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北魏到盛唐,从秀骨清像到饱满雄健,佛造像500年,不可超越的经典

 老饕餮518 2017-02-27

北魏菩萨头像


从民间收藏到国内外大拍,近两年高古佛造像收藏绝对是个热点,数年前无人问津的造像残片,如今少则千元,稍精之品则以数万元计,品相完整的整尊造像,更以百万千万计。从佛教造像的起源犍陀罗,到北朝,再到盛唐,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大唐的饱满雄健,这时期造像本应有的艺术高度和艺术价值,为大家所认识。

前日在一专业收藏群听和海龙先生关于曲阳石刻造像的讲座,他从事传统石刻20余年,从制作明清造像开始,一路上溯,到大唐,再到北朝,和师自言,一路追溯到北朝,这时期造像的神韵和气度真正令人叹服

北朝造像的那种神性的精神之美,我们今人是模仿不来的,中国石刻造像,尤其是佛教造像,盛唐以上显庄严,宋元之间显肃穆,明清之际多世俗;从北朝的神性之美,到隋唐五代的人性化,再到明清的完全世俗化,基本是这样的一个脉络,瓷器、绘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史,也基本是这样的一个脉络,如果说一代不如一代,言重了,毕竟宋元之后丘陵之上也有那么几座高峰,但整体以降。

今辑美国大都会馆藏中国高古佛造像精品,与君共赏。



北魏造像


不多见的北魏时期立佛铜镀金造像,站姿、服饰完全的外来之仪,犍陀罗之风甚浓。


此件北魏思惟菩萨像,典型的秀骨清像,神态极为生动,眉宇和嘴角显含蓄之微笑,姿态优雅,风度潇洒,整个形体双肩瘦削,身材修长,清俊秀美。


此二尊交脚菩萨像均出自大同云冈石窟,为北魏的典型风格,形体俊修而不瘦弱,神情安详,神完气足,完全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神性之美。

云冈石窟为北魏拓拔王朝皇家窟寺,云冈石窟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昙曜五窟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集大成之地。


此尊菩萨头像也应出自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此尊造像身材修长,削肩、似不符真人比例,但又清俊秀美。与洛阳永宁寺出土造像实物有异曲同工之处,削肩清瘦的体形在当时绝对的流行身材。


此尊造像碑,佛祖面容清瘦,慈蔼可亲,显露出平等的、理想的、对世间充满爱的微笑。相信制作者对这位救世主充满着无限的信仰,发自内心的将他刻划成理想美的化身,因为人们相信他很快就会降生世间,救济乃至教化一切众生。


此造像碑为北魏时期所造,纽约纽约亚洲艺术周参展作品,为英国私人收藏,佛祖着棉衣坐于马蹄足四平榻上,榻前似有阴刻火炉,此种形式极为罕见,对此有研究的藏友可留言交流。



此造像碑高三米零八,于北魏永熙元年(533)兴建,东魏武定元年(543)八月建成,历时十年完成。堪称造像碑之精品力作,极尽华美,从顶端中心佛祖到座下护法狮、胁侍菩萨、金刚力士、供养人、飞天无不刻画精美,极为生动传神,其雕刻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此碑由李道赞等五百余人发愿而造,耗时十年。无从考证,这发愿的500人,是一个大家族?还是同村邻居?总之500人集体发愿造像,实属罕见,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对佛教之心何等虔诚,信仰之力无限广大。



北齐造像


此尊北齐佛祖头像应出自山东地区,面相端庄、表情宁静,含笑而不甚外露,眼睑微启,呈下视状,厚唇小嘴,嘴角内收,十分含蓄,透露出一种由内为外的神性之美。

拜观此尊造像,似有时空穿越之感,使人顿生安宁,一切烦恼与忧伤顷刻消散。


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临漳境内),一是别都晋阳(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

此二尊菩萨一佛祖头像均出自河北邯郸鼓山的响堂山石窟,响堂山为北齐高氏王朝皇家窟寺,以北响堂大佛洞为代表,整窟呈中心立柱式,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为北齐高超艺术的代表。

响堂山石窟佛造像,形体敦厚结实,表现出北齐民族的强健和豪迈,面稍丰满,高鼻长目,气息开始由北魏秀骨清像的神性向人性化转变,后启隋唐。


原天龙山石窟第21窟彩绘石雕菩萨头像,典型的盛唐气息,大唐盛世的饱满雄浑、帝国气势一览无余,唐代崇尚以胖为美,从周昉的唐代仕女图,到石窟寺造像,这种气息一以贯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