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荣耀:唐明皇为什么虐太子如虐狗|文史宴

 木头1018 2017-02-27


近日热播的《大唐荣耀》一剧,展现了唐朝从盛唐走入中唐的这段历史。


大唐盛世终结的标志,大家都知道是安史之乱,但是对于具体细节和来龙去脉可能关注不多。文史宴公众号近期会推出系列文章,谈谈剧中一些故事的来龙去脉,帮助大家更好的追剧。




父子成仇的后果

我们在《大唐荣耀》的第一集里面可以看到,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即日后的唐肃宗)因为亲戚获罪,怕被牵连,在唐玄宗面前磕头求饶,而唐玄宗对他看也不看一眼,任他出丑露乖,自己则悠闲的欣赏杨玉环的霓裳羽衣舞。


虽然真实政治中李亨不至于蠢到公然求饶,把矛盾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但历史上他确实被他老子打压得窝囊至极,当太子的十几年中担惊受怕,才四十岁就已经满头白发。


而唐玄宗打压太子绝不仅是出于个人的性格或者权利欲,而是在长时段的历史中有更深刻的前因后果:


帝王家至亲肆无忌惮的互相伤害,是汉朝崩溃后几百年的政治困局留下来的传统,唐朝努力摆脱这个传统却没能成功,最终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我们先来看看后果。


唐朝的由盛转衰虽然有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各种原因(是否真的由盛转衰还不好定论),但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不能迅速平定安史之乱,导致各种矛盾在长达八年的平叛战争中集中爆发。


那么唐朝有没有机会迅速平乱呢?应该说是有的,而且有两次。


第一次,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前半年,此时叛乱刚爆发几个月。


唐朝西北军统帅哥舒翰死守潼关,安禄山的东北叛军被阻挡于潼关之外,毫无进展。安禄山属下的河北官吏纷纷反正,唐朝的朔方军也在郭子仪的率领下杀入河北,准备直捣叛军河北的老巢范阳(今北京附近)。


但因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关野战,导致西北军溃败,潼关失守,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不得不逃亡四川。


第二次,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初,此时叛军攻陷长安,太子李亨脱离唐玄宗,在朔方军的拥戴下称帝,另立中央,是为唐肃宗。


神仙宰相李泌进计,利用叛军两个主要据点范阳、长安距离太远,让唐朝的朔方军内线作战,以少量军队与大量叛军缠斗,等到叛军疲惫,突然攻陷其老巢范阳,使叛军就此瓦解。而恰好安禄山因为立嗣不公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叛军战意低下,李泌的计划可以完美实行。


然而唐肃宗执意优先收复长安、洛阳,虽然安庆绪的叛军确实退出了长安、洛阳,但范阳主基地无损,史思明以范阳为后盾,掀起了第二波叛乱高潮。


神仙中人

李泌李邺侯


错过这两次机会之后,平叛战争就变成了长期的拉锯战,即使最终取胜也是元气大伤,不是速胜了。


这两次机会的共同点,都是在短时间内寻找机会直捣范阳,但唐玄宗父子连这点时间都等不起 ,两个人在急躁冒进上出奇的一致,非要消灭叛军或者收复两京,导致痛失好局,这难道只是偶然吗?


不是,这父子两人这么死催,是因为他们都陷入了深重的合法性危机。


唐玄宗是因为自己惹出滔天大祸,君位动摇,姑且不去详论;而唐肃宗是因为另立中央后急于建立奇功,稳固君位,避免老爹借机复辟。


也就是说,唐玄宗父子的矛盾,影响了平叛战争的进度,又从而影响了唐朝的国运。


可见在专制帝国,帝王家的家事完全可以影响国事,绝不是“只要不祸害老百姓,上层杀来杀去不关平头来百姓的事”,上层的恶性争斗一定会影响老百姓,只不过不像立竿见影那么明显而已。



皇族残杀的传统

而帝王家的争斗趋于恶性,从三国时代开始,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影响直到隋唐。


汉武帝以来的诸侯王,一般成年后就出居封国,没有实权但可以安享富贵。


虽然皇帝有时候对他们比较苛刻,但他们既无资本也无意愿跟皇帝斗,他们之间也很少互相斗,皇家内部是比较和谐的。曹魏虽然更苛刻些,但大体继承了汉朝的制度。


等到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面临一个皇权不稳的问题。


一方面经过曹氏、司马氏两次篡位,皇位的合法性大降,百姓不再从心底认同;一方面西汉后期以来逐步壮大的豪强大族借汉末乱世迅速膨胀,成为皇权的威胁,不是没有再产生曹操、司马懿的可能。


于是很自然的,晋武帝司马炎决定靠亲戚来巩固皇位,给司马家宗室封土建国,最终还让他们掌握的地方实权。


但是不姓司马的不可靠,姓司马的一旦有了权就可靠吗?


地方上被边缘化的豪族,纷纷指着掌管本地的亲王当皇帝,好提拔自己,于是与亲王结成同盟,时刻准备着搞事。


正好司马炎的继承人晋惠帝是白痴,中央政治混乱,于是各位诸侯王趁势而起,导演了超大规模的自相残杀,史称八王之乱,直接引来五胡乱华,导致西晋灭亡。


不过随着西晋灭亡,司马家宗室诸王基本上被羯族人石勒的军队干死完了,东晋皇帝无拳无勇,成了士族的吉祥物,皇室内部都没有权力,反而就不用为争权而厮杀了,结果东晋皇室内部相当和谐。


等到宋武帝刘裕凭借军权篡位以后,因为合法性不足,任命刘氏子弟掌握各地军政大权,于是宗室再度觊觎皇权,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再一次开演。


宋武帝刘裕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齐梁陈,多半都是这样的剧本。而十六国北朝,因为草原民族的崇尚武力,皇族的自相残杀更加惨烈。这种厮杀不但给皇族,给下层人民也带来深重的灾难。


到了隋唐,因为皇权的扩张和稳固,已经不再需要诸王掌握一方军政实权,拱卫皇室,诸王的权限在逐渐缩小,有野心的贵族、豪族也转变策略,不再支持他们起兵夺权,而是换了一种玩法——宫廷政变


于是有了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李承乾杀李世民未遂的玄武门之变,李重俊杀武三思的玄武门之变,张柬之扶立唐中宗李显逼武则天退位的玄武门之变,李隆基杀韦后为父唐睿宗李旦争位的玄武门之变,李隆基杀太平公主逼父退位的先天政变……


这就是唐朝前期政变频繁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惯性

而经历武周革命,政权好不容易重归李唐,掌权数十年的唐玄宗推行了许多措施,从全方位巩固皇权,其中的一个重头就是要解决贵族与亲王投机皇位的问题。


这方面唐玄宗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削减各宗王的财产,让他们缺少培植私人势力的能力;把宗王集中到十六宅居住,由宦官监视管理,减少他们跟人密谋的机会;减少各宗王名义上的属官跟宗王的联系,等等。


但是以往的皇室残杀不光是存在于兄弟叔侄之间,也常常存在于父子之间:


宋文帝被太子刘劭亲手杀掉,齐高帝被太子萧赜(齐武帝)逼迫夺权,梁武帝诸子坐等老爹被侯景杀死好捡尸,隋文帝被太子杨广做掉,唐高祖被次子李世民逼迫退位,哪怕唐玄宗自己也是逼老爹退位才当上的皇帝。


南北朝,甚至隋朝与唐初留下的阴影是在是太过浓重,而历史的惯性又不会让唐玄宗的措施即时生效,所以唐玄宗防自己儿子像防贼。


所以唐玄宗狠心杀掉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立了第四子李亨当太子后,依然十分不放心,动辄敲打,纵容李林甫屡次陷害太子,太子亲友牵连被杀无数不说,就是生活细节上也经常施加精神压力。


苦逼一世的唐肃宗李亨


晚唐名相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记载:


肃宗为太子时,尝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顾使太子割。肃宗既割,余污漫在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宗徐举饼啖之,上甚悦,谓太子曰: '福当如是爱惜。'


看这段文字,不要以为唐玄宗是想让太子俭朴,这时候已经是天宝年间,唐玄宗荒淫奢侈得厉害,他要的是太子的一个服字,于是太子只好把自己用来擦刀子的饼吃掉,在脸上写个服字,这才过关。


当年汉景帝让大功臣周亚夫吃肉却不给筷子,就是要他按自己的意思用手抓着吃出洋相,表示服气,结果周亚夫满是贵族精神,居然敢要筷子,不给筷子还不肯吃,拂袖而去,于是悲剧了。


对比一下太子李亨,虽然唾面自干,勉强过关,精神上的屈辱感却不会比周亚夫少的。


所以李亨虽然贵为太子,却过得苦逼至极,因为害怕引起注意,屋子也不怎么扫,乐器也不敢用,女色上也不敢放纵,四十岁就满头半百,最后本着把他虐出翔去的老爹唐玄宗都不好意思了,对他稍微好了点。


而自立后的唐肃宗也不能免俗,杀了自己英武果敢的儿子建宁王李倓,也多次动了废掉太子李俶(后来的唐代宗)的念头,而老爹唐玄宗也极有可能是被他杀害的。


建宁王李倓竟是被亲父赐死



那么这种皇室内部的恶性残杀到什么时候才告一段落呢?到唐宪宗以后,宦官掌握宫禁大权,宦官会立一个自己中意的皇族当继承人,把这人的兄弟都干掉。皇族虽然自己内部不用争权残杀了,却会被宦官杀。


直到宋朝初年,宋太宗大力强化后的科举(增加录取人数,增强考试公平性等),造就了庞大的士大夫阶层后,皇室可以让忠于皇室、没多少地方势力的士大夫掌权而不用担心他们造反,皇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这才能够安生过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