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一个人的35年致以最深的敬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编后记

 昵称535749 2017-02-27
2017-02-27 04:00 | 豆瓣:如人饮水

冬日清晨,在穿城而过的通勤公交上,身边总是挤满前往医院看病或者前往公园打太极的老人。拥塞的南二环,公交一路艰难地停停走走。等红灯的间隙,我习惯性地掏出手机,看到一篇推送中出现一段极为熟悉的文字——

“我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作家,还有无限的发展余地。今后我大概会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那里展开更深更远的探索。那里对我来说将成为新的未知的大地,恐怕也将是我最后的疆域。”

其实这是一段我至少已经读过七八遍的文字,来自村上春树的最新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瞻顾周围满面风霜的老人,再想一想“最后的疆域”这个说法,没来由的,有些说不出的感动。我突然第一次正面地意识到,1949年出生的村上,已是一位67岁的老人了。虽然在我心里,村上的形象一直和“老人”两个字相去甚远。

掐指算算,这些年机缘巧合,参与编辑过五六部村上的作品了。出于编辑的责任感也好,出于读者的真情流露也好,站在不同的角度,为这些有幸参与的项目写下过林林总总的文字。

要不要为这部自传性作品写所谓的“编后记”?对此我犹豫再三,因为自觉无论站在怎样的角度,都实在是僭越了——

一个资历尚浅的编辑,何来资格去评说一个已经坚持写作近40年的、功成名就的作者创作的唯一一部谈论写作、梦想和人生的作品?

因此,我在这里写下的与其说是一篇“编后记”,不如说是一则认真的“读后感”,面对这样一部坦诚自我的真挚之书。

〖关于写作〗

哪有什么所谓的成功,不过是35年来坚持做同一件事情


向一个人的35年致以最深的敬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编后记

村上春树提到一个英文单词“epiphany”,翻译过来就是“本质的突然显现”“直觉地把握真实”这类有点艰深的文辞。往浅里说,这个词则代表“某一天,什么东西突如其来地闪现在眼前,于是万事为之面目一变”的感觉。

我时常在想一个作家是如何开始写作生涯的,说到底,以写作为职业,是一件挺孤独并且了无预期的事情——即便是天才型的选手,也既无法精准把握灵光乍现的时刻,又难以准确预料江郎才尽的时刻。是万千情绪内心涌动,急于寻找一个出口,还是唯有靠流诸笔端的文字,才能为虚晃的人生找到一个切实的立足点?

很显然,30岁才开始写作的村上,并不是怀着强烈的作家梦,走上这条道路的;但他以非常笃定的脚步,在这条路上稳稳走了35年(到本书成稿之日)。他以细腻的文字,在“刚当上小说家那会儿”这章中精准描绘了那个“epiphany”降临的瞬间。

坦白说,我被这个瞬间深深打动了。我喜欢村上的坦诚和温暖,喜欢他毫不掩饰那个瞬间的懵懂和茫然,“它何以机缘凑巧落到我的掌心里,我对此一无所知。当时就不甚明白,如今仍莫名所以”,但我更喜欢的是他绝不把自己的坚持当作什么荣光照耀的事情——

说到底,就结果而言,我是被别人(不知是何许人)赋予了这样的“资格”。我只想坦率地对这种状况表示感谢,并且像保护受伤的鸽子一样珍爱地守护着获得的资格。我现在仍然在写小说,我为这件事感到喜悦。

我有一位同样在而立之年选择跨界、开启写作之路的朋友,最近刚好遇到瓶颈,小说难以往前推进,我在第一时间把这本书诚恳推荐给了他,因为作为文学编辑,我坚信这本书会给每一个有志写作的人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

透过村上的经历,我更认同了一个道理:支撑着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好的,并不是瞬间的激情、突生的勇气和咬牙的努力,而是找准最舒适的节奏,然后以恒久的耐心和从容的态度,去一点一滴地稳步向前推进。

如同我这位跨界朋友策划的产品上的slogan:不忘初心者,岁月终成诗。

〖关于梦想〗

在今天这个日子里,又生出另外一个崭新的日子


向一个人的35年致以最深的敬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编后记

村上说他的存在,可能是往大众心目中的浪漫幻想上,不停地泼着无情的冷水。“住在安稳的郊外住宅区里、过着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日复一日地坚持慢跑、喜欢自己做蔬菜沙拉、钻进书房每天按部就班完成固定工作量的作家,只怕谁都不会渴望吧?”

那么长久以来,大家心目中的作家形象是怎样的呢?村上颇为调侃地提供了两个“经典”模板——

一种,过着自甘堕落的生活,置家庭于不顾,把夫人的衣物送进典当铺里换钱,有时沉湎于美酒,有时沉溺于女人,总之是随心所欲无所不为,从这样的颓废和混沌中催生出文学;另一种,向往参加西班牙内战、在炮火纷飞中噼噼啪啪敲击打字机的“行动派作家”。

编辑过村上的数本作品并小小地对比一番之后,我惊觉小说中的村上,和散文中的村上,几乎透露出截然相反的气质。小说中的“我”所折射的那个村上,往往是清冷、孤绝、离群索居的,而散文中所流露的那个村上,是明朗、阳光、悠游人海的。

我时常在想,像村上这样的人,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似乎都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那么他终其一生追逐的梦想是什么?

他会懊恼吗?会的。当与芥川奖两度失之交臂的他有一天走进书店,赫然看见书店里堆满类似《村上春树为什么没能获得芥川奖》的书;他会沮丧吗?会的。当二十五年前,日本的主流文学界就言之凿凿:“村上落后于当今的时代,他已经完蛋了。”他会彷徨吗?不会。否则他不会义无反顾地断掉一切退路、成为职业小说家,在日本经济景气腾腾、随随便便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远去海外,把自己完全置于新人的位置,归零开始。

我想说关于什么是梦想,这本书给了我挺真切的答案。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被命运选定,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人间制造美好的。

十多岁时村上坐在小半导体收音机前,有生以来头一次听到沙滩男孩和披头士的歌,心灵深受震撼。那音乐为他的灵魂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窗户,从那窗口吹进前所未有的新鲜空气,仿佛从现实的种种制约中解放出来,身体飘浮起了几厘米。

“如果可能,我总是想通过写小说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次展现这种‘心灵状态’。因为这种心情实在是美不可言。就好比在今天这个日子里,又生出另外一个崭新的日子,就是那般心旷神怡。”

〖关于人生〗

在一个恰如其分的瞬间,把美好的目标和健全的野心握在手中


向一个人的35年致以最深的敬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编后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也可以看成村上的职场规划之书和人生总结之书。

全景式地跟随村上回顾他的创作史和成名史,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没有一种成功,是基于所谓的偶然。酷爱音乐的村上,坦言“非科班出身”的自己,一开始并不知道怎么写小说,只好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创作音乐的方式去创作小说,即按照一定的旋律和节奏,去安排小说的韵味和情节。他又何尝不是在用创作音乐的方式,节律井然地书写了自己作为职业小说家的一生?这一生也许谈不上辉煌灿烂,但至少足矣垂名文学史。

“职业小说家中也有被称作天才的人,还有脑袋好使的人。然而依我所见,单凭那副好使的脑袋能对付的期限——不妨浅显易懂地称为‘小说家的保质期’——最多不过十来年。一旦过期,就必须有更加深厚、历久弥新的资质来取代聪慧的头脑。换句话说,就是到了某个时间点,就需要将‘剃刀的锋利’转换为‘砍刀的锋利’,进而将‘砍刀的锋利’转换为‘斧头的锋利’。巧妙地度过这几个转折点的作家,才会变得更有力量,也许就能超越时代生存下去。”

村上形容自己“碰巧是在一个恰如其分的时间,把美好的目标和健全的野心掌握在了手中”,也说“能把某个目标当作旗号高高地举起,总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问年龄几何,不问身处何地”。

不知如今90后、00后的年轻人是否如80后的我们一样,普遍阅读并喜爱过村上春树。如果可以,我想认真地把这本书作为一本不携带任何“村上标签”的“人生之书”推荐给他们,也许它会带来成长的力量。因为这是一位心灵上从未衰老的67岁的“年轻人”用耐心和毅力书写的命运奇迹。

好了,最后把我的身份从读者的角度调整到编辑的角度,来为这本书的装帧,说上只言片语吧。日、韩、台湾版的封面,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日版的封面——由荒木经惟拍摄的村上春树的写真作品。


向一个人的35年致以最深的敬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编后记

村上在本书的后记中明确地表示:“就结果而言,本书看来会被当作‘自传性随笔’对待,但我原本并没有打算这么去写。我只是想尽量具体地、真实地记录下自己作为小说家走过了怎样一条路,又抱着怎样的想法走到了今天。”


向一个人的35年致以最深的敬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编后记

因此,我们大胆调整了设计方案,没有使用那张黑白质地、略显严肃的写真照片。我们希望读者在打开这本书之前,遗忘那个你曾经以为的村上春树,摒弃所有与村上有关的既定标签,跟随年轻的村上的步伐,如同尾随一只未经世事的猫咪,去勇敢触碰带刺的仙人掌,翻越小说家梦想的道路上一重又一重的阻碍。


向一个人的35年致以最深的敬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编后记

如果还是不喜欢?没关系!大胆地扔掉外封和腰封吧。我们特意选择了低调的内封用纸和简约的烫银工艺。然而对着阳光,某个角度,你会看到封面上闪烁着点点斑斓的星光,那多么像村上春树的人生——

一个“走在街头并不会引人注目,在餐厅里大多被领到糟糕的座位,如果没有写小说,大概不会受到关注”的世界级作家的精彩人生。


向一个人的35年致以最深的敬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编后记
向一个人的35年致以最深的敬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编后记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