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术数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概述

 369蓝田书院 2017-02-27

        术数学,指的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思想去解释和推算社会与人生命运、人事变化的各种方术。这个概念最早出于《汉书·艺文志》,后世沿用。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者纪晓岚对术数有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四库全书·易类小序》)因此,术数就是通过特定的数字和象来分析天地万物(包括人)的阴阳五行之组成,以此了解自然和社会规律。术数多以《周易》为名,对社会和人事变动进行解释与预言。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原始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①]古人认为阴阳是对宇宙间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自古以来阴阳学说在天文、历法、地理、人事等各个领域起着广泛的指导作用,它贯穿于术数学的各个分支,是术数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也是术数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一、《周易》与《内经》的阴阳思想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中有两部历劫不磨、光辉灿烂的文献巨著, 这便是号称六经之首的《周易》与历来被中医奉为医家之祖的《内经》。“《周易》是先秦各家学术思想的结晶, 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就其精华而言在于提出一个以卦爻象为形式,以阴阳学说为内核的理论体系,建构了一个包括天地人三极之道即宇宙自然、人生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框架。”[②]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内经》用阴阳学说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医学特色的阴阳学说。《周易》以乾坤代表阴阳,阐释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周易·系辞》:“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两书中对阴阳论述的基本观点大致是相同的,其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整体辩证和唯物运动的观点,“阴阳”在作者眼中被尊升到“纲领”、“规律”的高度,被称为至高无上的“道”。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战国末年,邹衍以善谈阴阳著称,从五行发展出五德说,即仁义礼智圣,提出五德终始说,据传他将阴阳与五行学说纳为一体,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董仲舒在其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提出了完整的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学说,并将五行配以五方五气。阴阳五行学说经过邹衍、董仲舒以及汉代谶纬哲学的一番改造之后,成为术数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发展出一系列与天地人相关的范畴,使得术数学具有了一种广阔的辩证思维。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术数学以后,五行被高度抽象,用以探讨其它物类的原始属性,并把按五行性质排队归类的其他事物纳入五行,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五”字打头的严密类象系统。这种归类包括:五行配五方,使五行抽象升格为横跨理论和实践的方位概念。五行配五星,五星是古代用以记年的,而将五行与五星相配,是赋予了五行以时空性。五行配五藏,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产生的脏腑经络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关于人体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此外,还有五行配五味,咸、苦、酸、辛、甘;五行配五音,宫、商、角、征、羽;五行配河图数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五行配五事,貌、言、视、听、思;五行配五用,恭、从、明、聪、睿;五行配五志,恐、喜、怒、忧、思;配五器,准、绳、规、矩、度量;配五谷,菽、黍、麦、麻、稷等等。这样,术数学就以阴阳五行构建出了一个类象广泛的思维空间,应用这种模式,由此及彼地推导人事吉凶。


  三、干支中的阴阳思想


  1、干支的阴阳属性。阴阳总是对立而统一的存在,干支相互对立,天干为阳,地支为阴,阳性的天干内部,又有阳中之阳与阳中之阴的对立存在,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同样地支中也存在阴中之阳与阴中之阴的对立。


  《内经》中说“阴静阳燥”,动静是阴阳的重要属性,天干为动,地支为静乃是自然中的一般法则,但阴阳间的相互关系又促使动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变,动中可以有静,静中可以有动,术数学中描述天干间有生克制化,地支间有刑冲破害的作用关系,一般条件下地支为静,但发生作用关系时,静可以转化动,从而具有了阳动的属性。


  2、“阳干从气不从势,阴干从势无情义”。《滴天髓》一书中说“阳干从气不从势,阴干从势无情义”,这里牵涉一个对干支阴阳特性的理解,甲丙戊庚壬是从气的,乙丁己辛癸是从势的。气与势是阴阳功用与载体的代名词,通俗来说,阳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无法通过我们的眼睛去认识它、分辨它;而相反,阴是人能通过眼睛去认识分辨,能看得见的为阴。气属阳主散发,势属阴主内敛,散发则气易变,变则有生灭之虞,内敛则势难成,成则有排山倒海之威。


  气与势间的作用关系从干支间来比拟较为显明,它们之间因为阴阳属性的不同,可分为二种情况,即直接发生作用与间接发生作用。天干的气与地支的势的相互关系,属间接发生作用,天干之间的相互作用则为直接发生作用。阳的天干内部的阳中之阴与阳中之阳,它们之间作用又有直接和间接的区别,在四柱学中认为这种直接的作用关系异于间接发生的作用,从躯体和精神的角度来看,气之间的关系多是发生在精神领域的,而势间的作用关系则多从躯体上表现出来。正官和七杀同属克身之物,间接作用的正官对人的伤害多表现在精神领域的折磨,而七杀则多表现在对人躯体上的直接伤害。


  3、干支体用关系。体用关系是阴阳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如果我们把阴阳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反映用的主要是阳,反映体的主要是阴,阴为静为浊为器为体,阳为动为清为气为用,永远处于运动转化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以阴之不变应阳之万变,体一而用众。阳用多展现事物的外在属性,“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助阳方面,怎么帮助阳去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就是阴体的意义。阴为阳体,阳为阴用。”[③]


  对干支而言,则地支为阴为体,天干为阳为用,与干支紧密关联的四柱学中的分析,基本都是围绕体与用之间进行判断。不同的体用配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类象,在原局的论断中,地支为体,天干为用,在流年的论断中,流年为体,原局为用,体用之间通过阴阳干支的作用关系来推断人事吉凶。


  四、术数学中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在术数学中的体现,可以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四个方面来概括。 


  1、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日常所说的天地、日月、昼夜、动静、内外、上下等等,都是阴阳的对立关系,阴阳之间构成了既相互矛盾又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阴阳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周易》中乾卦纯阳,坤卦纯阴,阴阳两种对立的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矛盾,但又是互相统一的,唯有这种对立统一,才能产生万物变化,并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始终。


  风水学中,把山称为阳,水称为阴,山南称为阳,山北称为阴,水北称阳,水南称阴。地形要“负阴而抱阳”,背山而面水,风水宝地必须符合“阴阳合和,风雨所会”的阴阳平衡条件,只有这种风水才能“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国语·周语》)


  2、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阴与阳两个方面,不仅相互矛盾对立,而且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称为阴阳互根。《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就人的存在而言,躯体为阴,意识为阳,躯体与意识必须相互依存,没有躯体的意识是不复存在的,“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失去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一切生命都将不复存在,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对逝者称为阳寿尽,其实就是对已失阳死人的一种描述,而失阴也同样不行,脑袋掉了,意识无法寄存于人的躯体必然消亡。


  四柱学中,阳的天干“通根”于阴的地支才能更有力量,阴的地支只有通过“透干”才能更有力发挥它的作用,天干与地支一阳一阴紧密结合,相互依存。


  3、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指的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并非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之间这种彼此消长的动态变化称之为阴阳消长。在一定限度内,阴阳之间不断消长,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例如自然界中,四季的变化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周易·系辞》曰:“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


  大六壬占断中的贵人顺治逆治就是在天地盘中仿效阴阳消长原理定出来的,阳代表君子之道,阴代表小人之道,贵人顺治就象征君子之道渐长,小人之道渐消,则占身占宅占事大都以吉论;贵人逆治就象征小人之道渐长,君子之道渐消,则占身占宅占事乃至占国大都以凶论。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阴阳相对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与阳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包含着量变与质变,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变化过程。《内经》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极”,就是阴阳转化的根本要素。易卦中的否泰相倾、剥复相循、损益相倚等等,正是表达了阴阳之间这种极则必反的转化原理。四柱预测中经常遇到阴阳转化的情况,由于大运和流年的介入,不断改变着干支间力量的对比,进而影响具体的人事吉凶。五行力量的阴阳转化,是量变的逐渐积累过程,当四柱中一种五行的力量占优势时,便有质变发生,出现了四柱格局中的“从格”一说。五、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在阴阳五行思想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慢慢成熟,最早由庄子提出它的思想概念,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术数学中,天人合一的独特思维体系,经过阴阳学家的联系与深化,又经过卜筮者们的发展,在以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为基本要素的具体推算中,更增添了它的复杂性与神秘性。术数学的众多学科,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阴阳五行的表达方式,去感受和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主要有如下三个表现特点:

  1、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抓取事物联系的共同点作为推论基础,进行类比推理,“援物类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爱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在五行的基本属性基础上,进行比类取象,来达到术数学的预测目的。《麻衣相法》曰:“夫人之受精于水,故禀气于火而为人,精合而后神生,神生而后形全,是知全于外者,有金、木、水、火、土之相,有飞禽走兽之相”,这里将人相与五行及自然生物进行类比取象。


  2、阴阳平衡的理想追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这种思想也被术数学借以运用,阴阳力量平衡成为术数学各门学科一致的理想追求,五行生克中讲“金旺得火,方成器皿”,“木旺得金,方成栋梁”,五行间力量的平衡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风水学中也讲究阴阳平衡,《黄帝宅经》指出:“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风水以阴阳交感为吉,一动分阴阳,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佳,阴阳平衡是风水追求的最高境界。

  3、人事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术数学,借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滴天髄》开篇几个标题先标明了“天道”、“地道”,然后说明“人道”,最后才能“知命”,阐述了人的命运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关系;四柱推算中的财官印比等“十神”和“六亲”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封建时代社会关系和家庭秩序的认识;模仿自然界四时交替冷暖变化,在干支间提出了气候寒热燥湿的平衡理论,《穷通宝鉴》云:“木生于春,余寒犹存,喜火温暖”,调候论也被后代命理学家做为四柱推断的一个重要角度。综上所述,阴阳五行的思想由来已久,深深地浸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子里,影响着中华民族及其知识分子的思维,反映在术数学领域,在式样多出的术数门类对人事、国运等吉凶的具体预测中,阴阳五行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与阐述,丰富了后人对阴阳五行思想的深入认识。


引文

[①]吴敏序、刘燕池等.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


[②]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主干[M].北京:中国书店,1998:245.


[③]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