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邪入营血的辨证论治

 古道岐黄 2017-02-27

  邪入营血

  临床表现:发热烦燥澹语神昏或发斑疹便血,舌红绛,脉细数。

  湿热郁而化火,由气入营,内传心包。从而发热不退,烦燥不安,渐至澹语神昏,或发斑疹,此为热入营分,热势炽盛,与风温传入营血的辨证和治法大致相同,但湿温挟有痰浊而神昏谵语者,则以着重豁痰开窍略有区别,如热入血分,肠中络损而大便下血,病势急剧,必须引起重视。舌红绛,脉细数,为阴液大伤,热在血分之象。

  治法:凉血滋阴,清心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千金方》):犀角3克(磨汁)、生地黄15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

  犀角地黄汤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解毒。方中犀角清热涼血,并能解毒,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芍药和营泄热,丹皮泻血中伏热,凉血散瘀。若加银花、紫草、大青叶、板蓝根之类,以助凉血解毒之力。如治不及时,每因出血过多而导致正气虚脱之变。

  若大便出血不止,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象微细者,因下血过多,气随血脱。出现一系列正气欲脱的险证,急投独参汤益气固脱。如出血渐止,仍见热证者,继用凉血止血之剂,症见神疲、腹痛便溏等虚寒证候,可用黄土汤加减为治。

  总之,湿温之证,在温病中比较特殊,温是阳邪,湿是阴邪,性质不同,两者结合,酝酿熏蒸,弥漫于上、中、下三焦,而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因此,缠绵难解,变化甚多。初起时虽有卫分表证,但时间甚短,特别是留恋于气分的时间较长。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在治疗上既要双方兼护,又要抓住主要方面。且湿重者易伤阳气,不宜过用苦寒;热重者易伤阴液,不宜过用辛燥,必须权衡轻重,加以适当的处理,使邪从气分而解,不致使邪传入营血,以免病程延长。如果气分之邪不解,一则可因汗出过多,阳亡以外,或泻利频增,脾阳耗伤,进一步损及肾阳。如忽然汗液大泄、体温降低、神志不清、昏昏欲睡、四肢厥逆、脉象沉微,或心悸烦躁、脉象急疾,均为阳气虚脱之象,病情危急,急宜回阳救逆,在临床上亦属常见。一则湿从热化,伤阴化燥,热入营血,出现神昏谵语,甚则动风痉厥,皆属重证,如突然大便下血,肠络俱伤,最为危候。必须指出,湿温病到了化燥伤阴之后,与风温证候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但因湿邪偏胜,脾阳被困,或在发汗、攻下之后,发生阳气虚脱的变证,则与一般温病因热盛致变者又有区别,到了病的后期,邪少虚多,或阴阳俱虚,病之变化机会更多,在治疗过程中,不可不及早注意。《温热经纬温热病篇》中论之甚详,可作进一步学习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