的是翻译过的白话:你们鳄鱼这是跟我这刺史叫板,分不清谁是大哥咯)


作为专业话剧演员的何冰,仅通过声音、语气和面部表情演绎“中国式父亲”,用一封父亲给儿子的信就能将全场观众逗乐,表现力可以窥见!


(何冰读郑国强给儿子郑艺的信)


归亚蕾每次读信娓娓道来,当她读张晓风写给全社会的信时,我觉得非常感动。它没有提出新问题,没有给出答案,只是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我们习惯把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分离设定,作为父母的时候会对社会对别人提出理想的要求,而作为利益攫取者的社会一员,却在毁掉这些理想。这位金马影后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她在读信,也在说着自己的心声:我交给社会一个孩子,社会将还我一个什么样的呢?



真正会演戏的演员,就是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读信都是带情绪的。


人文精神比娱乐更重要


娱乐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应该娱乐的都娱乐了。尼尔·波兹曼早在《娱乐至死》中就提醒过我们了。如今的电视屏幕和网络上,所有事情都可以被娱乐化,很多综艺、电影、动画中充斥的是鲜肉、喧嚣和撕逼。而《见字如面》将目光聚焦于信件,那些经过时间沉淀,强烈的情感却被保存在平淡文字中的一封封信件,透露出浓浓的人文色彩,是一个很有文学性的节目。


或许在当下,我们很难再提笔写一封信,微信上我们常用的是看似包罗万象却含混不明的表情包。而《见字如面》,不用煽情的配乐和华丽的舞台效果,只用历经沧桑的书信,传达人类最本质的额情感;用那些遗留在旧时光的文字,填补我们空虚的心灵。


《见字如面》制作团队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态度的队伍。在娱乐节目真人秀泛滥的时候,总导演关文就带着团队默默做着自己的综艺,从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再到现在的《见字如面》,从字到词再到文,不喧闹、不炒作地默默关注中国文化,给综艺节目注入一股清流。


(关正文:我们人均读书的时间太少了,用于娱乐的时间太多)


《中国诗词大会》没火之前,有段时间儿子挺让我恼火的,因为他在追看《奔跑吧兄弟》。当每次嘉宾光脚过指压板时他哈哈大笑,学着电视里明星搞笑的样子挤眉弄眼时,我真的挺火却又不能向他发火,毕竟这不能怪孩子,我不能按我的认知范畴直接告诉他这东西不好,只能耐着性子给他讲道理。


直到诗词大会出现,有个周末看儿子在认真跟着电视答题,那天还跟我说这学期每周要学习一首古诗。看儿子兴致那么高,我心里挺高兴的。原来以为综艺节目没什么用,现在看来,如果要看电视,家长也一定要注意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


在我看来,《见字如面》是比诗词大会更能传达人文内涵的节目,我希望孩子能多看看这样的节目,这些文字中不仅传递知识,更传达着生与死、得与失、爱与怒、美与丑、善与恶、情感与智慧等一连串的精神密码。


------------------------------------


村长是万事屋屋主

对亲子育儿、家庭关系有独到的见解

你来了,就一起聊聊天呗


喜欢,分享给他/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