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疱疹|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综合治疗专科

 马骥桥 2017-02-26

一. 治带状疱疹 创三点理论 立修复疗法

    笔者认为要在继承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富中医药文化遗产,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创新,治疗蛇丹痛要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为人类解除的病痛无法计算。在蛇丹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一世界范围的疼痛难题上,同样可以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战胜病魔。笔者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一疾病,首创三点理论和修复疔法,取得显著疗效。

1.三点理论说

    一是病毒。带状疱疹这一疾病的主要病因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中医称为外来湿热毒邪。患者感染病毒,毒邪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侵入并进入脊神经后根的神经节细胞内,潜伏在那里,呈休眠状态,当机体正常免疫防卫机制受到损伤或抑制而功能低下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被激活,激活后的病毒在感觉神经末梢迅速增殖并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出血、坏死,因而就产生了剧烈的神经痛。病毒沿着周围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特有的节段性水疱,中医学认为患者感湿热毒邪,在机体对病邪的抵御功能低下时,毒邪通十二皮部而入侵的,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与浮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热毒之邪可燔气灼血,血受损则不能正常地行于经脉之中,气受损则不能正常地行于经脉之外,所以气血受热毒的侵袭,则功能失司“气血逆乱”势必造成络脉瘀阻,则络脉不通,不通则痛。由于毒邪的侵入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衰,不能润养络脉,络脉失养而致不荣则痛。
    二是脉络网络瘀阻。现代医学的神经网络学说与中医学的络脉网络学说基本相似。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呈网状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营养周身,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一但病毒入侵,致使洛脉瘀阻。孙络、浮络瘀滞,而失去它的生理状态。正常情况下孙络、浮络应是分布平均,舒卷自如的,只有这样它才能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如果受到湿热毒邪的侵犯,它就会改变平时自如舒卷的生理状态,而形成屈曲蜷缩,或是拘急牵引,则络脉瘀阻不通,不通则痛。久病气血亏虚,阳失温煦,阴失濡润,不能濡养络脉,络脉失养,络脉拘急,则疼痛,不荣则痛。明白这一机制,在治疗上一味止痛是行不通的,因为止痛的不外是物理治疗、止痛药、镇静药、抗郁药、安慰药之类,临床疗效不佳,而神经阻断术也只能减轻几分痛苦而已。那如何解决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并见的问题呢,当遵照叶天士所说:“久病当以缓攻,不可致重损”的原则。
    三是正气虚弱。中医学认为机体内部的抗病机能,对病邪的抵御、对损害的修复、对阴阳的调节等称为正气。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正气与邪气的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正能胜邪,病邪难以侵入,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保持,则不发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多是老年体弱者,正气虚衰(免疫力低下),感染病毒后易发病。病毒的入侵,造成气血瘀阻,经脉不畅(微循环不畅)的病理。所以扶正祛邪,当为治疗原则。即祛邪以通、扶正以荣。做到通荣相济,药达病所,病祛体复。
    三点理论指出病毒是带状疱疹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正虚是带状疱疹的内在因素。病机为正气亏虚,气滞血瘀,络脉瘀阻,血脉不荣。

2. 修复疗法

    修复疗法即修复络脉网络法。修复神经组织即中医学的络脉组织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在蛇丹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上以已经初步显示出神奇功效。
    一是扶正。扶正即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因为蛇丹痛多为老年患者,老年人由于组织退化,修复神经的功能降低,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所以必须要在提高免疫功能上下功夫。中医理论也表明,要康复神经组织即络脉组织,首先要提高患者正气,即自身的免疫功能,毒邪的入侵必然有一个正邪抗争的过程,正胜邪退,在人体的调节作用下可恢复阴阳平衡。若正不胜邪,正虚邪留,蕴郁化毒,成瘀损络而致病。所以正气强与弱非常关键,正气者气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说明气具有温煦脏腑、腠理皮毛和开合汗孔的作用,因而它能保卫体表,抗御外邪。血主濡之,血虚渗灌乏源,其濡养功能不能正常运行,络脉失养形成“络虚不通”。所以本病的内因是正虚,要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虚则补之”,因为每当身体营卫失调,正气虚衰之时,使用补益药物扶助正气使阴阳气血恢复协调,就能使正气由弱转化为强。可用扶正益的黄芪、人参、西洋参等。
    二修复络脉网络。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受侵的神经节内大量生长繁殖,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出血、坏死,得不到抑制,病毒稽留不去,湿热余毒未尽,日久化热生毒,瘀阻络脉,而脏腑组织代谢废物不能通过络脉排出,毒素积蓄更加损伤络脉。这就加重了对孙络的损害,故而疼痛持久存在。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诸痛》所说:“盖久痛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血行涩滞,瘀阻脉络,气血运行失司则形成“不通则痛”。
久病不愈,气血虚衰,不养脉络,造成了“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这些细小万亿数计的孙络、浮络,被破坏而且还滞留了一些毒邪的残余,这样它们就不能行使网络循环作用,孙络、浮络处于“绌急”状态,即屈曲拘急。《素问·举痛论》说:“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又说:“小络急引故痛”。这种疼痛往往是较剧烈的。所以必需修复被破坏的络脉网络。只有络脉和络脉网络的修复,使其畅通无阻,这样新鲜血液、新鲜的氧气和治疗药物才源源的输送到被破坏的神经细胞内即络脉组织中,被破坏的神经细胞才望康复。治宜祛邪以通之法,可选用三七、丹参等行血散瘀。
    三清除病毒的垃圾。毒邪侵入神经组织中,产生了大量的毒素和垃圾,这些毒素和垃圾会反复刺激神经组织,加重病情,使神经组织无法修复,疼痛无休止。治宜搜剔疏拔之法,能逐血导瘀,搜剔络脉之间的湿热残留余毒,可选用虫类之药,全蝎、土鳖虫等。做到以上三方面即可达到修复络脉网络而解除蛇丹痛顽痛之苦。
总之修复疗法是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原则。用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之法治之。在临床治疗中做到以“通”为用。所谓“通”者,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总之达到气血流通之目的。而治疗用药上要做到“补虚勿忘实”“治实当顾虚”。叶天士说:“久病当以缓攻,不可致重损”。在治疗上根据本病正气虚衰(免疫力低下),气血瘀阻,经脉不畅(微循环不畅)的病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衰,不能润养络脉,络脉失养而致的不荣则痛特点。故在治疔上,不可急于求成,当缓缓给药,做到通荣相济,药达病所,病祛体复。

二. 烧灼痛和激惹触痛的分析和治疗

    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烧灼痛和激惹触痛作以重点讨论。因为两种疼痛的治疗在临床上也是很刺手的。
    1. 烧灼痛: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剧烈的神经痛和节段性水疱。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皮疹为不规则的红色斑疹。前期其疼痛多以烧灼痛为主,并有针刺痛、摩擦痛、闪电痛和其它痛。烧灼痛常会持续很久,长者可达3~5年。此为火热之毒窜络而致。热毒郁久化火,火热毒邪溢于肌表之孙洛,浮络,则孙洛,浮络被损,络脉壅滞而发水疱,鲜红而大,疼痛如火燎。所以治愈烧灼痛非常关鍵。因为烧灼痛的消失,表明热毒之邪被控制,只有清除湿热毒邪,带状疱疹疼痛则可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此为火热毒邪为患,故治宜清热除湿、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之法治之。
    处方:公英,黄连,大黄,栀子,千里光,山慈姑,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沒药,甘松,甘草。
    功能:清热燥湿,活血解毒,通络止痛。
    主治:带状疱疹烧灼痛。
    方解:急性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感觉神经引起的,是最具疼痛特征的病毒性疱疹疾病。其疼痛与其他类型的疼痛相比更加剧烈,多数患者为烧灼痛、针刺样痛或摩擦痛为主。但前期均有烧灼痛。因为烧灼痛为火邪窜络所致者。带状疱疹的外因是感染湿、热、毒三邪。热毒是烧灼痛的根源,故当清热以解除热毒。。
    方用蒲公英,甘、苦,性寒。入肝、胃经。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本草经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医林纂要》:“蒲公英能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疗疔毒乳痈。”《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蒲公英是清热解毒的传统药物。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它有良好的抗感染、抗病毒作用。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本草经百种录》云:“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现代中药临床手册》认为黄连有“抑茵、抗病毒”的作用。《中药抗病毒抗菌作用研究》曰 “黄连对1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 两药伍用可增强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之功,故用之为君药。大黄,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痈散肿,遂瘀通经。《本草新编》说:“大黄味苦,气寒……推陈致新,导瘀血,滾痰延,破癓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黄连与大黄二药都能苦寒泄热,但功效不尽相同。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善守。大黄气味重浊,泻火通便,凉血解毒,善下行。二药相须为用,一走一守,降火泻热解毒之力大增。栀子,味苦而气寒,其性清利,清热止痛,泻火凉血。山慈菇味苦微辛,泻热消结、解毒,故凡症患痈疽,无名疔肿,瘾疹恶疮,用之外敷。《本草备要》云此药有泻热解毒之效。“功专清热散结,治痈疮疔肿,解诸毒盅毒”。《中医内科学》说:“清热解毒药有效广的抗菌谱,能抑制病毒,提高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力”。千里光,性寒,味苦。清热,解毒,杀虫,明目。治疗各种发炎症疾病及细菌性感染。现代研究,千里光具有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上四味能助君药清热解毒除湿之力用之为臣药。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四者。系《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活络效灵丹”。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其在临床中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痛症。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乳香味辛、苦,活血止痛。《纲目》:“乳香香窜,入心经,活血定痛,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中药大辞典》说:“乳香,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没药味苦辛,平。散血去瘀,消肿定痛。《医学入门》:“东垣云,没药在治疮散血之科。此药推陈致新,故能破宿血,消肿止痛,为疮家奇药也。”《纲目》:“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既能活血化瘀,又可行气散滞。用之为佐药。甘松, 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宣通经络,活血祛瘀,定诸经之痛,而推陈致新。
    2. 激惹触痛
    临床激惹触痛型的患者很常见,患者非常痛苦,其疼痛影响正常生活,以致不能正常穿衣服,即是在严寒的三九天,也是不能穿内衣,有些患者病程长达6~7年之久,可想而知多么痛苦。有一患者久患激惹触痛(俗称摩擦痛),自己做了1个盔甲(用硬纸围绕一周,边上加用海棉)围上再穿衣服。也有患者用纱布围1周再穿衣服。可见摩擦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多么严重。所以要研究消除激惹触痛的方法。
    本发明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激惹触痛,激惹触痛在临床的表现,是以对痛觉超敏为特征,轻轻的触摸即可产生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学称蛇丹痛,属中医学的络病。络脉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呈网状遍布全身。络脉分大络、支络、细络、孙络、毛络等。张隐庵说:“脉中之营气与卫气交通,于孙络之间……”。从而可知脉外虽以卫气为主,但营卫和谐,偕行于孙络布散于皮肤。它构成了网络的循环通路,这与现代医学的神经网络基本相似。络脉的生理状态,应是分布平均,舒卷自如的,只有这样它才能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如果受到某种病因的侵犯,它就会改变平时自如舒卷的生理状态,而形成屈曲蜷缩,或是拘急牵引,这样气血的运行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气血运行受阻则发生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毒邪侵入十五别络、孙络、浮络等而导致的病变。湿热毒邪的入侵破坏了神经细胞使之发炎、出血、坏死,导致络脉由滞到瘀,甚者不通,不通则痛。这些细小万亿数计的孙络、浮络,被破坏而且还滞留了一些毒邪的残余,这样它们就不能行使网络循环作用,孙络、浮络处于“绌急”状态,即屈曲拘急。《素问·举痛论》说:“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又说:“小络急引故痛” ,这种疼痛,往往是爆发性的,疼痛的程度较为剧烈。由于细小万亿数计的孙络、浮络屈曲蜷缩,或者拘急牵引,若遇轻微刺激触动,就会产生爆发性的剧痛。中医学典藉也曾论述,如清·《外科大成》有:“苍蝇飞上即痛” 的记载,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激惹触痛。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激惹触痛的方药:
    处方:虎杖,羌活,川军,栀子,拔葜,鹿角片,玫瑰花,槐花,红花,乌蛇,蝉蜕,丝瓜络,甘草。
    功能:清热除湿,活血搜毒,通络止痛。
    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激惹触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方解:虎杖,味苦、性寒。清热解毒,祛风利湿,通络止痛。《滇南本草》有:“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现代研究:有抗病毒、抗菌、消炎利尿等作用。虎杖既能清热利湿解毒,又能通络止痛。故用之为君药。羌活辛温,气雄而散,味薄上升,解表散邪,祛风胜湿,止疼痛。《品汇精要》说:“主遍身百节疼痛”。大黄,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痈散肿,逐瘀通经。《本草新编》说:“大黄味苦,气寒……推陈致新,导瘀血,滾痰涎,破癓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 栀子,味苦而气寒,其性清利,清热止痛,泻火凉血。拔葜,味甘、酸,性平。祛风利湿,解毒消肿止痛。鹿角片,咸,温。入肝、肾经。行血,消肿,益肾。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活血消肿止痛为主。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而和,舒肝解郁,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止痛。能舒发体内之郁气,有镇静安神抗抑郁之功效。槐花,苦,凉。入肝、大肠经。清热凉血。上七味能助君药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搜毒用之臣。红花,味辛、性温。入心、肝经。本品辛散温通,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乌梢蛇,味甘,性平,无毒。祛风湿,通经络。《开宝本草》:“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现代研究:有抗过敏,抗炎,镇静,镇痛作用。用之为佐药。蝉蜕,甘、微咸。入肝、肺经。散风热解痉。《新编中药学》说:“蝉蜕清开肺气,因‘肺合皮毛’‘肺气清则表气和’,故蝉蜕药力能直达皮表。丝瓜络,甘,平。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调和诸药。二味用之为使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